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儒家文化角度浅析《白鹿原》的人物

2014-05-30张一青

2014年49期
关键词:白鹿原儒家文化

作者简介:张一青(1988-),女,河北邢台人,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与人的全面发展。

摘要:《白鹿原》这部小说被认为是一个民族的秘史,本文简要阐述了作者陈忠实的背景及小说的背景,进而从儒家文化中的礼、忠、仁、智四个方面对小说中的人物进行了分析,并浅析了儒家文化的封建礼教等反面的影响。

关键词:《白鹿原》;儒家;文化

一、背景

(一)作者背景

陈忠实,1942年6月生,西安市东郊灞桥区人。1965年初发表散文处女作,主要从事小说创作,兼写散文。长篇小说《白鹿原》获第四届茅盾文学奖(1998)。现任中国作协副主席。

(二)小说梗概

《白鹿原》以白鹿村为大背景,讲述了在这个被称为“仁义村”的陕西关中平原上白家和鹿家两大家族的故事。揭示了从清末明初到建国初期中国经历的各种社会变革,集中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文化演变过程,尤其是通过波澜壮阔的农村社会画卷的描绘反映了半个多世纪里中国北方农村的历史变迁。本文主要从文化尤其是儒家文化这方面来对小说的内容进行分析。

二、从儒家文化角度分析小说中的人物

(一)儒家文化的深刻内涵

儒家文化以儒家思想为指导的文化流派。儒家学说为春秋时期孔丘所创,倡导血亲人伦、现世事功、修身存养、道德理性,有仁、义、礼、智、圣(信)、恕、忠、孝、悌等思想。其核心是“仁”。

儒家文化对政治、人伦精神、人们的思维方式乃至生活观念和社会习俗都产生了深远影响,成为中华民族性格的根基。该小说写出了儒家文化的仁义和残忍的二重性。

(二)儒家文化在小说中的体现

1.礼

礼:孔子及儒家的政治与伦理范畴。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礼”作为中国封建社会的道德规范和生活准则,对中华民族精神素质的培养起了重要作用。

白嘉轩是白、鹿两家的族长,作为封建家长,一生都以儒家价值取向为标准“学做好人”,努力维护、实践着心目中不可侵犯的儒家伦理文化准则。他大修祠堂,制定《乡约》,倡导所有乡民背诵学习。用此来领导自己的家庭和整个白鹿原。

在《乡约》的约束下,白鹿村更显“礼仪之邦”的魅力,这就是《乡约》的作用,当然也是白嘉轩作为族长躬亲示范的功劳,从根本上说这是儒家文化道德的循化作用。白嘉轩即使对犯过错而且伤害过自己的黑娃也是心存“仁义”之心,于是“改邪归正”的黑娃回归祠堂时白嘉轩敞开宽广的胸懷,并笃信“凡是生在白鹿村炕脚地上的任何人,只要是人,迟早都要跪在祠堂里头的”。

2.忠

忠: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孔子认为忠乃表现于与人交往中的忠诚老实。

鹿三是白家的长工,是旧社会劳动者的形象,他本身附带有劳动人民的朴素和忠实本质。在交农事件中充当领头人,他也是受了白嘉轩的影响以及现场情绪的鼓动,鹿三潜意识里是代替白嘉轩来完成任务的,这也是他在白嘉轩家做这么多年长工的主要原因。《白鹿原》第六章中有这么一段话:“这是一个自尊自信的长工,在他看来,‘咱给人家干活就是为了挣人家的粮食和棉花,人家给咱粮食和棉花就是为了给人家干活,这是天经地义的又是简单不过的事。”从这句话中可以看出鹿三是奉行儒家文化中的“忠”字。

3.仁

仁:仁爱。孔子思想体系的理论核心。它是孔子社会政治、伦理道德的最高理想和标准,也反映他的哲学观点,对后世影响亦甚深远。“‘仁以处人,有序和谐是孔子思想的原发点,是儒家思想核心之核心。

朱先生以自己渊博的学识通过《乡约》抒写等传递着儒家道德伦理,同时也用讲学的方式传播着儒学思想,白鹿原上凡是走到外面世界能够“有所成就者”无不是受到了朱先生的谆谆教导,如鹿兆鹏、鹿兆海、白孝文、白灵、黑娃等,其中最具传奇色彩的当属黑娃这个曾经与儒家道德伦理格格不入的“不良”青年拜师朱先生门下。对于黑娃,朱先生没有像世人一样在意他的过去,而是以“人孰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的态度接纳鼓励,这更显一个儒家大师“仁爱”的风范。而在教育方面,“仁”体现了“有教无类”的思想。

