APP下载

次贷危机后的中美相互依存

2014-05-30杨濡嘉

中国外资·下半月 2014年4期
关键词:次贷危机中美关系

杨濡嘉

摘要:中美关系作为世界上最重要的双边关系之一,在其发展过程里始终在“稳定与变动”中体现着复杂性的特质,其中一个突出表现,就是在次贷危机之后中美经济和政治上的相互依存状态。2007年夏季美国金融市场开始出现次贷危机并逐步演变成全球性金融危机。在这样一场经济浩劫中,世界政治力量的配比和南北关系出现了相当大的波动和变化,这对中美关系影响深远。G8演变为G20,中国在诸多国际事务中有了更多话语权,且分量加重;一系列南方国家,特别是中国,成为北方国家解决经济危机所必须倚重的对象。这些现象似乎表明经济危机使得南北相互依赖关系,特别是中美相互依赖关系加深。本文运用罗伯特·基欧汉和约瑟夫·奈提出的复合相互依存理论来解读次贷危机后的中美关系,并对中美关系复杂性的现实根源进行探讨。

關键词:中美关系 次贷危机 复合相互依赖

引言

2007年夏季美国金融市场开始出现次贷危机,随之而来的是美国经济发展明显放缓,出现多种衰退迹象:次贷危机深化,金融市场动荡。 随着时间的推移,美国次贷危机逐步转变成一场全球性的金融危机,并引发了世界范围内的经济衰退和社会动荡。实际上,在美国次贷危机爆发后,中国也受到了极大的影响。一方面表现为我国部分金融机构在不同程度上涉足美国抵押贷款债券,造成较大损失并促使金融领域面临着重大风险。另一方面,由于我国外汇储备以美元为主,国家外汇储备资产安全面临着威胁。此外还有人民币升值和我国出口下降压力逐步增大,我国政府宏观调控难度加大,股市和资本市场风险加大等种种问题。

从以往研究情况上看,针对复合相互依赖理论的研究大部分集中于理论领域的探索与拓展。如奈和基欧汉在创立该项理论后发表的一系列文章如《International Institutions: Can interdependence work?》,而在中国学者的研究中,也以针对理论的讨论为主,大部分的论文发表都建立在对相互依赖理论评述的基础上。进入21世纪以后,中国学者开始将复合相互依赖理论应用于解释中美关系,如上海国际问题研究所的夏立平所写的《21世纪初的中美关系——非对称性相互依存》;中国人民大学的雷达、赵勇所写的《中美经济相互依存中的对称性和非对称性》等。值得注意的是,大部分文献都将研究重点放在中美经贸关系的复合相互依赖上,对于双边的政治关系,以及政治与经济关系协同问题都鲜有涉猎。本文拟通过运用国际政治经济学中的复合相互依赖理论,对次贷危机后的中美关系进行解读并探讨中美关系复杂性的现实根源。

一、问题的提出:中美关系的进程及其复杂性

回顾中美建交三十年以来的发展历程,两国关系经历了“从初步发展,打下基础(1979-1988),曲折发展,趋于成熟(1989-1999),调整发展,保持势头(2000-2002),平稳发展、互利合作(2003-2008)”的四个主要阶段。次贷危机发生前,中美关系已开始走上良性发展道路。2004年中国全国人大与美国参议院建立正式交流机制。与此同时,中美两国的高层战略对话的建立也为两国关系树立了新的里程碑。2005年8月1日中美高层战略对话首次启动,至此之后双方多次举行对话会谈,从战略角度就两方关心的问题交换意见,为加深双方了解、建立两国互信,作出重要贡献。2006年中美经济战略对话(SED)机制也得到了建立。随后中美关系又得到了纵深发展。2006年4月20日,胡锦涛主席访美期间,与布什总统达成新的共识,“确定全面推进中美建设性合作关系”的发展大方向。

2007年美国次贷危机发生后,中美关系进入了新的充满变数的时期。一方面,美国经济开始出现负增长,而中国始终保持8%以上的较快增长,中国成为美国最大的债权国。另一方面,美国政府批准对台军售,奥巴马接见达赖等一系列行为又将中美关系热度降至冰点。2010年2月4日,奥巴马在公开场合声称,会以更加强硬态度对待人民币汇率升值问题,2月24日,美国商务部初步裁定中国对国内钢管生产商提供不公平补贴,并宣布对中国进口的钢管征收约为12%关税的反补贴税率。中美关系这样一组对世界局势影响重大并应该已进入成熟期的双边关系却在次贷危机爆发后呈现一系列“忽冷忽热”的变化态势。

