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刊概要
2014-05-30
1 中国文化对非洲感召力增强
【英】《非洲商业》2014年1月
2005年,非洲第一所孔子学院在肯尼亚的内罗毕大学落地生根,此后孔子学院便如雨后春笋般在非洲出现,目前已有超过30所。汉语热已成为中国文化在非洲流行的缩影,以肯尼亚为例,在内罗毕的肯雅塔大学,仅2013年第一学期,就有超过7000名学生选修汉语课,肯尼亚还计划将汉语学习贯穿到其中小学教育中。汉语走出国门的同时,越来越多的非洲人对中国心生向往。据统计,2012年有27000名非洲学生在中国学习,而2003年这一数据仅为1800。同时,通过中非之间建立的“20+20”大学合作项目,将有更多的非洲学生借助中国政府提供的奖学金来华求学。此外,受西方媒体对中非关系及中国影响负面报道的刺激,华媒加速进军非洲,主动塑造中国形象,进一步提升对非感召力,现已有四家华媒在非洲设立了分支机构,而且2012年中国还建立了非洲传媒研究中心,加强对非洲舆情的研究。 (王磊)
2 大规模泄密的代价
【美】《国家利益》2014年1/2月
从曼宁案到斯诺登的“棱镜门”事件,对泄密者及泄密信息的讨论主要聚焦于自由和安全的平衡问题,或者政府应透明還是保密的问题。这种讨论十分必要,甚至还有些姗姗来迟。但同样重要的是,我们必须考虑到在非授权的条件下,信息泄漏会对美国未来的情报收集造成长期破坏。曼宁案和斯诺登事件的危害性在未来会日渐衰弱,然而,这并不代表一切变得没那么危险。从短期看,美国失去了宝贵的外交筹码和反恐资本。从中期看,美国会失去潜在的人工情报以及从联络伙伴那里得来的信号情报,从而无法取得战胜竞争对手的优势,也无法锁定恐怖分子和扩散大规模杀伤性武器的对象。从长期看,美国若能向盟友和敌人证明自己可以保守秘密,那么才能通过人工情报和信号情报获得中期和短期无法获得的信息。不过,证明这一点的时间可不能太久。 (孙成昊)
3 人口老龄化没那么可怕
【美】《哈佛商业评论》2014年1/2月
经济增长下滑源于人口的老龄化,果真如此吗?全世界的人都在变老,但是处于不同的阶段。美国的中值年龄36岁,埃塞俄比亚的中值年龄仅有18岁,德国的人口结构最老,中值年龄45岁。不难得出结论:人口结构越年轻,国家越穷,而反之则越富。那么为什么要恐惧老龄化呢?人们认为衰老会让人变得脆弱,65岁以上的人是社会的负担。不过,一些人的生产力要远远高于其他人,而这并不关乎年龄。事实证明,人口老龄化需要结合人力资本,特别是教育和健康状况来综合考虑。全球大多数国家年轻人受教育程度高于年长者,他们通过提高教育程度来提高生产力水平的办法,或许可以弥补人口少的缺陷。此外,私营企业、大公司都很重视人力资源管理,政府将教育、移民、家庭、劳力和退休作为紧密关联的因素,它们共同推动着国家向更光明的未来前进。 (康正安)
4 新一代眼中的列宁
【俄】《侧翼》2014年1月20日
1月21日是列宁逝世90周年纪念日。90年来,列宁的形象和关于他的神话一直是政治斗争工具。苏联时期,苏共借助其形象巩固政权;苏联解体后,当局用瓦解其神话的方式来对抗共产主义。为了解新一代人对列宁的看法,《侧翼》发起一项对10年级和11年级学生的调查。结果显示,40%的受访者正面评价列宁;30%的受访者视列宁为负面人物;其余30%认为他有功有过。尽管近一半人持肯定态度,但75%的受访者认为列宁的共产主义思想已经过时,只有22%的人认为现在仍需要他的思想。所以,无需担心俄罗斯会出现急剧左倾的危险性。列瓦达中心一项社会调查显示,过去六年中赞同用合法手段解决社会问题的公民数量从26%增至42%,打算采取极端方式的人由24%降至18%。如果把两项调查综合起来,便可以得出结论:俄短期内不会面临革命威胁,至少不会出现社会主义革命。
