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共青团开展思想引领工作要“存同存异”
2014-05-30文云冬
【内容提要】 通过对从武汉地区各类高校中抽取的1064个有效样本的研究后,本文重新从实证的角度把握当前流行文化特质、大学生文化需求和社会整体核心价值观现状。本文认为,高校共青团开展思想引领工作要“存同存异”,既要尊重文化和青年发展的历史规律,也要尊重文化多元性和青年多样性。
【关键词】 高校 共青团 思想引领工作 存同存异
【作者简介】 文云冬,武汉大学团委副书记,团省委重点课题“流行(时尚)文化与青少年价值观研究”课题负责人。课题成员还包括:周韶伟、韩炜、梁宇、林霈、黄煌、温亮、宫元、谭昭、赵月書、张瑞琪、安柯等。
【中图分类号】 G643.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5103(2014)04-0023-03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全球经济与信息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流行文化充斥着大学校园。为适应时代的发展,全面提升高校团组织思想引领工作的决策能力和决策质量,武汉大学团委以“流行文化与青少年(大学生)价值观”为主题方向进行了实证调研,结论相比前人,有新的发现,并获得些许启示,这里整理成文,以期有所裨益。
一、对流行文化和大学生文化需求的理论思考
高校共青团,作为广大青年朋友的思想引领者,其研究必须立足于青少年的精神特质,紧抓新时期文化发展的总方向,分别看待、辩证考察。
(一)对流行文化的性质进行把握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文化的产生必定和物质性的生产方式有极其紧密的关系。社会主流文化,常常代表着一个国家的核心文化。流行文化与之相比,往往存在一些因子,与该国既存生产方式相互脱离。这些异质性较高的部分一方面来自于空间差异,一方面来自于时间差异。现代发达的工业生产模式由西方民族创造,经济的全球化使得各国的文化形式趋同,一个新兴民族国家的文化发展常常会受到西方国家的挟持。此外,人类对传统生活方式的青睐也会使得历史中的文化元素重生。因此,从形式上来看,流行文化是一个“文化杂合体”,代表着人类对不同生产方式、生活方式的向往;从内容上来看,流行文化基于社会主流文化,混合了生产方式现代化衍生的最新文化产品和人的保守性缅怀的部分历史文化。
(二)对当代大学生的文化需求进行把握
当代大学生对文化的需求是特殊性与普遍性的综合。从社会历史发展的角度来看,青年大学生追求的文化和价值是趋同的,如信息社会下,他们对获取信息、发表言论以及保护个人隐私有着较高程度的共识。从当前的社会现实出发,我们也可以发现大学生因为不同时间和不同的个人气质、社会背景,拥有不同阶段的文化需求。如此而来,形成了高校共青团所面临的复杂的青年大学生群体,高校的生源越多元、专业越复杂、规模越庞大,大学生的需求就越难把握,高校各级团组织的工作难度就越大。
(三)高校共青团思想引领工作的应有理念
从理论的层面来看,在流行文化快速发展的前提下,高校共青团对大学生这一青少年精英群体进行思想引导,应当兼有普遍性和特殊性两个方面。一方面,在亟待工业化的国家,流行文化的盛行是社会历史发展的结果,每一位大学生都渴望获得科学技术发展带来的最新文化成果,在未来,先进文化和大学生会达成自然的结合,高校共青团应当尊重这一客观规律。另一方面,流行文化中缤纷多彩的文化因子和分化程度极高的大学生群体是两个不可避开的客观存在,这需要高校共青团工作者以科学的方法充分辨析,因人施策。
二、流行文化的特质与大学生文化需求的新情况
(一)流行文化特质
根据主流学者的观点和2002年团中央进行的流行文化调研,我们将当前受到一定人群认可的流行文化分三大类九小类。三大类为:物质层面、行为层面和意识形态层面;九小类为:外表装扮、时尚产品、消费方式、休闲娱乐方式、网络交际、流行生活方式、流行语言与文学、西方式意识形态、特异性心态及其它。据调查,最受欢迎的流行文化是网络交际、时尚产品、外表装扮、流行语言与文学等四小类,大多属于物质层面和行为层面,但已经开始深及到意识形态层面。