早在美国次贷危机爆发以前,就有很多中国学者对中美关系持非常乐观的态度,并对中美之间日益发展的经贸关系进行了诸多正面的论述。其实不只中国学者,世界范围内的经济自由主义者就曾提出过乌托邦式的“贸易与经济交流是国际和平的源泉,一个自由开放的国际经济为温和地维持国际政治的和谐提供了保证”的主张。然而中美两国之间经济上的密切合作并没有完全顺利转化成政治上的友好互信,甚至在某些特定时间段和特定事件中出现了两国经济政治交往“一头热一头冷”的现象。

基于这样的事实,经济自由主义者的主张显然无法恰当解释中美关系。中美关系的复杂性应如何理解?其中又有怎样的现实根源?

二、相互依赖理论对中美关系的解读

1.复合相互依赖理论回顾

20世纪中叶经济相互依存论就对国际经济相互依存关系进行了诸多正面的论述,勾勒出当今世界经济问题政治化、国际行为主体多元化、全球政治经济一体化的三大主流趋势,并提出“贸易是使世界各国走到一起来的和平力量” 、“相互依存带来和平” 、“国家国际化”等论断。1970年罗伯特·基欧汉和约瑟夫·奈提出复合相互依存理论,对于经济自由主义者盲目乐观的“依赖引发和平”的观点进行了批判和修正,并发明了“敏感性”和“脆弱性”两个重要概念,成功解释了国际关系中各国权力的转换。两位作者认为,在国际政治中,相互依赖是指国家之间或不同国家中的行为主体之间相互影响的情形。相互依赖并不排除竞争,也可能出现冲突,有时参与者要付出的代价,甚至要超过其获得的利益。复合相互依赖理论的三个基本特征是:其一,各社会之间的多渠道联系。其二,国家间关系的议程包括许多没有明确或固定等级之分的问题。其三,当复合相互依赖普遍存在时,军事力量起着次要性作用。

在解释国家间交往的权力转化时,复合相互依赖理论引入了“敏感性”和“脆弱性”两个概念。“敏感性”指的是“在某种政策框架内所作反应的程度,即一国发生的变化导致另一国发生变化速度的快慢和付出代价的大小”。 “脆弱性”指的是“每个国家试图改变政策以减少外部条件所强迫付出的代价”。该理论认为,在非对称性相互依赖中,敏感性与脆弱性较小的一方可以利用这一优势转化为权力,从而迫使敏感性与脆弱性较大的一方依从己方的意志。

2.复合相互依赖理论对中美关系的分析

复合相互依赖理论对中美政治经济关系“一头冷一头热”的解读是,中美两国在密切联系的基础上,两国形成了“相互依赖”的状态。但在这种状态下,两国并非完全对称的相互依赖,而是形成了不对称的相互依赖。在次贷危机期间,美国作为中国第一大贸易合作伙伴,而中国仅为美国第四大贸易合作伙伴的重要性不对等现状,以及美国作为世界第一强国而中国仅作为世界发展中大国之一的一系列情况,都为这种不对称性提供了事实支持。据此不难看出,在中美相互依赖的状态中,中国处于敏感性更强和脆弱性更大的地位。在中美不对称的相互依赖关系中,美国可以将敏感性和脆弱性较小的优势转化为中美两国交往中的权力,以完成在某些领域支配和控制中国的目的,即复合相互依赖理论所强调的民族国家在相互依赖中的经济差异转化政治权力的过程。

三、中美政经关系复杂性的现实根源

本文试从三个方面对中美政经关系复杂性的现实根源进行细节性的简要探讨。

第一,中国国家形象和外交政策的模糊性。邓小平提出“韬光养晦”的外交思想之时与当时中国所处的国际环境相契合,也正好体现了中国人在坚韧的坚持中寻求保存实力等待时机的辩证发展思想,在中国“韬光养晦”也一直被作为一个褒义词看待。然而在拥有与中国截然不同文化的美国,中国这一外交思想时常被曲解。2002年由美国国防部向国会提交的《中国军力报告》就对中国的“韬光养晦”战略有这样的描述:“这一时常被引述的格言不只表现出中国试图隐藏自己的雄心,也证明了中国的长期战略,即致力于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长以实现未来战略选择的最优化。北京认为,战略模糊,可以包括战略否认和战略欺骗。”可见,根据美国方面的逻辑,中国的韬光养晦的外交思想具有极强的危险性,这种不同文化和心理的曲解下,导致中国国家形象和外交政策在美国方面看来充满模糊性和不确定性。

