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无产阶级革命的必然性
2014-05-30沈磊
沈磊
摘 要:《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是恩科斯于1877—1878年写成的著作。《反杜林论》中的三章编成以后因其影响发行了单行本。在这之中,恩格斯深入分析了资本主义的从产生到发展以及形成的基本矛盾,论证了社会主义必然代替资本主义原因,构想了未来社会的政治、经济特征,阐明了无产阶级革命的必然性。
关键词:社会主义;无产阶级革命;必要性
中图分类号:A8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4)13-0036-02
恩格斯作为科学社会主义的奠基人,其理论成就对后来科学社会主义的发展有极大的影响。此前作者,后来马克思称之为“科学社会主义的入门”,可见其有科学社会主义上的地位。在《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中,第三部分占有重要地位,从哲学经济学理论的角度,引出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从而论述了无产阶级革命的必然性。
一、哲学理论上的必然性
“唯物主义历史观从下述原理出发:生产以及随生产而来的产品交换是一切社会制度的基础;在每个历史地出现的社会中,产品分配以及和它相伴随的社会之划分为阶级或等级,是由生产什么,怎样生产以及怎样交换产品来决定的。”恩科斯以唯物史观的角度,对历史发展的唯物性作了阐明认为一切历史的发展与生产都应到现实的物质方面找答案,而不是从人们的头脑中从理性中寻找,“不应到有关时代的哲学中去寻找,而应当到有关时代的经济中去寻找”。从哲学的角度,恩格斯阐明无产阶级是从经济现状中去寻找资产阶级的特权与剥削,以物质世界为基础探寻社会,印证了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理论。其次,恩格斯要求认清资本主义的真正目的,发现他的自身剥削本质,而不是仅仅依靠表面现象即资本家给予无产阶级劳动工资来判定其中合理的因素,其实质是资本家并没有参加任何劳动,但却占有者无产者所有的劳动成果,只是分出一小部分成果交付劳动者,保障他们的基本生活,以便能在“利用”無产者继续创造剩余价值。在这里就要求无产阶级有透过现象看本质的哲学本领,从自身的现状发现其榨取剩余价值的目的,而不是要相信资产阶级的伪善的假象。最后,在掌握理论的同时付诸实践无产阶级联合起来用暴力革命手段推翻资产阶级的统治,建立社会主义国家,从而实现无产阶级解放,实现人的解放。
二、经济学理论上的必然性
(一)中世纪社会
个体的小生产。这一阶段的生产都是自身直接消费或者供封建领主消费的,这时的生产效率低,粗糙,范围极小,只是一种原始的、最初的生产,这也只能勉强满足自身的消费或者供给封建领主,剩余几乎没有。但是在特殊时候,这种生产出现微小剩余,满足消费后人们才会意识到可以用来交换。这就是社会生产的无政府状态的萌芽,因为这一阶段是依靠生产者的能力和生产资料多少来决定生产的多少,逐渐当生产者能力变强,生产资料增多,产品越多,越会出现剩余,因而越有可能参加交换。但这一切并没有规模,没有分工,没有组织,没有计划,一切都是顺其自然地产生的,因此是无政府状态的表现。
(二)资本主义革命
这一阶段,资本家出现了,他们是生产资料的占有者,他们雇佣没有生产资料的工人进行生产,工人用劳动生产产品,但却没有得到产品,使得社会产品被个别资本家占有,使生产者与生产资料分离,造成了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对立。
当资本家占有劳动产品时,资本家要追求更多剩余价值,这时资本家开始把产品变成商品,虽然这带动了整个社会,社会通过交换联系在一起,但是这毕竟还是个人的活动,社会大部分的劳动产品被个别的资本家占有着,这也造成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生产社会化和生产资料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虽然生产的社会化是资本主义重要的历史作用,它将资本主义之前分散的生产劳动资料集中起来,加速了社会经济发展的速度,是资本主义为人类社会做出的贡献。但这也带来了致命的问题,这一切是在资本主义私人占有制的基础上实现的。劳动者不再是生产资料的占有者,而变成了剥削的资本家。这样,就出现了在参与生产的社会化劳动者和私人占有劳动产品的资本家个人这种私人占有发生了矛盾,这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在资本主义制度下的具体表现。随着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越是占统治地位,这种矛盾就愈发突显。
