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孩子们的手指尖跳跃智慧
2014-05-30陈宇
陈宇
摘 要:现代教学理论强调要让孩子们亲自动手做数学,孩子的智慧就在孩子的手指尖上,做过了,就会有发现与感受,从而获得知识。老师不需要高深的教学理论,不需要精细的教育科学,只是多点思考,多点灵动,多点真正“沉下去”,让学生“浮起来”!
关键词:智慧; 数学学习的价值
中图分类号:G623.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3315(2014)05-090-001
随着新课程的学习和推进,课堂教学中出现了更丰富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在热闹的课堂组织、学生的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的背后,总觉得缺少了些什么。我的课堂也常常很“热闹”。每每这时,但学生还是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好多还是我精心预设的希望学生“避开”的错误,于是我不得不静下心来好好反思,课堂中我的教学真的把学生看作主体了吗?孩子们真正“动起来”了吗?
一、“发明”出量角器
苏教版四年级上册教学“用量角器量角”,一直以来,我都“本分”地从指导学生先认识“量角器”的各部分名称:中心点、0刻度线、内圈、外圈,介绍量角的方法,什么时候用外圈,什么时候用内圈,还把前辈们总结的儿歌诵读:点对点、边对边,看另一条边的刻度。一边操作,一边熟练背诵。我把量角器作为现成产品介绍给学生,但这样的一节课下来,学生对于量角器的结构特点理解了吗?为什么有那么多小格?为什么要标内圈和外圈?为什么用半圆平均分成180°?想来也理解不了“量角器就是单位小角的集合”吧。
深入钻研教材,我似乎明白了,原来我们可以这么做:从无法一眼比较角的大小入手,我们就需要相同单位的小角的出现,量角就是本质。设计1°难以表现,选择10°的小角去比较两个角的大小,然后把一些单位的小角合成半圆,成为一个“简易量角器”。用简易量角器去量角,又有新的矛盾出现,量不出整数结果时咋办?学生说10°还可以细分,多媒体演示,把中间的刻度线更细化,通过不同摆法的量角的情况,引出两圈刻度的“智慧”,到这时量角器基本成型,孩子们在不断地实践、冲突、突破过程中,完整地“认识”了量角器。整个教学过程把学生从量角器的“使用者”提升为量角器的“制造者”,在引导学生设计量角器的过程中,在探索和实践的过程中掌握知识的原理,在建构工具的同时建构了方法。
二、“搭配”出的规律
苏教版数学四年级下册教学重点是通过搭配活动,掌握搭配的规律,进行有序的搭配。教材中出现的例题:有3个木偶娃娃,2顶帽子,买一个娃娃配一顶帽子,可以有多少种选配方法?过往的教学:我用现成的教学光盘,教师演示,学生观察,可以先选木偶,有2种配帽子的方法;也可以先选帽子,有3种配木偶的方法,都可以得出6种方法。在介绍教材上的用图形表示帽子和娃娃,用连线的方法找到答案。一节课下来,感觉学生也感受了不同的方法,最后水到渠成地找出规律,用乘法计算就可以。可是再遇到新的问题时,好多学生就无从下手,不知道选择合适的方法,只是套用计算公式来解决问题。这时候我也在反思:我的教学能够影响学生发现生活中的搭配规律,运用优选策略解决生活中的搭配问题吗?
心理学研究表明,小学生的认知规律是“操作感知—建立表象—形成概念。原来我们可以放开手脚:创设了学生生活中熟悉的情境图,鸡腿汉堡,鳕鱼汉堡和雪碧、可乐和橙汁三种饮料,并提出要求,只买一种汉堡和饮料,一共有多少种不同的搭配方法?先让学生猜一猜,各抒己见,那怎么证明呢?学生就开始行动起来,有的用学具摆一摆,有的用线连一连,有的用自己喜欢的图形和字母
排一排、写一写,各种各样的方法,大家热情高涨,我没有评价哪种方法更优,因为每种方法都是孩子思维的火花。最终大家不约而同地发现:可以先选汉堡,一种汉堡配3种不同的饮料;也可以先选饮料,一种饮料配2种不同的汉堡。真是眼见为实呀,孩子们思维的流畅性来自于有趣的操作,灵巧的小手搭来搭去、画来画去、连来连去,结论不是在老师的说教中获得的,也不是在观察模仿老师的演示中得到的,而是在孩子们亲自操作的实践中产生的。这时我马上追问:又出现了一种新的饮料:雪顶咖啡,那2种不同的汉堡和4种不同的饮料又有几种不同的搭配方法?在孩子们经历了刚才的动手操作基础上,再增加一种饮料,他们觉得很容易了,因为刚才孩子们经历了、看见了、动手了、就记住了,举一反三的题目就迎刃而解了。在这样的“漫步”数学规律的过程中,孩子们感悟了解决问题的策略,提升了数学的应用价值和智慧,并形成解决问题的策略。
三、撕出“三角形内角和”
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老师可以用三分钟的时间告诉学生,让学生熟练识记,加以应用,好像也很简单轻松。但接下来对于四边形、多边形的内角和的推导,空间想象能力的提升有啥帮助呢?我们应该这样想,三角形的内角和是需要通过度量、计算和实验,在活动中感知,不能单纯依靠抽象的数学语言来建立。
数学学习的价值在于让学生经历知识发生发展的过程。我力图在现在的课堂上进入这样的一个学习过程:利用游戏的形式,让学生产生疑问,三角形的内角和是不是180°?接着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的方法,通过剪或者折,甚至撕一撕,拼一拼任意一个三角形,得到三角形的三个内角都能凑成一个平角,得到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这一规律。
现代教学理论强调要让孩子们亲自动手做数学,孩子的智慧就在孩子的手指尖上,做过了,就会有发现与感受,从而获得知识。老师不需要高深的教学理论,不需要精细的教育科学,只是多点思考,多点灵动,多点真正“沉下去”,让学生“浮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