(韩奕琛)
5 “后塑料袋时代”的选择
【美】《时代》2014年1月20日
一次性塑料购物袋已成为美国一大垃圾源头。美国人每年消耗超过1000亿个一次性塑料购物袋,废弃的塑料袋遍布各处,令人们颇为头疼。为此,人们正试图减少塑料袋的使用,如奥斯汀、洛杉矶、西雅图、旧金山等大城市都已实行“禁塑令”。尽管塑料袋厂商极力声称塑料袋的污染并没有人们想象中的那么可怕,但“禁塑”显然已是大势所趋。许多城市“禁塑”之后允许人们购买纸质购物袋,但易于降解的纸袋在制造和运输过程中却耗损更多资源,并不如想象中那样环保。所以,人们开始重新重视可重复使用的购物袋。但相较于纸袋和塑料袋,这种购物袋的生产需耗费更多资源,因此要达到一定使用次数才能真正起到环保作用。比如,相对于塑料袋,纯棉制购物袋平均须使用至少131次,才能达到环保目的。在环保主义者看来,纸袋和塑料袋都不完美。要降低对环境造成的损害,人们应尽可能久地重复使用同一个购物袋。这没准会成为未来的趋势。但也有人开玩笑说,如果人们肯多跑几趟超市,就不需要使用购物袋了。 (李默)
6 突尼斯:仅存的“阿拉伯之春”
【英】《经济学人》2014年1月18日~24日
2014年1月14日是突尼斯前总统本·阿里下台三周年纪念日。与其他阿拉伯国家不同,多数突尼斯人最近心情不错:新宪法已基本确定将获通过,这对经历了三年动荡政治转型的突尼斯而言,是一个重要的成就。2013年,突尼斯的制宪会议一度停摆五个月,直到执政的伊斯兰政党“复兴运动”同意向一个超党派的内阁交权,制宪会议才恢复运行。令怀疑论者惊讶的是,“复兴运动”恪守了承诺。2014年1月9日,来自“复兴运动”的突尼斯总理拉哈耶德宣布辞职,从而为新内阁成立铺平了道路。更难得的是,“复兴运动”在宪法制订过程中做出了大量让步,使新宪法被广泛称赞为是公平和进步的。制宪会议展现了强大的合作精神,以至于在通过关于男女平等的宪法条款后,全体议会成员自发地唱起了国歌。目前,即将出任总理的贾马正在努力组建各方可以接受的新内阁。尽管还面临众多挑战,但突尼斯的伊斯兰主义者和世俗派人士愿意妥协,这使该国在各个正在经历转型的阿拉伯国家中脱颖而出。在其他地方已逐渐褪色的“阿拉伯之春”,在突尼斯正再度变得光明。 (唐恬波)
外刊人物
雷杰普·塔伊普·埃尔多安
【美】《彭博商业周刊》
2014年1月13日~19日
大权在握的土耳其总理埃尔多安(Recep Tayyip Erdo?an)的亲信圈爆出一系列贪腐丑闻,涉案官员多达30余名,埃尔多安也因此陷入腐败调查。
埃尔多安1954年2月26日出生于伊斯坦布尔一个贫寒穆斯林家庭。他曾于1994年当选伊斯坦布尔市市长。1998年他所在的繁荣党被宪法法院取缔后,埃尔多安加入美德党并任伊斯坦布尔党部主席。同年11月辞职后,因“发表煽动宗教仇恨言论”被判监禁并剥夺政治权利五年。2002年11月,正义与发展党在议会选举中大胜后,埃尔多安恢复从政资格,出任土耳其总理。从2003年底埃尔多安组阁至今,他带领土耳其实现产值翻了三番,对内镇压库尔德起义,对外反对以色列,一度成为阿拉伯人最欣赏的国家领导人。
面对此次执政以来最严重的危机,埃尔多安采取了2013年夏天对待反政府示威者的策略:指责与国外势力勾结的国内阴谋集团。调查人员已逮捕与其关系密切的人员,包括多名建筑大亨、部长儿子和政府工作人员,大批高级警官被撤职。这次反腐败调查直抵埃尔多安构筑的权力利益核心:政府招标工程背后正义与发展党和商业新贵间千丝万缕的联系。 (牛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