从形式上来看,大学生普遍认为流行文化传播周期短、速度快,娱乐性强,共享性强,通俗化与大众化,容易被人接受,并且依托现代信息传媒技术进行人际传播。从内容上来看,有如下几个特征:其一,流行文化呈现多元性、不成体系的特点,大学生对流行文化的判定也是模糊的、不统一的。其二,大学生中的流行文化混杂着正能量和负能量,大学生群体对正负能量的比例还是模糊的;主流意识形态并未因流行文化的盛行受到大学生的否定,近九成的同学认为流行文化中并没有太多的与主流意识形态相冲突的价值因素。其三,流行文化中充斥着物欲主义、极端个人主义和享乐主义等思想,拜金、享乐、颓废、盲从、浮夸等消极因素也确实存在着。
可见,流行文化的形式与信息技术和大学生的人性需求接合得十分紧密,其多元化、充满青春活力的形式是其吸引青年人目光的主要噱头。在内容层面,社会主流价值观的主体地位受到了一定的挑战,消极的文化因子在局部存在着,整个流行文化还处于零散待整合的境地。
(二)大学生文化需求与价值取向的分析
第一,当前绝大多数大学生的价值取向有明显的实用主义倾向,但是对待新事物时,持有慎重抉择的态度。从数值层面来看,这是一个较为健康的心态。第二,相当一部分的当代大学生群体追求新文化,注重真正的精神享受;但是大学生普遍认为自己接受新事物需要一个较长的过程。大学生关注新文化、新生活,是为了得到真正的精神享受;很多受访者表示自己特别需要一种新文化、新生活方式的陶冶。第三,从众心理并不显著,大学生普遍表示,他们选择的标准是有没有用处,即便是旧事物、过时的事物也会重新喜欢。
大学生的文化需求与价值取向整体上是健康的,在现代化的转型过程中,他们独立自主地结合社会发展和自己的个体需求崇尚最真实的文化产品和精神享受,显示了同一性与斗争性的结合。他们更加注意文化的实用性,注重文化对自己的真实意义。
(三)流行文化的影响力与大学生社会主流价值观整体水平
1. 内容视角。就当前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水平来说,总体来看,在流行文化盛行的情况下,大学生身上的核心价值仍旧占据其意识的主导地位。“友善”“诚信”“敬业”“自由”“平等”“公平”和“法治”认可度很高,“爱党”“爱国”“爱社会”“爱集体”虽然较低,但是也处于较高水平。大学生推崇“个体自由”比“爱集体”更甚。另外,论及当前大学生其它个人优秀品质价值观的水平,大学生对自己拥有的价值观的评价相对比较统一,大家各自选择的差异性并不大。这从一定程度上可以说明以上各项品质在人们的价值观评估体系中已经形成了共同的认知,且成为了共同的追求方向。
2. 数理视角。第一,流行文化对大学生的影响力有限。64.10%的受访大学生认为,“流行文化对自己有一定的影响”,22.46%的同学认为,“流行文化对自己的影响很小”,还有约10%的同学认为,流行文化对自己有较大或者很大的影响甚至主导意识。流行文化影响大学生价值观的具体途径是大众传媒工具与偶像模仿。除了大众传媒工具之外,还有值得关注的是:一是学校团组织在流行文化方面宣传效用低下;二是模仿是大学生认识流行文化的第二渠道,模仿偶像比模仿普通同学更具效果;三是大学生群体内部对媒介的认可度也存在很大差异。第二,大学生对流行文化的影响性质态度模糊。调查显示,约半数的受访者认为,流行文化对自己价值观的影响性质是“说不清”的,近30%的受访者认为,这种影响更多层面上是积极的;15%的同学认为,这种影响更多层面是消极的。
三、具体对策
綜合上述的理论思考和实证数据,我们认为,面临缤纷多样的流行文化,高校共青团在开展思想引导工作时要坚守信仰、坚信规律、抓住共性特征,同时也要因人而异、分类引导、突出个体特色。
(一)坚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仰,尊重文化与青年发展的共同规律
高校共青团在开展青年思想政治工作时,要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自己,用科学的理论工具分析问题。从本质上、普遍性层面抓住“流行文化与大学生价值观”这对变量的根本关系,制定共同性、共通性政策,以理服人、凝聚青年。