第二,美国的冷战思维的延续与现实主义主导下的经济战略思想。中美在意识形态上的不同使得美国方面心存疑虑。此外,美国方面认为中国的崛起对美国同样构成威胁与挑战。而中方对此的看法是,以上的现象是由于当时历史时期的特有性质和局限。在当今全球化的浪潮下,中国应该利用好这一历史机遇,走出一条属于自己特色的通过加强国际合作和依靠自身发展实现的强国和平发展道路。

第三,中美两国国内政治与经济存在重大差异。相较于美国总统和政府面对的竞选压力和美国民众影响政治的社会制度,中国在“以经济发展为中心”的总路线的指导下,对美政策具有很强的继承性和连贯性。因此在经贸关系的发展上,中美双方出于经济利益的考虑,不断加强这一领域的合作。但中国粗放的经济增长方式,低廉的劳动密集型产品,和在非洲以及全球范围内进行的能源合作与收购,都为以美国为首的世界部分国家所误解和诟病。另一方面,次贷危机爆发后,美国国内不仅在经济方面受到重创,美国国民更对政府在国内和国际上作出的许多超出本国能力范围的、不能实现的承诺表示抗议。政府为赢得竞选不得不向选民做出如同恢复经济发展,营造更多就业岗位等类型的承诺。在经济领域的直接反映是形成“人民误解和反对中国——总统和政府为赢取支持而出台反华政策——中美关系出现问题”的恶性循环。

四、结论

中美建交以来的几十年间,双边关系经历了跌宕起伏的变化。目前进入相对稳定的阶段,但其复杂性依旧存在。

从总体上说,复合相互依赖理论为中美双边政策的制定提供了较好的范本和指导,其标榜的“国际机制下的合作”和“通过建立联系和设立议题来使国家在相互依赖关系中掌握主动权”等思想都是更为温和并适应当代时代特性的。我国政府在制定对美政策的时候也可以在这种思想的指导下,通过较为温和的手段,以合作的精神来加强与美国社会更多渠道的联系,不仅积极发展对美贸易,更在政治、文化和社会等各个领域加强双方的理解和互信。

从另一方面讲,次贷危机也为中美关系带来了新的转机,虽然在综合国力的对比上两国仍相差悬殊,但两国间的依赖性与合作需求都空前加强,中国方面也应该利用这次机会,改善甚至扭转中方在“中美相互依赖”模型中敏感性和脆弱性强的地位。通过复合相互依賴理论强调的权力相对小的国家通过“议题的设定”和“多渠道联系”来达成满足国家利益的目的。

总体而言,中美间的“相互依赖”状态也成为既成事实并在短期之内不会发生改变,“合作”已然成为新时期中美关系的主题,如何建立对称性的相互依赖关系,以及在此之前如何在非对称性的相互依赖关系中维护本国的利益,将成为日后中美关系中的重点。

参考文献:

[1]罗伯特·基欧汉,约瑟夫·奈. 门洪华译. 《权利与相互依赖》(第三版)[M].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2

[2]彭斯达. 《美国经济周期研究》[M]. 武汉: 武汉大学出版社, 2009

[3]王勇. 《中国与美国的经贸关系》[M]. 台湾: 秀威资讯科技, 2007

[4]David Shambaugh. Containment or Engagement of China? Calculating Beijings Responses [J]. International Security,1996, Vol.21 No.2: pp.180-209

[5]Robert O Keohane and Joseph S. Nye Jr. Globalization: Whats New? Whats Not? (And So What?)[J]. Foreign Policy, 2000, No.118:pp.104-119

(责任编辑:王平勇)

猜你喜欢

次贷危机中美关系
特朗普“美国优先”政策下的中美关系走向
浅析资产证券化过程中的风险及防范
浅谈美国次贷危机对我国金融市场的影响
浅谈投行与次贷危机的关系
次贷危机下的经济法作用
金融监管改革的轻与重
中美关系向何处去
从积极推动到保守谨慎——美国国务院在中美关系缓和中的角色(1969—1972)
“冷战与中美关系”学术研讨会在西安举行
略论朝鲜战争时期的中美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