4、智

智:同“知”,孔子的认识论和伦理学的基本范畴。指知道、了解、见解、知识、聪明、智慧等。内涵主要涉及知的性质、知的来源、知的内容、知的效果等几方面。关于知的性质,孔子认为,知是一个道德范畴,是一种人的行为规范知识。

朱先生自幼苦读,昼夜吟诵。“这个人一生留下了数不清的奇事轶闻,全都是与人为善的事,竟而找不出一件害人利己的事来。”白嘉轩如是说。黑娃的挽联写道“自信平生无愧事,死后方敢对青天。”

当军阀派兵来请时他以“午休”拒之,即使“天王老子”来了也不为所动,充分体现了一个铮铮傲骨的“大儒”形象。朱先生孤身一人劝退20万大军的举动早已传遍四野,这不仅体现了其大义凛然的气度,而且展现了一个“儒生”舍身拯救黎民百姓的“济世精神”。朱先生亲自套犁毁掉罂粟以及后来鼓励鹿兆海奋勇抗日等,尤其是在鹿兆海为国捐躯之后其发布《白鹿原八君子抗战宣言》的义举更是在关中大地引起轰动,塑造了知识分子深明大义的一种民族精神,因此白嘉轩称之为“圣人”。

朱先生在小说中体现出儒家思想中的“智”,这些都证明了朱先生的强大的儒家传统文化的人格的魅力。

三、儒家文化的反思

(一)礼教的束缚-“三从四德”

儒学价值观已根深蒂固的入驻白鹿原乡民的思维中,但随着社会的变革和发展,特别是封建社会后期,它越来越成为束缚人们思想、行为的绳索。不只是男子,就算在女子身上的要求也不仅体现出“三从四德”“无才便是德”等观念,否则就是无“礼”,要“罚”的。作为礼治的根本原则,因此,白鹿原上的妇女大多是遵从三从四德、稳重持家、相夫教子的传统形象,而这正是儒家伦理道德所要求的。

但是,鹿兆鹏“抗婚”,拒绝“包办婚姻”,后来他与白灵的结合更是体现了勇敢无畏的叛逆精神,这在儒家传统伦理道德中属于典型的“乱伦”现象。在《乡约》的约束下,其实《乡约》俨然成为威严无情的象征,即凡是触犯《乡约》者一律严惩,对其亲生儿子白孝文与田小娥的残酷惩罚就是活生生的例子。

(二)封建礼教“吃人”的本性

小说中,鹿三杀死田小娥后,鹿三被田小娥的”鬼魂附体”,旨在说明田小娥的无辜,从同情的角度,自省给她造成不幸的深层原因,揭示了封建礼教的吃人本性。鹿三本性善良、忠厚,但却对白嘉轩所维护的传统儒家仁义道德极其认同,他认为用小娥是断送黑娃前程的祸根,使他家的门风败坏,并且拖累了族长接班人白孝文,让他在白嘉轩面前无比愧疚,让这个“白鹿原上最好的长工”产生伦理道德的破灭感,促使他杀了田小娥。它证明了在乡村的传统儒家文化经过中国历史上千年的传承后,所演变的教义礼俗、道德观念已经达到了极点,也暗示了传统儒家文化的衰败现象。

四、总结

陈忠实用实事求是的态度和新的历史观来回顾了清末至中共所诞生之前的那四五十年的历史。正如《陈忠实创作申述》中说的“所有的悲剧的发生都不是偶然的,都是这个民族从衰败走向复兴过程中的必然,但是历史的细节却常常被人忽视。”

《白鹿原》正是儒家思想激进与保守的冲撞中形成的。即使把白鹿原的日常生活当作一面“镜子”,也可以照出乱世沧桑的凄凉与悲壮,也照出了悲剧的内里,照出了历史的变迁使儒家文化边缘化的冷静思考。(作者单位: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参考文献:

[1]陈忠实.《白鹿原》[M].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2009.12

[2]张彤彤.《白鹿原的儒家文化形成研究》[J].文学研究,2015.2

[3]盖琛.《白鹿原人物形象的儒家文化解读》[J].群文天地,2013.2

[4]李振.《在民族史与个体史之间——评陈忠实的长篇小说<白鹿原>》[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9

猜你喜欢

白鹿原儒家文化
WANG Xiaoping. Chinese Literature and Culture in the Age of Global Capitalism:Renaissance or Rehabilitation?
从“推恩”看儒家文明的特色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论现代新儒家的佛学进路
《祭语风中》与《白鹿原》之比较
谁远谁近?
《白鹿原》中的女性意识分析
儒家视野中的改弦更张
从“以直报怨”到“以德报怨”
——由刖者三逃季羔论儒家的仁与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