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生为本道德行为养成模式初探
2014-05-30谢秀钿
谢秀钿
摘要:本文以助人行为[1]为基础,分析初中生道德行为情况,探讨了道德行为与道德自我的相关关系,提出重视学生成长发展规律、培养学生的道德认同感、提高学生道德自主能力的以生为本道德行为养成模式。
关键词:以生为本 道德行为 养成模式
一、初中生道德行为情况
2013年9月,我们以班级为单位,对清远市寨南中心学校在校学生(年龄在13-17岁之间)进行了《初中生心理发展基本特征与状态》问卷调查。其中,七年级75人,八年级72人,九年级93人。发放问卷220份,回收有效问卷204份,有效回收率92.7%。其中,七年级65份,八年级57份,九年级82份;男生112份,女生92份。然后,我们运用SPSS18.0统计软件对调查获得数据进行了统计分析。由于所调查学校为农村中心学校,因此,从调查对象分布情况看,接受调查的青少年学生多为非独生子女,且父母受教育程度较低。
调查结果显示,寨南中心学校助人行为的得分为3.51分,超过理论中值,说明初中生普遍具有较高的助人行为倾向。通过学校教育及思想品德课程的学习,初中生普遍已经将“见义勇为”“助人为乐”等思想内化。再加上团委每年都在组织“学雷锋活动月”等,学生普遍具有较高的助人行为倾向。而且,随着社会对助人行为的提倡和表彰力度逐渐增强,媒体对“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精神的宣传力度也在不断提高,学生的助人倾向性普遍较高。
我们从助人行为的六种类型进行了调查,得分情况如下:
■
利他性助人行为是学生报告最多的,其次是紧急性。说明在紧急的情境下,人们更容易实施助人行为。公开性维度得分最低,这一结果可以用B.Latane & J.M.Darley (1970)的责任扩散理论进行解释。该理论认为,如果在需要帮助的情境中,有一个以上的旁观者,那么,行动的责任就会在旁观者中间扩散。旁观者越多,每个人感受到的责任就越少,每个人提供帮助的可能性就越小。这也在一定程度上说明,受环境的影响,责任意识的高低对助人行为实施与否有重要的影响。
二、道德自我与道德行为密切相关
寨南中心学校学生道德自我概念得分总体较高,达到了4.14分。这说明经过了多年的学校道德教育,学生能够较好地约束自己的道德行为,有较高的自律能力,能够遵守基本的校规校纪。同时,学生的自我意识发展较为成熟,他们对自己的道德状况具有较为清晰的认识,能够较为独立地判断是非,并清晰明确地体验到不同的道德情绪,如做了违反道德规范的事情,个体能够感受到羞耻和难堪等。
在社会道德自我概念上的得分最高(4.23分),说明在集体主义教育的大环境中,学校教育强调个体要有集体意识,因此个体能够在积极主动的参与班级活动,并具有较强的集体荣誉感和责任感。但个体道德自我概念的得分最低(4.07分),说明学生对自我的要求有所放松,课业压力相对较小,因此个体表现的越来越散漫,自律意识开始下降。
而通过对道德自我因素与助人行为的相关分析发现,学生的道德自我与道德行为密切相关。只要学生具有较高的道德自我,就能具有较高的助人行为倾向及表现出更多的道德行为。(见附表)
三、道德养成,以生为本
(一)重视学生成长发展规律
著名的法国启蒙主义教育家卢梭专著《爱弥儿》中曾这样论述:“对儿童进行教育,必须遵循自然的要求,顺应人的自然的本性,反对成人不顾儿童特点,按照传统与偏见强制儿童接受违反自然的所谓教育,干涉或限制儿童的自由发展。”因此,在品德教育中,教师不能一味地灌输,而要充分了解学生的思维发展程度,把握学生自我意识的发展规律,根据学生的经验,寻找合适的教育内容、教育方式和教育方法,让学生心甘情愿地接受,引导学生不断成长和发展。
(二)培养学生的道德认同感
道德认同感是一种关于个体如何思考自身以及愿意成为什么样的人的道德自我概念,是个体对“我是什么人以及我愿意成为什么样的人”的思考与定位。在品德教学中,我们应大力提倡主流道德文化与价值取向,积极有效地促进学生的道德认同感的健康发展,使学生通过内化、社会交往和对话活动,把外部的道德意识转化为内部的主体观念。
(三)提高学生道德自主能力
霍尔和弗兰克纳的道德教育理论认为,道德教育既要维持社会正常的道德秩序,又要实现这种秩序中的个体在道德上的自主。霍尔强调在一个充满混乱的世界上,教育不应反复强调固定的规则和行为法则,而应该帮助年轻人审慎地思考他们所面对的问题,知道他们考虑各种选择,独立确立他们应该采取什么样的行动、价值和生活方式,并能认识到他们的决定之社会责任。弗兰克纳则认为,一种合理的道德教育计划可能既要进行某些规则和美德的教学,也要发展学生的自主理性。正确的价值观,较高的是非判断能力,是学生能够在关键时刻表現道德行为的重要因素。因此,在品德教育中,我们应着重引导学生了解自己的道德观,进行充分的道德体验;通过道德两难故事讨论等途径,启发学生积极思考道德问题,从道德冲突中寻找正确的答案,以有效地发展学生的道德判断力,提高学生的道德水平,做一个真正有道德的人。
注释:
[1]助人行为(无私地关心他人并提供帮助从而给他人带来益处或促进他人幸福感的行为)是道德行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个体社会化过程中的重要行为,是衡量社会道德进步的标志,对个体的道德发展和社会适应具有重要的意义。促进学生助人行为,将有利于学生道德发展的提高。
(责编 张翼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