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优化初中数学课堂教学
2014-05-30范雀妃
范雀妃
摘 要:数学新课程标准明确提出,学生学习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主动和富有个性的过程。除接受学习外,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同样是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
关键词:终身学习; 自主探索; 学习方式; 思维过程; 合作交流; 实事求是
中图分类号:G633.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3315(2014)05-011-001
数学新课程标准明确提出,学生学习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除接受学习外,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同样是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数学教学已成为数学活动的教学,让学生有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积极思考和操作实验等活动的空间和机会,从而使学生的主体意识、能动性和创造性不断发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一、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观念
教育学和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当学习的材料与学生的已有知识和生活经验相联系时,学生对学习才会是有兴趣的。因此,教学要从学生所熟悉的现实情境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让学生能够积极地参与其中并体会到数学学习和现实的联系,这是激发学生学习数学兴趣的重要途径,使学生在认识数学的同时,还能学到解决问题的策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利用好教材列举的与我们生活息息相关的数学素材和形象的图表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与此同时,教师要尊重学生,热爱学生,关心学生,为学生的学习创造一个良好的课堂环境、思考环境以及人际关系等多个方面,引导学生开展观察、操作、比较、概括、猜想、推理、交流等多种形式的活动,使学生通过各种数学活动,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初步学会从数学的角度去观察事物和思考问题,产生学习数学的愿望和兴趣。
二、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动手实践、自主探索的学习方式
学生的数学知识和能力是学生自己悟出来的,做出来的,不是教师教出来的。“学”数学就要“做”数学,即“做中学”。其核心是给学生提供机会,创造机会,通过“问题情境——建立数学模型——解释——应用、拓展”的学习过程,让每个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都参与教学,亲自体验数学的生存和发展,通过学生自己动手操作,通过积极主动的探索,去建立自己的理解和意义,在自身活动的过程中学习和理解数学,掌握数学知识和技术应用的方法和途径。如在讲图形的展开与折叠时,让学生自己做一些正方体,圆柱,圆锥;在讲有理数的运算时,给学生提供实际背景,让学生自己归纳法则。实践证明,让学生在动手中得出结论,发现问题,学会新知识,这样的学习过程对他们来说不是一种苦,而是一种愉快的经历,体验探究的无限乐趣。
课堂教学中还应重视思维过程的教学,学生获取知识的思维过程比结果更重要,要留给学生思考的空间,学生获取一种数学结果,远远比不上他获取这个过程重要。事实上,许多数学知识的产生过程,本身就是精彩的创造过程。因此在数学教学中用再创造的方式处理教材,让数学知识由完成变成待建立模式,将学习自主权交给学生,鼓励学生积极参加数学活动,鼓励学生像数学家那样去发现数学规律,去创造数学知识,让他们体验成功的喜悦。如在“日历中得方程”的教学中,给学生充分的空间、时间观察日历中的数的规律,让学生分组探索、讨论,充分发表自己的观点,动手、动脑、动口、动耳,亲生经历和体验运用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课堂气氛活跃有趣,学生找出的规律有十多种,充分显示了学生的创造力。
三、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意识和习惯
学会与人共处,学会合作,学会交流,是生活在信息社会的人应具备的基本素质,了解自己,尊重他人,既有良好的合作意识和合作技能,又善于表达和交流,是当代社会中求得生存和发展的一种能力,也是新世纪人才培养模式的重要标志。新课程标准要求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意识和习惯,使学生在自主探索,主动获取的基础上进行合作学习和交流。如在课堂上把学生分成四人一组,让每个学生承担不同的角色,对于不爱发言的学生,在小范围内也留给他表现的空间,给自己的同桌讲讲,在大家的充分参与下,对研究的数学结果进行初步统一,然后把研究的结果展示给全班同学,这时学生对知识的思考过程进行再现,互教互学,共同提高。为了防止学生的合作流于形式,强调在个人独立思考基础上的合作,通过合作与交流来开拓思路。这样的课堂教学既是学习的过程,同时又是学生交流的过程,学生的合作意识得到了很好的培养。
四、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态度以及进行质疑和独立思考的习惯
基本的思维能力、科学的态度、理性精神是未来公民生存与发展所需要的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素质。数学教育无疑对学生这些素质的发展负有重要的责任。因此,当学生学习一个新的数学知识时,鼓励他们采用探索的方法,经历由已知出发,经过自己的努力或与同伴合作获得对新知识的理解,而不是采用“告诉”的方式;当学生面临困难时,引导他们寻找解决问题的思路,并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总结所得的经验,而不是直接给出解决问题的方案;当学生对自己或同伴所得到的“数学猜想”没有把握时,要求并帮助他们为“猜想”寻求证据,根据实际情况修正“猜想”,而不是直接肯定或否定他们的“猜想”;当学生对他人(包括教科书、教师)的思路、方法有疑问时,鼓励他们为自己的怀疑寻求证据,对敢于挑战权威的意识给予充分的肯定。如在学习“游戏公平吗?”请同桌两人做20次掷硬币的游戏并将数据记录下来。有个别组因试验结论悬殊较大而有所顾虑,我请他们如实说出试验结论,尽管数据与预期目标相差甚远,但这毕竟是真实的结论,我马上表扬了他们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诚实的品质。当全班的试验数据出来后,再累计正面和反面的次数比,学生们发现过程中的不平衡只是暂时现象,随着试验总次数的增加,正、反面出现的机会是非常接近的。为了说明这一点,我再以表格的形式展示了一些历史上的数学家所做的掷硬币试验的数据,至此,学生们得到结论:游戏双方获胜的可能性相同。
诚然,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生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是学生对有关的数学学习内容进行探索、实践与思考的过程,教学中应根据学生的实际,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动手实践,合作交流的合作方式,从而学会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观察、分析现实社会,获得适应未来社会生活和进一步发展所必须的数学知识、数学思想方法及应用技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