1. 高校共青团要进一步加快提升信息化程度,多角度覆盖大学生的视听。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信息技术是决定当前主流文化发展的根本原因,也是当前流行文化快速发展的主要动力。新时期,流行文化的普及主要原因在于其与网络等大众传媒无缝接合,其在时间与空间上占据了大学生的视听领地,这种即时性的特征赋予了流行文化无穷的力量。当前,大学团属微博、BBS等新媒体的效用是有限的,与大学生的网上互动是有限的,我们的首要任务是将团组织的根扎进大众媒体,成为大学生获取信息和交流意见的主要媒介,这才是成功的。
2. 高校共青团要进一步把握青年实用性需求,全方位完善文化服务职能。人是历史的主体,青年是流行文化的主要消费者,高校共青团应当抓住青年的实际需求,完善共青团的文化产品的供给力。当前,大学生的实用主义倾向是十分明显的,是我国复杂多元的社会结构与飞速发展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使然。为了配合市场经济发展与青少年自身成长的需要,共青团可以与经济领域的组织合作,提供优质的文化产品为青年创新、创业提供启发。
3. 高校共青团要进一步加强自身的文化修养,引导大学生现代化人格均衡发展。团组织不仅是广大青年的组织者、管理者,也是先进文化的引领者。一方面,团组织应当加强自身对文化发展的预测力和感知力,塑造典型的现代化人格,为大学生提供典范;另一方面,团组织要利用新媒体平台,利用学校各级团属媒体的网络调节文化发展取向,与文化机构和文化NGO合作,提供更多的健康文化供青年选择,均衡因经济发展不均衡带来的文化失范。
(二)紧贴不同类别的青年需求,吸取时尚元素开展分类引导
高校共青团在开展青年思想政治工作时,要尊重文化的多元性、青年的多样性,以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为指导,从特殊性层面抓住文化和青年两类主体的内部差异,分别制订对策。
1. 高校团干队伍要进一步贯彻落实群众路线,提炼掌握青年特色。首先,高校团干要勇交青年友、不做青年官,树立亲民形象,摆脱既有的官僚主义思想;其次,高校团的干部要适应当代青年新的沟通、交流、联络、聚集方式,深入青年,了解其所想、所需,提炼大学生的新文化需求;再次,高校团干要加快吸收优秀的学生干部进入组织队伍,要发挥“榜样力量”与“朋辈教育”的作用,以优秀学生团干的感召力进一步团结广大同学。
2. 高校团的活动要进一步创新活动载体,主流意识形态与时尚元素亟需深度结合。一方面,高校共青团的活动兼顾全、衡量好主流与流行两个方面,以时尚元素为素材创新活动载体,在保证有趣性的前提下,放弃传统政治理论中的字眼,将正能量融入活动中去。另一方面,要提升大学生自己的参与度,将团的影响力提升至宏观层面,将团的活动的具体实施权交还给青年自己。
3. 高校团的活动要进一步开展分类引导,分批次分群体进行思想教育。流行文化中包含着与社会主流价值不相符合的因子,大学生的文化需求也会因人的生活经历处于不同阶段,开展思想引导工作的宗旨是推动青年人生发展与社会发展进程相统一。对于不同的青年群体,根据不同类别青年群体在职业背景、社会阅历、生活环境等方面的显著差异,掌握其思想意识的关键点,分批次分群体推进引导青年工作。
参考文献:
[1] 秦宜智.在共青团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的讲话[R]. 2014,(2).
[2] 张桂华.在共青团湖北省第十三次代表大会上的工作报告[R].2012,(12).
[3] 史为磊.论青年时尚文化的变迁轨迹及其与青年价值观的互动[J].山东省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10,(5).
[4] 石国亮,徐子梁,姚芳.青年流行语的价值意蕴研究[J].中国青年研究,2010,(9).
责任编辑:徐建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