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析幼小衔接中的若干问题及对策
2014-05-30李欣
李欣
摘要:幼儿园和小学教育虽归属两个不同的教育阶段,但它们之间的联系却是重要而密切的。从教育和孩子的身心发展规律出发,不断地在理论和实践两方面对幼小的衔接问题进行持续而深入的研究、探索和分析,找到幼小衔接教育中应当遵循和把握的基本规律,对处理这一教育过程中遇到的相关问题,更好地做好幼小衔接教育及相关工作,提升幼小衔接的成效,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和指导意义。
关键词:幼小衔接 问题 对策
对幼小衔接教育及相关工作进行理论和实践两方面的研究、探析,是为了在尊重儿童生理和心理成长的前提下,更好地对儿童进行有效地、适宜的幼儿园预备教育,使他们在进入小学一二年级前能够掌握和学习到一部分简单而基础的知识与技能,提高孩子们的综合素质,缓冲由幼儿园进入小学后在学习和社会两方面的不适应性问题。根据对我国幼升小状况的调查发现,80%的家长反映孩子在进入小学的一定时间阶段内,孩子由于没有充分的准备而表现出:对小学的规则遵守规则意识缺乏、不能独立地进行自我料理、社会能力和交际适应能力差等问题。由此可以看出,做好幼小衔接教育不仅有助于幼儿更好地适应小学生活,对其今后的教育所带来的影响也是极其深远的。
一、从内涵的角度来看幼小衔接
所谓幼小衔接指的就是幼儿园与小学这两个相连的教育阶段之间在教育上相互应有的对接。而由幼儿园初升入小学的一定时间内也恰是幼儿心理成长和发展的一个新的转折期,因此,幼小衔接其本质就是儿童连续的、不断发展的、社会性、心理和身体发展的衔接。
二、幼小衔接过程中主要存在着的问题
1.幼儿园与小学在受教育时间和休息时间上存在的较大差异。进入小学后,儿童在课堂上的受教育时间加长,由曾在幼儿园大班的每天两、三节课时增加至小学固定的每天五、六节课时,且时间上也相应地由每节课35分钟升至40分钟,整体的课堂时间增加了两倍还要多;在课间休息时间上,幼儿园的课间休息时间为30分钟,而小学的课间休息时间缩减至其三分之一。另外,儿童的课外活动时间以及休息的睡眠时间也相应地减少。这些都给刚升入小学的儿童带来在生理和心理上的双重压力。
2.幼儿园与小学在教学的内容、方式和环境上均存在差别。幼儿园对幼儿的教育主要采取的是保教结合的原则,其特征主要表现在:孩子在幼儿园每天的各项内容学习中都渗透着与生活相关联的教育思想和内容,且在安排上体现着科学、综合,尊重孩子心理特点和成长规律的。通过无论以户外运动为主的户外教学活动,还是上课学习内容,都让幼儿在快乐的玩耍中,有趣的游戏活动中,直观、形象地感受到周围的人和物,寓教于乐。而对于进入小学后的教育教学则相对形式和内容规范很多,教学内容需要老师在课堂中主要通过口授,实现对小学生的听、说、读、写、做等知识传授,知识内容相对更理性化,思维开始偏向抽象性。这些教学内容和思维上的变化,都给儿童在心理和生理上带来一定冲击,孩子们对学习产生厌烦、枯燥、无趣等心理抵触,因此常常怀念幼儿园。
3.家長在观念认识上的陈旧与缺失。家庭教育对幼儿从小的教育的影响是终身的,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因此,有效衔接工作的顺利开展与最终实现,家长的作用是不可轻视的。然而在现实的情况中,家长由于受当前社会压力、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等思想的影响,加之对教育缺乏科学的知识与认识,这使得很多家长在教育上体现出:重智育轻德育,重知识轻身心,总强调孩子知识和技能的学习,对孩子在教育上拔苗助长,强调短期有成效,进行超前教育学习,希望孩子在幼儿阶段就能将小学一年级的知识内容消化,这都严重违背了教育和心理的发展规律,压制了孩子的天性和兴趣爱好,对孩子的身心成长是极为不利的。这些都给有效的衔接工作顺利进行带来了阻碍。
