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禅宗美学对美国现当代艺术创作理念的影响

2014-05-30刘桂荣傅居正

河北大学学报·社科版 2014年5期
关键词:美国影响

刘桂荣 傅居正

摘 要:禅宗美学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传播到美国,随后直接或间接地影响了美国现当代艺术的发展,这种影响主要体现在艺术家对审美体验与生命真实的表达、对空灵和虚无的思索、对人类普世性的关注、对艺术和生活理念的探究等方面,这种艺术理念的生成影响了艺术创作方式的变化,艺术材料的选择和应用,以及对艺术价值问题的反思。

关键词:禅宗美学;美国;现当代艺术;影响

中图分类号: B8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6378(2014)05-0148-04

二战后,美国成为世界艺术的中心,20世纪五六十年代以后,后现代艺术风起并席卷全球。如今,当代艺术的多幅面孔令人目不暇接,各种新奇的作品轮番登场,不同的艺术理念并存碰撞。在当代艺术的发展中,美国仍以世界艺术领军的态势引领着当代艺术的发展,吸引着世界各地的目光,在中西艺术的交流中,东方艺术世界似乎只能是膜拜、效仿和跟从。然而,当我们深入了解美国当代艺术的发展进程时,惊奇地发现,东方的禅宗美学思想对美国现当代艺术的发展有着深远广泛的影响。

一、禅宗美学在美国的传播和接受

禅宗思想在美国的传播最早可追溯到19世纪末,日本学者释宗演较早将禅宗思想传播到美国,后由铃木大拙、铃木俊隆等人继续把禅宗思想和禅宗艺术介绍到美国,其中铃木大拙为禅宗美学思想的传播做出了重大的贡献。1893 年,铃木跟随宗演禅师远赴美国芝家哥城,参加“世界宗教大会”,1897,他与美国学者卡鲁斯合作主编杂志并翻译了多部佛教经典,如1900 年翻译的《大乘起信论》,1907 年出版的《大乘佛教纲要》,以及后来翻译的《楞伽经》等禅宗经典。20世纪的30年代,禅宗的著作就已经在美国艺术家中传播,随之有关禅艺术的著作和文章也被美国艺术家关注,并引起很多人的兴趣,象铃木大拙的《禅宗手册》(Manual of Zen Buddhism)和《禅宗导论》(An Introduction to Zen Buddhism )等书被艺术家们津津乐道。除了禅宗典籍著作、禅宗艺术方面的著作以及禅宗绘画和书法作品的传播,铃木大拙还在美国的东部及中部的多所大学讲授禅宗,美国一些后来很著名的艺术家,如约翰·凯奇(John Cage)、莱因哈特(Ad Reinhardt)等就在哥伦比亚大学听过他的课程,凯奇很快就被禅宗思想所吸引并成了禅宗的追随者和传播者,进而影响了诸多艺术家的创作。

禅宗美学思想在美国的传播途径很多,除了禅师和学者在美国高校讲授课程以外,杂志电视等媒体在艺术界传播也很广泛,另外,受到禅宗美学思想影响的艺术家通过到日本和中国的旅行、到禅院的禅修、举办艺术沙龙或俱乐部、相关的艺术展等形式接受禅宗美学思想。随着禅宗的影响,五六十年代,禅宗在美国的传播达到了一个新的高潮,很多著名的艺术家直接或间接受到了禅宗美学思想和艺术的影响,如上面谈到的约翰·凯奇,还有马克·托比、莱因哈特、劳申伯格、约翰斯、卡普罗、波洛克等,包括著名的美学家和艺术批评家阿瑟·丹托,可以说,禅宗的美学观念直接或间接的影响了抽象表现主义、波普艺术、偶发艺术、表演艺术、行为艺术等艺术流派。

在这种传播过程中,禅宗艺术方面的展览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1970年11月5日至12月20日,在美国波士顿美术馆举办了禅宗艺术展,这是禅宗艺术第一次大规模的亮相,作品是来自日本的寺庙、私人收藏、公共和私人美术馆的禅画和书法,其中包括日本收藏的中国宋元时期非常珍贵的人物画,如《布袋图》《寒山拾得图》《六祖撕经图》等,以及山水和花鸟类作品。这次展览促进了禅宗艺术在美国艺术世界中的传播和接受,不仅受到艺术家的关注,而且也引起艺术博物馆收藏和出版界的兴趣,同时学者的研究也逐渐增多。此次展览后被出版成书,名为《禅宗绘画和书法》(Zen Painting and Calligraphy),其中不仅包括了展出的作品,还对禅宗的思想观念、起源、衰落,以及在日本的传播等方面进行了探讨。时至21世纪的2009年1月,纽约古根海姆博物馆的一个艺术展对于禅宗思想的传播更具推动作用,进而影响了当代一些艺术家的创作。这个展览名为:“第三种思想:美国艺术家注视亚洲1860—1989”,主办方为美国国家人文基金会、国家艺术基金会和各民间艺术基金会,策展人由资深的亚洲艺术策展人亚历山大·门罗女士担任。展览将东方禅宗美学与美国130年来富有创造性的艺术的发展结合,在东西方文化交互的视域中审视美国艺术的发展。

