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对初中语文教学的几点深层次认识与思考

2014-05-30刘亚娟

学周刊 2014年5期
关键词:大语文观

刘亚娟

摘要:随着新课程标准的实施,语文教学改革之路也会越走越宽。但看我们身边的语文教师,穿新鞋走老路的情况还十分普遍。我们的教师基本上树立了大语文观,但总是把课堂泛语文化,给予学生太少的语言文字材料和情感的积累,不能很好地处理大语文与教学成绩之间的矛盾,遗留下了太多的纠结和困惑。

关键词:大语文观 泛语文化 作文基础 积淀 纠结

语文教学的确是个老大难的问题。学生用10多年时间,2700多节课来学习语文,却是绝大多数不过关。甚至有人还愤世嫉俗地说:“误尽天下苍生是‘语文。”尽管措辞偏激,细想似乎有点道理。于是,如何提高语文课堂效率,扎实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便成了全体语文教师共同思考的一个深层次问题。

一、语文教师要有大教材观、大课堂观和大教法观

“大教材”观,就是将一切适合阅读的文字材料当成教材,有选择、有重点、有目的地去阅读。语文不但要从课本中学,还要从报刊杂志中学,从影视中学,让学生的生活和知识丰富起来。“大教材”可以是报刊、杂志,可以是大小部头的小说,可以是古今中外的不朽篇章,也可以是名不見经传的精品雅文。教师应最大限度地在学生有限的时间内融入最大的信息材料。这就是所说的“语文的外延就是生活的外延”。

《语文天地》的封面上有这样一句话:“语文学习的内涵等于生活的外延。”由此可知,生活中时时处处皆语文。语文教师除了把握好课堂教学的四十分钟之外,还要善于引导学生积极投身于学校、家庭和社会这个大课堂中去,不应该局限于一支粉笔一本书,一块黑板一张嘴。教师应大胆地让学生走出课本,走出课堂,走出作业堆,奔向图书馆,奔向大自然,奔向广阔天地,体味多彩生活,让学生兴趣盎然、轻松愉悦地学习语文。

“教学有法,但无定法。”所谓“大教法”观,就是要打破固定的教学模式,改变课堂结构,少来些某某主义、某某“性”,多一些具体问题具体处理。

在基础教育中,语文课程区别于其他所有课程的特质在于它以培养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为根本宗旨。语文的本体就是语言文字的理解和运用,因此,语文教育必须走在“语文”的路上,才能达到自己的目的,否则就会走向自我消亡的悬崖。语文教学不能离开语文本体,不能以为只要是在进行读写听说活动就是在学习语文。因为读写听说不仅是语文学习的主要途径,也是中小学其他课程特别是文科类课程不可或缺的学习方式。因此,教师有必要分清语文化与泛语文化、非语文化的两类读写听说活动。语文化的读写听说活动其立意是为了培养正确理解与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而泛语文化、非语文化的读写听说活动,其立意则指向语文之外。

为何会出现这种情况?第一是由于教师个人的语文素养有限,第二是学生的基础较差,第三是受到传统教育思想的影响,第四是泛语文化这种现象其实也具有相当大的伪装性,它往往会披上一件迷彩服来迷惑我们。比如,前几年我们大力倡导的多媒体教学、课件的使用,在语文教学中其实多数时候它很难发挥应有的作用。于是,多媒体教学也就成为语文教学的一种装饰。可是,多数时候我们却意识不到。正因为有了这些原因,泛语文化的现象才会成为我们语文教学的一种常态。

二、语文教师要注重给学生语言材料和情感的积累

现在中学生作文存在几个方面的问题:读写脱节,情感匮乏,基础太差,阅历太浅,重视度不高。结果就是我们读学生作文的时候总感觉假、大、空,甚至是废话连篇、千篇一律,毫无真实的感情可言。于是,我们常感叹:“现在的学生怎么了,真是越来越差了。”固然有学生的问题,但我们教者也有很大的问题。然而,我们没有反思过自己是否给了学生多少语言材料和情感的积累,没有反思过自己的作文教学甚或是语文教学是否也存在很大的问题。

作为语文教师,我们有责任由义务应重视学生的基础,重视知识和情感的积累,重视语文素养的养成。我个人一向认为,要学好语文,唯一有效的途径就是积累,多读多写,舍此无他。这不一定正确,但我个人就是这么成长过来的。我小的时候爱读书,什么书都读,小学高年级读了四大名著,读了《大唐英烈传》《杨家将》,初中读了《聊斋志异》,虽然半懂不懂,但常常幻想艳遇美丽的狐狸精。那么,教师干什么?我认为,教师就是培养学生积累的兴趣和习惯。我们教师可以利用课前的几分钟,让学生上台做个演讲,说个故事,积累几条成语。这种做法,我是很欣赏的,因为这种做法可以使学生课外花工夫去读、去写,其课外所得要远远高于课内。这种做法,如能转化为学生的自觉行为,成就不可限量。作为语文教师,我们必须自己做好表率作用,自己要注重对学生的情感影响,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喜欢语文。在语文教学中,只有不断激发学生对教师的亲近和对教师的信任,才能增进学生对于语文学习的爱好和兴趣。每一个学生都有自己的优点,都有自己的特长。作为语文教师,我们应该更关心那些语文学习成绩较差的学生。当他们在语言表达方面有什么光彩的时候,我们应该积极主动地对他们进行表扬和鼓励,鼓励他们在今后的学习中继续努力,争取更好的成绩。

三、语文教师要给学生多点传统文化的积淀与提升

当审视生命的时候,我们会感到,总有一股力量在左右着人生,这就是文化的力量。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如何在生活在21世纪热衷于电子网络、流行音乐、洋快餐的学生中扎根呢?怎样才能使学生心悦诚服地接受并由衷地热爱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传承和弘扬民族精神呢?如果中国的教育体系中缺少了经典教育,那么中华民族就会成为抛弃自己经典的民族,那样的教育后果是我们无法想象的。

一个人要构筑自己的文化力量需要做许多努力。传统文化真正是国人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宝库。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蕴含了“人文”思想、“入世”精神、“伦理”观念、“仁爱”美德这四种基本精神,可谓包罗万象,涉及人们生活领域中的各个方面。因此,作为语文教师,我们要有语文教师的责任意识,不能随波逐流,应在课堂内和课堂外给予学生多点传统文化的积淀,让学生在“走进历史名人”“亲近古诗词”“成语推介”“我们的传统节日”“对联沙龙”“经典诵读”“京剧欣赏”“读诗作画”等语文活动中激起学习语文的兴趣,在语文活动中积淀一定量的传统文化知识,在丰富的语文活动中提升传统文化素养,从而使学生在大语文课堂上逐步开始热爱语文,喜欢我们的传统文化。

(责编 张翼翔)

猜你喜欢

大语文观
黄金分割比在小学中年段识字教学中的应用
浅谈大教育观下的语文改革
怎样提高学生语文阅读能力
浅谈初中语文教学对提升学生人文素养的作用
“大语文观”背景下的初中“大阅读”模式教学分析
浅谈如何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实现内容分析到落实语用
浅谈大教育观下的语文改革
在快乐中习作,在习作中体会快乐
语文教学中的角色转变
树立“大语文观”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