4.幼儿园、小学、家长在孩子的教育问题上缺乏有效的衔接。幼小衔接的顺利进行和有效实现,离不开幼儿园、小学和家长三方在教育、思想等方面的沟通、协作。家长认为,孩子上学接受教育,教育问题也就自然地归属于学校和老师,是学校和老师的责任,这种相对偏见的想法和过度的依赖,不利于幼儿在教育和成长上的全面发展。而,对于幼儿园和小学之间,幼儿园将幼儿的有效衔接作为一项教育工作,积极地进行各项教育准备,这极易导致教育“一边倒”的状况出现,有些学校还有对幼儿进行考试的入学前提,这迫使一些幼儿园的教学“小学化”,严重违背了幼儿思维和心理的成长特点与规律;还有一些幼儿园在与小学的衔接上虽然作出了一些积极的工作,但往往在思想和理念上还存在一定的分歧,这些都对幼儿园与小学工作的衔接起到了阻碍的作用。
二、对幼小衔接问题有效解决的对策思考
1.教育主管部门应当组织和指导幼儿园和小学一年级开展在教育教学思想和经验上的沟通交流,让两者之间有更加协调、紧密和配合的衔接。幼儿园大班在后期进行上课时间、休息时间、教学内容、教学方式等多方面的循序渐进调整,适当地组织幼儿园大班的孩子到小学一年级进行一些参观,给学生在感官和心理上一定的适应和做好幼儿园大班与小学一年级教师之间教育教学经验的双向交流工作,使双方互相了解、 配合和补充。这对做好幼小衔接起着基础性的重要作用,也是重要的前提。
幼儿教师只有加强对小学一年级教育教学的基本情况和思想了解的基础上,才能更科学有效性地开展具有针对幼儿园大班孩子的教育教学训练。同样,小学低年级教师也应当对幼儿园的教学活动、特点、内容、思想等进行具体的了解和研究,在同小学教育教学大纲要求相结合的前提下,对新入学的儿童进行循序渐进、科学有效的适应性教育,让儿童在心理和生理上都能实现平稳过渡。
2.对幼儿园和小学低年级的教材,在内容的衔接上也需加强连贯性、系统性建设,建设在内容上的重复,避免脱节现象,真正做到给儿童减负,促进对儿童兴趣的培养,这是做好幼小衔接的另一重要环节。如果教学内容重复,造成入学后儿童对所学知识有似曾相识的感觉,那么就会使他们对学习兴趣降低,上课不认真、 讲话、 做小动作等,为教师组织教学带来困难。反之,幼小教学内容脱节,则易造成儿童对所学知识理解上的障碍,同样也会对所学知识不感兴趣,丧失学习信心。因此, 我们必须组织幼儿园大班与小学一年级老师对幼小教育内容仔细分析比较,做好衔接。
3.幼儿园和小学加强与家长的衔接。幼儿园与小学低年级应当积极加强与学生家长的联系,重视家长在有效衔接中的作用,通过组织多种形式的活动,建立家长学校、家长委员会等组织,把教育思想观念传授到每个家庭,实现家长认识和行动上的提高进步,其中包括:(1)更新教育观念。(2)为幼儿准备家庭学习环境,营造良好学习气氛。(3)调整好幼儿生活规律。(4)培养幼儿的自理能力。(5)增强幼儿的信心。(6)对幼儿进行安全教育,增强自我保护意识。(7)激发幼儿上小学的兴趣等方面,使家长能够正确认识到家庭教育对幼小衔接、儿童身心健康成长的重要作用,更好地为幼小衔接起到主要的补充和助力作用。
参考文献:
[1]庞威,赵月娥.我国幼儿教育发展的问题与对策[J].内蒙古教育:理论研究版,2008(5).
[2]王丹,汤君才.幼儿园与小学衔接工作的思考[J].早期教育:教师版,1990(Z1).
(责编 张敬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