禅宗在美国一个多世纪的传播,深深地影响了一大批当代艺术家。禅宗对美国艺术家的影响体现在艺术创造理念、创作手法、媒介材料、创作方式等方面,尤其是禅宗美学思想对艺术家创造理念的影响是最为根本性的,这种思想建构了当代艺术家的艺术理念,直接或间接地影响了艺术家的创作。

二、心灵的体验与生命的自然真实

禅宗重视心灵的体验,以妙悟直观开显宇宙生命的真实。这种思想对美国艺术家来说很有吸引力。著名藝术家亚瑟·瓦莱(Arthur Waley)在他的《禅宗及其与艺术的关系》(Zen Buddhism and Its Relation to Art)中认为禅有助于将洞察力注入创造艺术的心理条件,此洞察力是无法经由其他任何资源所能提供的。他所说的洞察力实质上是禅宗直指人心、妙悟心源之思想的作用,这种洞察力能够使其将自我之心性与宇宙生命关联融会,从而在艺术作品中体现出来。另一位艺术家马克·托比(Mark Tobey)1934年到上海,曾和中国艺术家进行交流并深受启发,他也曾在日本禅院进行一个月的禅修,并学习禅画和书法,他体验到笔墨的运用有如心灵的释放。禅艺术的影响使他抛弃理性的意图,而由自然的动作来主导,即用自身的生命体验来进行创作。其好友莫里斯·格拉夫斯(Morris Graves)后也受到禅宗艺术的影响,他将东方的这种艺术形式视为心灵的平衡,认为在禅中印证了自己创作的“心灵之眼”,他在谈到自己的绘画创作时说道:“我在描绘时会放开外在世界现象,我让它自己发声,并为其本质做诠解,以证实心灵之眼。”[1]67

著名艺术家约翰·凯奇被认为是后现代音乐的典型代表,他的作品“4分33秒”成为后现代音乐的经典,实际上,他还是一位视觉艺术家,他的艺术创作深受禅宗的影响,“我探讨东方思想是出于需要,我于四〇年代无论在个人或身为一名艺术家,均感窘困。我发现所有的作曲家以各种既有的方式写曲,但几乎没有一位作曲家,也没有一名听众能够了解到我所做的。至于像艺术存在的理由之类的传达,是不大可能的,我决定去寻找其他的理由。我发觉禅宗的口味比其他任何东西都吸引我。”[1]74凯奇所坚持和主张的是体验与非理性,正如他的“4分33秒”,他将对禅的理解运用其中,让听众去体验声音本身的存在,使自然的声音成为艺术作品的组成部分。这种艺术探索在当时是非常前卫的,凯奇的艺术目标即是要唤起人们实际生活的真实生命,通过获取直接经验以让生命真实呈现。凯奇曾经创办了一个艺术家俱乐部,当时的先锋艺术家经常聚会于此探讨艺术问题,禅宗的纯然体验的思想对这些艺术家具有深刻地影响。托比也曾把巨大而具表现性的圆相图悬挂在墙上,经常在图前沉思,这即是他的“自制的沉思”。莱因哈特认为中国古代的画家就是“我体验因而我创作”,他很欣赏这种艺术创作理念。

禅宗美学的妙悟心源就是一种明朗生命、明朗宇宙的过程,这样使得在现世生存中被遮蔽的真实能够得以澄明。美国艺术家在接触禅宗的时期也正是他们对社会、对生命自身、对艺术进行的新的探索时期,所以,禅宗美学思想此时如一盏明灯,会点亮其心灵,照亮他们的艺术世界。

三、世界本“无”的艺术理念

禅宗美学空无的思想也是很有吸引力的方面。凯奇曾有一篇很著名的“关于无” (Lecture on Nothing)的演讲,专门探讨“无”的问题。1953年凯奇曾对劳申伯格谈道:“对那些人,他们经思考后认为没有主题,没有形象,没有品味,无客体,无美,无天才,无技巧(不为什么),无理念,无意图,无艺术,无感觉,没有黑色也没有白色。”[1]91凯奇对“○”可谓情有独钟,曾探索用多种方式创造出这种图像,如用铁茶壶放在纸上,印出多个交叉变化的“○”,他的系列作品“烟熏印制的单版画”(Smoked and Branded Monotype)是用烟熏印制的方式创作的多个“○”,这种创作与禅宗的影响是分不开的,“○”即表示禅宗的“圆相”是禅宗中特有的形象,禅画《十牛图》的“○”意味着“本来无一物,万象自从从”“凡情脱落,圣意皆空”,《十牛图》是较早被介绍到美国的禅画作品之一。凯奇的这些作品意在表达关于“无”的理解,其作品视觉上的“虚无”感十分强烈,引人深思。这种理念的探索可以说贯穿在他的音乐作品和视觉艺术作品之中。

