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戏,让孩子爱上音乐活动
2014-05-30汪兰
汪兰
摘 要:随着社会多元化的发展,教育这个影响个体一生的领域也在朝着多元化发展,最明显的变化就体现在教学方法上。为了迎合幼儿的天性和发展需求,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游戏化的教学方法。本文从幼儿园的实际教学工作出发,对音乐教学的游戏化进行了初步探索。
关键词:幼儿园; 音乐教学; 游戏化
中图分类号:G615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3315(2014)05-126-001
幼儿天生喜欢玩,对游戏有着与生俱来的欲望。如果将游戏与教学相结合,让幼儿能够在玩中学,在学中玩,教学活动中就更能体现幼儿的主体性与自主性,提高幼儿对学习的兴趣,让幼儿觉得学习是一件快乐的事情。传统的教学方法固然能够将教学内容传递给孩子,但孩子的学习总是以被动接受为主,缺少主动接触的愿望。随着教育事业的发展,只用传统的教学方法是完全不能满足教学需求的。为了让我们班的幼儿能够对音乐活动有新的体验,喜爱音乐活动,让音乐活动能更多地发挥它的价值与作用,我在音乐教学活动中初步尝试了游戏化教学,得到了一些有用的经验与收获。
一、巧用情景与故事情节,让音乐活动活起来
情景的创设、故事情节的贯穿,可以让抽象的音乐具体形象化。在音乐活动中,利用故事情节来帮助幼儿理解音乐表现的内容,能把音乐感受具体化,能使幼儿的认识与情感相结合,使思维与形象统一起来,将灌输变为感悟,将说教变为体验,让幼儿真正地成为学习活动的主人。
在音乐欣赏活动《小鸟出壳》中,我就尝试创设了一个情景。这个活动所采用的音乐有明显的节奏变化,为了让幼儿能够理解音乐节奏的变化,我将一只小鸟出壳的情景贯穿到活动中,引导幼儿根据音乐想象小鸟出壳的时候会发生什么样的事,会做哪些动作,将情景与音乐结合后,幼儿对音乐的兴趣明显增加,在听的同时也进行了想象,理解了不同旋律所表达的内容。为了更好地想象小鸟出壳的情节,幼儿比平常更认真地在听音乐,在听的过程中完成了对音乐的欣赏与感受,达到了活动的目标。
二、穿插角色扮演,让音乐活动动起来
幼儿有好模仿的天性和本能, 角色扮演总能让幼儿深入活动之中。在音乐教学中提供正确的、熟练的、富有表情、能正确体现作品音乐形象的示范,可以让幼儿全身心地投入到音乐活动中去,激发幼儿表现音乐的欲望。
在音乐律动活动《木偶奇遇记》中,我便提供了人物的头饰,在活动中穿插了角色扮演的环节。这个活动带有很强的故事情节,如何让幼儿进入到这个情节中去呢?当然是让幼儿自己成为故事中的主角。《木偶奇遇记》是幼儿熟悉的一个童话故事,幼儿对木偶也有一定的了解,但是学龄前儿童的直觉行动思维占思维模式的主导,因此在活动中,我让幼儿自己变身为木偶,亲自模仿木偶的动作,同时,作为教师,我装扮成了有魔法的仙女,和幼儿一起参与了游戏。通过角色扮演,幼儿对音乐有了更深刻的印象,对音乐旋律的特点也有了一定的理解与掌握,感受到了音乐作品的特征。
三、形象的符号和图谱可以让音乐活动更加具象
个体获得的信息绝大部分是通过看来获得的,学前儿童更是如此,但是音乐活动是一个以听为主的活动,如何让眼睛能够帮助音乐活动更好地开展呢?可以通过形象的标志、符号或者图谱等视觉参与,帮助幼儿理解音乐。有人说,绘画是凝固的音乐,音乐是流动的图画,音乐是流动的、抽象的,不易被理解,被记住,而作为视觉的图画,符号,却是十分稳定的。幼儿通过图谱、符号等获得视觉上的刺激,在与音乐关联的过程中,能够对音乐作品产生具象的体验。
音乐欣赏活动《小鸟出壳》就运用了大量的符号来表现音乐。活动中的音乐虽然节奏明确,但是音乐速度比较快,容易让幼儿忽略其中的节奏,因此,我根据音乐的节奏型,分别用直线箭头、折线箭头、曲线来表示音乐。在听音乐的同时,幼儿的眼睛也看到了我用形象的图谱对音乐做出的相应标记,视觉上的刺激让幼儿对音乐有了更形象、更具体的感知,同时符号的方向与外形特征也为幼儿提供了想象空间。比如向上的箭头好像是在表示小鸟在奋力的往上顶开壳,曲线好像是在说小鸟出壳后愉快地起舞。在最后的律动环节中,通过符号的数量,幼儿能够准确掌握每个乐句做几个动作。如开头代表顶壳动作的乐句,根据音乐的节拍,通过四个向上的箭头,幼儿能够清楚了解应该做四下顶壳的动作。
总之,音乐活动是一个欣赏、感受和表达的综合过程,在活动的实施过程中,多元化的教学方法也应该综合运用,这样才能发挥教育的基本功能。在不同种类的音乐教学活动中,我们可以把各方面的教育内容联系起来,彼此渗透,使音乐活动游戏化。比如,欣赏活动可以将律动、绘画渗透其中;韵律活动可以将故事、角色扮演渗透其中;歌唱活动可以将绘画、律动渗透其中。游戏化的音乐活动要遵循幼儿的认知规律和心理特点,多运用形象、直观、生动的教学元素进行教学,从而有效地调动幼儿感受音乐的主动性、积极性,帮助幼儿更好地理解音乐作品,感受不同音乐作品的美,真正达到音乐活动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