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读为本,读中悟情
2014-05-30时火华
时火华
古诗文是祖国悠久历史文化中的一朵璀璨的奇葩,她在小学语文教材中所占的比例虽然不太大,但却是小学生必不可少的语言文字学习材料。新课标在“课程目标与内容”中提出了“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汲取民族文化智慧”的要求,“阶段目标”中更加明确要求诵读、背诵优秀诗文――小学阶段不少于160篇(段)。由此可见,新课标对古诗文教学的高度重视。小学语文教材中选取的许多古诗立意高远,构思新颖,语言清新,趣味浓郁。在教学中,要重视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要重视以读为本,读中感悟,培养学生在朗读中通过品味语言来体会情感的意识,深切体会古诗文的语言美、声律美、意境美。这样才能更好地体现新课标中的朗读训练要求。
怎样通过教学来体现这一思想呢?我认为可以采取以下教学方法。
一、初读诗文,感得其形
每学一首古诗文,我总是先让学生大声朗读诗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诗句。遇上不认识的字可以查字典,可以借助拼音多读几遍。然后,用同桌互读、抽卡片读、开火车读等多种形式,抽查学生读准字音没有,把诗歌读得怎么样了?这一环节,教师可相机适当范读。一切语言学习最有效的方法就是多“接触”。相信“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这种自由朗读的方式,既满足了学生读书的欲望,以为后面的深入理解奠定了基础。
二、熟读诗文,诵得其韵
古诗对仗工整,平仄有律,读起来琅琅上口。古诗以它特具的音韵美和节奏美,最能激起学生朗读的兴趣。古诗的教学应真正贯彻“以读为本”的理念,上承传统教育之优秀经验,下接现代教学理论的“活水”。所以,在学生前面读通诗文的基础上,指导学生读出古诗文的音律美,要指导确定感情基调,然后指导处理重音与节奏。在学生理解的基础上要指导他们反复诵读,让学生在读中理解、感悟、体验、积淀。例如教学《所见》一诗,诗中四句话便勾画了放牛娃的声、情、神、态。诵读第一句“牧童骑黄牛”应平起叙述;第二句“歌声振林越”高亢赞美,突出“振”字;第三句“意欲捕鸣蝉”用叙述口吻;第四句中的“忽然”应重、快,读后稍停,表现牧童机敏、随机应变;“闭口立”三字轻、慢,一字一拍,再现牧童悄声屏气、伺机观察和蹑手蹑脚捕捉鸣蝉的神情。我安排充裕的时间给学生反复朗读,熟读成诵,使学生与诗人产生共鸣。
三、研读诗文,品得其意
读通古诗后,就要了解这首诗的意思,在语文课本中,古诗词都会有注释,将不太容易理解的字词翻译出来。这时,我多半希望学生采用小组合作或个人发言的方法,让学生抓住关键字词慢慢去自己探究,老师在旁适当点拨即可。这对于学生的自主学习学习能力,有很大帮助。如在《清平乐·村居》的教学中,可让学生抓住诗中的“卧”“醉”等字入手,让学生反复咀嚼想象,不仅激活了孩子们脑海中关于小儿的那副画面,而且又透过画面十分自然的想到了使这幅画面有灵性的小儿身上流溢出来的那份悠闲自得,若无旁人之情。当学生明白了翁媪为什么而醉,醉成什么样的时候,我们也醉了。诗人心中那丰富的生活情趣,极富人情味的内心世界不就跃然纸上了吗?
四、品读诗文,悟得其境
“诗是有声画,画是有形诗。”自古至今,便有诗画同源之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中国的优秀诗歌都是有意境的。而阅读、欣赏诗歌一个必要的也是一個很难的环节就是入画入境。老师要创造条件让学生入画入境。辛弃疾的《清平乐·村居》就是一首将多幅富有动感的画面高度浓缩于46字之中的传世佳作。但它又只不过是等待读者激活的一串符号,在教学中如何能让学生从文字进入画境,让他们在脑海中形成一幅幅气韵生动的画面,显得尤为重要。教师引导学生想象茅檐、青草、小溪等单独的画面,又通过小溪这条线将“翁媪”、“大儿”、“中儿”、“小儿”等多幅画组合成一幕有立体感的生活场景图,然后,引导学生想象画中人物的动作、神态……不知不觉中,孩子们脑海中的画面被激活了,变得有血有肉有生命了。这就是诗中的画,它的意蕴无限,内涵无穷,它能将人带回到古代诗人的生活中,让读诗的人走进诗人丰富的内心世界。
五、吟读诗文,联得其类
当我们立足教材和孩子们一起诵诗赏画品意之后,我们还得丰富拓展诗词的学习空间,以一诗为端绪,联类引带,诗外觅诗,以诗带诗,用诗比诗。使孩子们在老师的比较教学中学会举一反三,自读自悟。所以,教学古诗文时应抓住时机激发学生诵读古诗的兴趣,适当延伸,拓展阅读面,扩大储存量。如在教学《春夜喜雨》时,当学生学完这首古诗,教师可以提示学生:我们学过的《绝句》也是杜甫所作。这两首诗诗人的极具概括性的语言为我们描绘了一幅生动形象而又有气魄的江南春光的画卷。我们祖国有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还有许多像《绝句》、《春夜喜雨》这样脍炙人口的诗文正等着你们去诵读呢!然后向学生推荐杜甫其他古诗让学生诵读。这样,就自然将诵读从课内延伸到了课外。
总之,我们应该改变传统的古诗文教学模式,尝试新的教学方法,以读为本,读中悟情,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让学生读出形、读出韵、读出意、读出境,让学生学习古诗由被动变为主动的探求,让他们潜移默化地找到一条学习古诗文的捷径,由此终身受益。(作者单位:彭泽县博吾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