另一位艺术家艾德·莱因哈特,在《艺术新闻》中介绍东方的艺术,称亚洲的水墨画是“无时间性、明朗、宁静、高贵及阴柔”的艺术作品,他自己的绘画创作也力图表达永恒、无差别、无终结、不生亦不死这种颇具禅意的艺术理念。在1952年他曾谈到自己对绘画的理解,认为绘画“不是欺骗眼睛,不是墙上窗眼看世界,不是幻觉,不是再现,不是联想,不是扭曲,不是画漫画,不是奶油图片或点滴绘画,不是神圣的启示或每天辛勤工作,不是个性图画,不是浪漫的引诱,不是新宗教或新建筑诡计,不是实验,不是章法规则,不是无政府状态,不是反智主义,不是天真无邪,不是非理性主义,不是低层的意识表达,不是简约现实,不是生活反射,不是抽象事物,不是纠缠不清,也不是拒绝去画任何非绘画的东西”[1]90。他用一系列的否定语来阐释自己的理念,这种阐释方式与禅宗公案中众多禅师所使用的方式十分相似,禅宗主张“不立文字”“说似一物即不中”,这种思想在铃木大拙《禅宗导论》等著作中多次被阐发,而这些著作对于像莱因哈特这时期的艺术家而言是很熟悉的。莱因哈特认为禅即是“伟大空灵的学说”,绘画即是禅制作空灵空间的意涵宣示。而托比认为这样的空间都是具有生命的。

这些艺术家对禅宗空无思想的接受也包含有狂禅美学的意味。1958年艺术杂志《即是如此》(It Is),发表了斯坦利·布鲁尔(Stanley Breul)写的《杀了佛陀》(Kill the Buddha),其中的“禅非禅,禅不终结于禅,也不终结于非禅”的观念简直就是狂禅者的再现。而杜尚的艺术世界简直就是狂禅者的一种自在的游戏,他不拘泥于任何的权威和限定当中,不接受任何的信仰,他说:“我什么都不信!‘信这个词又是一个错误”“我们一旦把自己的思想放进词或句子中,事情全都会走了样”“所有这些玩笑——上帝的存在、无神论、决定论、自由意志、社会主义者、死亡等等,都是一盘被称为语言的棋局中的子儿,只有当一个人不介意在这盘棋局中的输赢,它们才会对于他有娱乐作用”[2]。杜尚的艺术是一个自在的并总给人以惊奇的世界,其作品惊醒着“常”,使人深思,他在世俗世界中,但又在俗世之外看世界,而其人生却像是一位无所执著、内心平宁而自适的禅者。

四、普遍性的人之“类”的艺术理念

西方的二元传统左右着艺术家的思维,这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艺术家的创作,美国的艺术家也在一直探索,力图突破这种思维的钳制。在铃木的著作中,禅的主題是为了与我们内在生命一致,不再有对立的事情出现。禅宗的思想对于破除这种二元对立的思维模式起到很大作用,没有对立,没有分别,禅宗美学的智慧使人领悟到宇宙世界所有生命的那种普遍性的整全的生命存在。

莱因哈特曾谈到禅的十一项特点,其中重点谈到禅的这种“对立统一”,他曾寻求与其他诸如纯粹主义与印象主义、主观和客观、一致性和个人性、色彩与无色彩等元素之结合。莱因哈特在铃木大拙的禅课中深受启发,他力图探讨艺术的普遍性,追求一种无时间性的普遍公式。托比认为我们的时代是具有普遍性的,而此一时代的意义在于使人类的意识及良知普遍化,他倡扬地球在此是独一的,是圆的,1962年后他宣称绘画“既非东方也不是西方的”。这种普世性的思想是艺术家站在更高的超越现世的视角来观照这个世界,注意到人之“类”的存在上更深邃的问题。托比多次谈到禅宗美学思想对他这种艺术观念的影响,他的艺术创作也力图表达这种思想。大卫·克拉克(David Clarke)认为,美国的画家和雕塑家的艺术创作千变万化,这正是在禅之“空灵镜”(empty mirror)作用下的结果。

