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医林改错》中黄芪的应用
2014-05-30常红波王振涛
常红波 王振涛
【摘 要】清代医家王清任所著《医林改错》一书,对后世影响颇大。该书载方33首,其中用黄芪的方剂有13首,可见王清任善用黄芪。为进一步学习王清任应用黄芪的经验, 并引起同道的重视, 现将结合自己的学习心得体会浅析如下。
【关键词】《医林改错》;黄芪;应用
【中图分类号】R91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4)05-2777-02
1 补气祛瘀 重用黄芪出神入化
气血运行是人体生命活动的根本。《素问· 调经论》: “血气不和, 百病乃变化而生。”气病可致血病, 无论气虚、气滞均可导致血瘀。王清任在医学理论方面十分重视气血, 认为“治病之要诀在明白气血, 无论外感内伤要知初起伤人何物, 不能伤脏腑, 不能伤筋骨, 不能伤皮肉, 所伤者无非气血。” 所以其在临床诊疗中处处留心于气血之变化, 总结发现了六十种气虚之证候, 五十种血瘀之证候并把气虚与血瘀两证联系起来 。因此, 在治疗方面既善于用补气法治疗气虚证, 又善于用活血化瘀法治疗血瘀证, 尤其善于把补气法与活血化瘀法结合起来, 广泛地应用于各种气虚血瘀之证。在这方面积累了极其丰富的临床经验。如其在书中所记载的补阳还五汤是治疗气虚血瘀诸症的有效方剂,且王氏在所制方后谓: “用一二两,以后渐加至四两,至微效时,日服两剂,岂不是八两……每日仍服一剂”,个人认为“渐加”两字是关键,是王氏运用黄芪的临床经验总结,表明对于气虚血瘀之病症,在小剂量有效的情况下黄芪的用量宜重。简要的说, 凡气虚者即重用黄芪以补其气, 他认为黄芪能补元气, 能助元阳,是补气中首选之药。若气虚血瘀者, 则重用黄芪配伍桃仁、红花、川芎、赤芍等活血化瘀药组合方以治之。此法用得最为广泛, 贯穿于全书,如补阳还五汤、足卫和荣汤、黄芪赤风汤、助阳止痒汤等在方中皆有黄芪及活血化瘀药物, 都包含了补气祛瘀的意义。国医大师邓铁涛教授同样亦有体会,运用补阳还五汤需注意两点: 一是要辨证准确,确属气虚血瘀之证; 二是黄芪为君药,必须重用,每剂可达120g甚至更多,不少于60g 方效,其他药量亦可略为增加,但决不能轻重倒置。
2 补气升陷 首推黄芪可见奇效
脾胃为气血生化之源,脾气主升。人体内脏器官位置相对恒定,有赖于气的升提作用和气机正常的升降出入运行。气虚时,脾气的升清作用失司,水谷精微等清阳之气不能上达头目以荣养清窍,出现眩晕、呼吸困难、耳鸣等;若气虚甚,脏腑维系升举之力减弱,脏腑组织器官的位置相对下移,导致脏器下垂及便意频频、二便失禁、崩漏带下等。根据“陷则举之”治疗原则,故治疗气陷诸症当用升气之法,《医林改错》中用于治疗脱肛,老年溺尿玉茎痛如刀割等症的黄芪防风汤、黄芪甘草汤中, 都以黄芪为主药, 且用量都在四两。由于上述病证多由气虚引起, 故方中均重用黄芪培补元气,例如脱肛之症多由气虚固摄无力, 致肠头脱出肛外,治疗时就要用黄芪等益气升陷之品来补气固摄。临床上吾师凡辩证为气虚下陷之证,每用黄芪疗效甚佳。
3 痘后补气 善用黄芪彰显魅力
王清任针对小儿痘后邪毒渐退, 正气也随之大伤, 所发生病症每多虚实夹杂的情况, 所采取的治则基本上都是攻补兼施之法,使攻邪而不伤正气,补气而不留邪,其扶正即以黄芪为主药。如止泻调中汤, 是专治小儿痘后数日泄泻不止的,方中黄芪补气, 更辅以温中健脾、益气养血之药组成。
痘疹合并痢疾, 前人多认为白痢伤气, 红痢伤血。白痢治以四君子汤加木香、黄芩、黄连;红痢治以四物汤加木香、黄芩、黄连。而王清任根据小儿痘后元气不足的病机, 立保元化滞汤,方中以补气之黄芪配清热利湿的滑石, 加白沙糖以生津保胃气。 痘六、七日后, 作痒不止, 抓破无血等症 ,王氏既不赞同某些医家按《素问》“ 诸痛痒疮皆属于火”, 随用清凉之品克伐正气, 也不主张纯用补气药,其言:“有专用补气者, 气愈补而血愈瘀, 血瘀气更不能外达于皮肤” 。结合根据自己的临床经验, 在治疗时, 主张“ 用补气破血之剂, 通开血道, 气直达于皮肤, 未有不一药而痒即止者” ,所以在助阳止痒汤中, 既用黄芪补气, 又用桃仁、红花、赤芍活血止痛, 佐以山甲、皂刺解毒通络, 诸药配伍, 起到补气活血、祛毒止痒的作用, 以上再从王清任的立方用药来看, 是治疗痘后诸症的一大创新。
结语∶岳美中老先生曾说∶“中医治病的妙处在分量上。”《医林改错》中不仅过三分之一的方剂中用黄芪且用量明显重于其它药物。故运用黄芪治疗元气虚所引起的各种疾患, 是《医林改错》中的重要内容之一。作为医生今天应当努力学习王清任的这些宝贵经验, 注意吸取历代医家应用黄芪的特长, 通过临床实践, 进一步提高對黄芪的正确认识和使用, 无疑对于我们的临床工作是有益的。
参考文献
[1] 陕西省中医研究所革委会.《医林改错》评注[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76:109-113.
[2] 严忠.《医林改错》用黄芪探析[J].江苏中医,1996,17(4):40-41
[3] 李寿庆.略论王清任气血理论与巧用黄芪的经验[J].实用中西医结合临床2007,7(2):88-89.
[4] 唐翎.黄芪益气效用发微[J].上海中医药杂志,2012,46 (2):77-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