恩格斯正是抓住了这个基本矛盾,对资本主义社会经济运动过程和阶级关系状况进行深入的研究,得出了社会主义公有制必将取代资本主义私有制的论断。资本主义自身的基本矛盾具体表现在:一是在阶级关系上,表现为“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对立”。竞争也带来了机器和技术的改进,每个资本家想要获得最大程度的利润,就要不断进行技术革新,这也就意味着工人遭到大部分的解雇:在同等条件下,机器的劳动生产率越大,工厂需要的工人就越少,这就造成了更多的产业后备军,即失业人员。另一方面,生产的无限扩张,竞争和利益的趋势,加剧了整个社会的生产的无政府状态,造成市场的供大于求,生产资料和产品的过剩,这一过剩引发资本主义的经济危机,随后几乎差不多每隔十年就要爆发一场经济危机,资本家在生产过剩时开始收缩生产,避免损失过大,待经济缓解又开始为了追逐更多的剩余价值扩大再生产,正是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和资本主义私欲使得经济危机呈现周而复始的恶性循环。经济危机给生产力造成巨大冲击,导致其停滞甚至倒退,给人民特别是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带来极大的痛苦与灾难。工人却没有工作,更没有生产资料,资本家宁愿将剩余产品销毁,也绝不分给工人半点,这一切只为了资本家的微薄的利润和价格的稳定,这就更加激化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
二是在生产上,表现为“个别工厂中生产的组织性和整个社会中生产的无政府状态的对立”。由于资本家被利益所驱使,竞争的加剧,使整个社会处于生产的无政府状态,但为了确保生产更多的产品,他们在内部提高生产率,榨取工人的剩余价值,获取绝对剩余价值和相对剩余价值,这样造成了个别工厂中的生产呈现出井井有条的现象,分工明确,有组织,有计划的状态,但整个社会生产出现过剩,无计划的过量生产利润高的产品,如同一个国家没有政府加以管制的混乱状态。
虽然经历几波经济危机的资产阶级已经看到了生产力的社会性,开始采取社会主义的方式来挽救,开始进行国家占有的方式,但这一切都于事无补,因为这并没有解决本主义的根本矛盾,没有认清这背后的主要矛盾。
经济危机的发生表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暴露出自己无能继续驾驭这种生产力”,这就要求社会发展带来能够驾驭、包容生产力发展的社会制度。因而生产资料社会化以及社会主义公有制便成为社会与人民的诉求。
这一切都证明了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已经不适应日益增长的生产力的发展,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容不得生产力的快速发展了,因而要是整个社会继续向前发展,必须从根本上变革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
(三)无产阶级革命的必然性
要解决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只有无产阶级用暴力革命推翻资产阶级的统治,无产阶级取得公共政权,消除资本主义私有制,使劳动资料与劳动产品成为社会劳动者的公共财产,变资本主义性质为社会主义性质。作为掌握国家政权的资产阶级来说,掌握政权就是掌握了利益,掌握了继续压迫、剥削无产阶级的筹码,他们不会自愿交出“这利益的机器”。广大无产阶级要想摆脱压迫和剥削,唯一出路就是无产阶级革命,打碎国家机器,把社会财产原有的社会性重新释放,推翻把社会资产私有化的资产阶级的统治,生产发展的阶级性就没有理由存在下去了,社会财产又回到社会中,再没有了阶级的压迫。这是无产阶级的诉求,更是大多数人类的诉求,因此,无产阶级革命成为了历史的必然,无产阶级代替资产阶级成为历史的必然。
恩格斯描述了未来社会(社会主义社会)里,首先社会生产资料回到社会,无产阶级将真正联合起来,使生产有序化,生产有计划,人们按需要进行生产,不再出现生产过剩,自此消除经济危机。其次,无产阶级革命将消除国家政权,因为这时生产已经从无政府状态走向有计划状态,不再需要国家政权的调控与维持,整个社会有序前进。再次,人类真正成为自由人,不再有阶级的对立和压迫,每一个人成为真正的平等的社会人,成为自己的主人,实现从必然王国到自由王国的飞跃,每个人得到自由全面的发展。
恩格斯在本书的最后指出了无产阶级历史使命,即解放世界,解放人类,要完成这一历史使命还需要认清历史条件和实际,了解自身所处的现实状态和这一运动的性质,推翻资产阶级统治才是真正解放自身的关键而且是唯一途径,这是代替资产阶级的历史必然。但是,无产阶级因自身困境,理论知识和指导较狭隘,这就需要有正确、科学的行动指南去引导和指引,提出了这就是科学社会主义的任务,给无产阶级与未来社会主义工作者指明前进的道路,成为无产阶级运动革命的行动指南。
虽然无产阶级革命存在必然性,但是无产阶级仍要以科学社会主义为指导,坚持历史唯物主义,认清自身所处的时代背景和经济环境,了解自身处境和时代条件,不能盲目采取行动,一切从实际出发,坚持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指导,不断进行理论创新,与时俱进,坚信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梦想,未来理想社会的实现曙光就在我们前进的远方。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