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我所理解的人格

2014-05-30明亮

新作文·高中版 2014年5期
关键词:神像后人道德品质

明亮

在谈到“人格”时,很多人会首先想到在大众记忆中被供奉的一尊尊道德神像,比如屈原、陶渊明、李白、文天祥等等。这些历史人物,自然有其值得推崇的地方。只不过这种大众记忆变成今天的样子,其间经过了怎样的筛选、过滤、修饰和解读,并不是我们能够一目了然的。历史呈现出的样子,取决于后人看向历史的视角,后人的后人看到的,则已经是“二手”的事实。就今人而言,20世纪的血腥风云就足够让几千年的历史幻化出完全不同的一副面貌。

这样说,并不是想否定屈原本人及其在民族精神建构中的作用,而是想表明一点:没有所谓绝对真实的历史。至于人格,则是一个关切你我当下生存的问题。尤其是考虑到当前的高考作文,相当一部分考生迷信于这些道德神像的人格力量和应考能力,表现出思维僵化和实际上视人格与己无关的一种态度。因此,我们更应该认真地来辨清人格这一话题的要义。

人格是什么,很难给出一个准确的定义,《现代汉语词典》(第5版)在该词条下就有三种解释:“①人的性格、气质、能力等特征的总和。②个人的道德品质。③人作为权利、义务主体的资格。”如果说第三种解释已经涉及到法学这一具体领域,那么前两种解释则是相通的。佛教中讲“相随心转”,比如“腹有诗书气自华”,这里是同样的意思,一个人的“道德品质”如何,其“性格、气质、能力等”就会有相应的表现。

肥头大耳、夸夸其谈者,大抵不会是淡泊自律之人;贼眉鼠眼、察言观色者,大抵不会是坚守内心良知之人。由此可以看到,人格不仅是一个道德观、价值观的问题,它还强调人们在生活中各个方面的具体表现,从表情神态到言谈举止,从衣食住行到工作态度,从为人处世到目标理想,从趣味审美到价值判断,从日常生活到终极意义……我们可以择取一些典型的情形,来看看如何在人格的天平上,让自己趋于“人”的这一边。

一种“不卑不亢”的人格姿态之所以重要,还在于它与我们生活中更广泛的方面交织在一起,比如工作态度。有些人视工作为消极的谋生手段,得过且过,不肯付出额外一分的努力,似乎这便让自己吃了亏,由此处处试图掩饰自己、保护自己。与领导相处则大献殷勤、花言巧语,与同事相处则算计推诿,人前人后不一致。相反,如果视工作为实现自己人生价值的平台,便会自觉主动地承担起自己的责任,不计个人得失,不惧闲言碎语,内心坦荡。与领导相处唯一份尊敬,与同事相处唯一份和善。而“敬业”“贡献”都只是来自外部的评说,真正重要的,是人格力量在工作这一维度的呈现。

当然,人格主要还是一个书面语,生活中我们常听到的与此相关的质疑则是:“你还要不要脸?”“你是不是人?”“你还是男人吗?”“这个人很不靠谱!”“脑残!”总而言之,当我们对一个人的人格表示质疑时,便潜在地倾向于否定这个人作为“人”的资格。同理,我们在树立一些人格楷模时,便在强调我们心中关于一个“人”的本真形象,比如李白的“蔑视权威”,这在高考作文中的模式化论据则为“我辈岂是蓬蒿人,仰天大笑出门去”的诗句。

看来,“人格”一词的重点在于“人”字,当我们在权势者面前自卑畏缩的时候,就仿佛在心灵中豁开了一个口子,那源于天地间浩然之气的人之根基便从这豁口散尽了。

猜你喜欢

神像后人道德品质
李真 为神像赋新韵
幼儿道德品质教育策略探究
神像与游走:文昌出巡非遗口述史系列之十一
在解决“道德冲突”中升华小学生道德品质
论后人和陶“归去来”辞之缘由
现在在哪里?
霍家的败亡带给后人的警示
交往是青少年道德品质形成的一个重要途径——简评杨鲜兰、彭菊花新著《交往与青少年道德修养》
身残创基地 呕心育后人
金晖关爱育后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