活跃在当今艺术世界的当代艺术家比尔·维奥拉(Bill Viola)认为人类具有共有的感受力,不需要社会与政治背景的共同性,人们应该拥有心灵的对话,而艺术家在艺术上的实践活动即是一种世界性的语言,这和宗教实践具有相通性,正是这种共性而非个性让人们能够理解彼此。维奥拉自称深受禅宗思想的影响,禅宗的启迪改变了他的人生。维奥拉曾到日本学习禅艺术,非常欣赏日本禅画家雪舟的作品,他所创作的多媒体艺术作品包含着对人之生存、对时间性和空间性、人之身体等这些人类最基本问题的探索。当代艺术家Van Meter Ames在他的《禅与美国思想》(Zen and American Thought)中提出,禅宗思想在美国已经超越了地域性,禅与美国精神有着共同点。显然,艺术家在力图突破文化的隔阂,超越个体,寻找属于人类自身的共性的东西,这种探寻在很多艺术家的作品都能看到。

五、艺术与生活

禅宗的“日常即道”的思想正契合了20世纪五六十年代艺术家在艺术与生活问题上的探讨,这种艺术探究一直延续到当代。

杜尚的现成品艺术可谓是打破了艺术和生活的界限,成为前卫艺术的先驱,他力图使人们认识到艺术就是生活,而不是远离生活的存在。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美国艺术革命的探索实践中,劳申伯格、约翰逊、凯奇、小野洋子等人都成为这种前卫艺术的先锋。阿瑟·丹托对此曾评论道:“克服艺术和生活的界限在60年代早期成为前卫艺术家的信念。它肯定是激浪派的宗旨,他们很多人都愿意接近凯奇那种音乐(比如《四分三十三秒》)。小野洋子作为一个受过训练的音乐家,在介入激浪派前学习过禅。允许一切成为艺术则来自杜尚和他的现成品。我感到,是凯奇、杜尚和禅的结合造就了这个出乎意外的艺术革命。”[3]丹托的这种评论可谓耐人寻味,他看到了这些艺术家的革命与东方禅宗美学的关联,将美国的这种前卫艺术置于东西方的文化视域当中。这些艺术家的艺术革命体现在材料的应用、创作方式的改变、与环境本身的关系处理,以及身体本身的存在方式等问题的探索,在他们的视域中,藝术是关于生活的一种游戏,应该是生活本身的呈现,他们的艺术创作即是让生活自己言说。

比尔·维奥拉的作品虽是利用的新媒体进行创作传播,但他利用水、火这些最日常的物质元素,在人之生存环境的变迁与静止中言说着人的幻化生死,依此来彰显每个人都必须直接面对的最真实的生活。当他在日本修禅时认识到传统不再是一个来自过去的,人为制造出来的模式,而是关联着并阐释着当下的时刻,根深于当下的现实生活之中。在他的艺术实践中,他把对禅宗的体会悟解与现实人们真实的生活联系起来。

另一位深受禅宗影响的当代艺术家桑福德·比格斯(Sanford Biggers),是美国著名的当代艺术家,他的作品涉及制作电影、录像、装置、雕塑、音乐和表演,他也强调艺术家应该关注“完全的当下”。厄尼斯托·普荷(Ernesto Pujol) ,美国著名行为艺术家,他从学校毕业后在美国南部的一所修道院做了四年修士,后来重新回到社会进行艺术创作,最后皈依了佛教。普荷的行为艺术作品是让自愿者默默行走,通过行走体会到个体当下的“存在”。他希望动用人的行、住、坐、卧这类最简单的方式让人开始关注自我的存在。他认为从事艺术创作就像禅修,空掉自己,将自身向未知开放。

这些当代艺术家直接或间接吸收了东方禅宗美学的思想,将之应用到艺术的探究中。艺术与生活是艺术家一直关注的主题,他们的艺术探索希望找到生活自身真实的东西,生活对于人类的本质价值,通过日常的生活本身揭示生活的真谛。而禅宗美学思想的“日常即道”“挑水担柴”的思想正是在彰显生命之本真的存在。因此,这正说明不同的文化中有着人类共性的本质和真实的存在,有着生命存在的终极价值,我们在不同的文化境域中可以发现我们真实的自己。

[参 考 文 献]

[1] 海伦·威斯格兹.禅与现代艺术[M].台北:典藏艺术家庭股份有限公司,2007.

[2] 王端芸.西方当代艺术审美性十六讲[M].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2013:182-184.

[3] JACQUELYNN BAAS,MARY JANE JACOB. Buddha Mind in Contemporary Art [M]. Oakland, CA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2004:57.

【责任编辑 王雅坤】

猜你喜欢

美国影响
是什么影响了滑动摩擦力的大小
没错,痛经有时也会影响怀孕
当代美国恐怖影片中的哥特元素
美国商业银行衍生品业务的特点分析
扩链剂联用对PETG扩链反应与流变性能的影响
美国黑人影片中的文化认同焦虑
基于Simulink的跟踪干扰对跳频通信的影响
如何影响他人
APRIL siRNA对SW480裸鼠移植瘤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