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安乐死问题的基本观点及理性态度分析

2014-05-30楚清华

2014年51期

作者简介:楚清华,吉林省延边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在读研究生

摘 要:安乐死作为一种饱受争议的超自然死亡方式,自从1986年在我国出现以来,日益受到各界的广泛关注,是一个热门话题,尤其是近年来,学者们对安乐死的相关问题的探究更加的细致、深入,也呈现出来各种各样不同的研究成果。本文主要针对延边大学大学生对安乐死问题的基本观点及对实施安乐死的类型态度进行阐述。

关键词:人性与人权;是否安乐死;安乐死的实行

这篇文章是在以延边大学300名在校学生为样本,采取问卷调查的形式的基础上进行的。在进行调查研究的过程中,通过抽样调查的方法,收集数据,并采用SPSS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了分析。以崭新的数据的分析结果作为文章的成文依据 ,是本文的独特之处。

一、大学生对安乐死问题的基本观点

在本次问卷中,有关安乐死基本问题的相关内容的共有三个小题,涉及安乐死的含义、类型、实施条件等三个方面。安乐死的基本内容包括它的含义、类型、实施条件等等,这一部分主要对应问卷中的第1题、第3题和第8题,在第一题中,有63.3%的人(包括很了解和基本了解的人在内)选择基本了解安乐死的内容,有36.7%的人对安乐死是完全不了解的。在对安乐死有了解的这些人中身边出现真实的安乐死案例的反而占非常小的比例,只有23.6%。可见,安乐死这一现象在我国并不常见。

在中国古代,关于人性问题,荀子提出了“性恶论”,而孟子提出了“人性善”的论断,安乐死的实施究竟是人性的恶,还是人性的善,问卷第8题是一道直接涉及实施安乐死与人性善恶的关系问题。在所以297人中,有52人认为安乐死的实施是人性善的体现,所占比例为17.5%,有24人认为安乐死的实施是人性恶的体现,占8.1%,有221人认为具体的判断标准要看情况而定,占74.4%,医学专业以23.1%,有70.1%的女同学同意要视情况判断安乐死的实施与人性善恶的关系。也就是说,大学生认为如果安乐死实施的前提和结果都是好的,那么则是人性善的体现;如果安乐死的实施前提动机和结果都不是好的,则是人性恶的体现。

为了论证安乐死的实施与人权的关系,问卷设计了第2题、第4题、第5题、第6题和第7题。在第2题中我们明确的向受访者提出疑问:安乐死是否是对人生命权的侵害,在这一题中有76.4%的人不认为安乐死的实施是对人权的侵害,虽然人们对生命是十分尊重和敬畏的,但同时又是很理性的;在第4题中涉及的是安乐死与尊严的问题,有51.5%的人同意安乐死是尊严死这种说法,为了减轻当事人的痛苦,有的家属会和医生协商,选择通过安乐死的方式结束当事人的病痛,对当事人进行人道主义的救赎。问卷第5、6、7题,是围绕受访者是否会建议选择安乐死展开的,在这三个题中,当受访者作为一名医生时,有65.0%的热选择看情况决定是否建议患者安乐死,当涉及到身边的自己或亲人朋友时,有54.5%的人表示,自己会安乐死,但只有31.0%的人会选择建议亲人或朋友安乐死。大家对自己的生命的终结方式总是很容易做出决定,但涉及到其他人时,却难免顾虑太多,不能抉择,这是有社会大环境决定,要改变非一朝一夕的事。

二、 大学生对安乐死的实施的理性态度

2.1对家人实施安乐死的态度。

安乐死的实施是否就意味着对人的神圣的生命的侵犯?在参与调查的297人中,有125人认为自己或亲人可实施安乐死,占42.1%,有89人认为医生可以实施安乐死,占30.0%,有83人认为谁都不可以成为安乐死的实施者,占27.9%,缺失的数据占0.7%。有29.0%的医学学生认为自己或亲人可以成为安樂死的实施者,小于21岁的女同学对这一选项的支持也远高于男同学。由此可见,对于谁是安乐死的实施者,大学生更偏向于自己或亲人来充当这一角色,这在伦理和道德上或许更为大众所接受;虽然只有不到三分之一的同学认为医生应该作为安乐死的实施者,但这也反映了医生在安乐死的实施过程中不可替代的地位,医生比之亲朋显然更趋于理性,相信在不久的将来,医生将取代亲朋成为安乐死的第一实施者;这一问题大多未来的白衣天使们都选择了医生作为安乐死的实施者,可以预想,在未来,安乐死在我的发展空间会非常的大。

在本次调查中,对于是否赞成在我国实行安乐死这一问题,有98人赞成,占33.0%,有142人选择中立,占47.8%,有57人选择不赞成,占19.2%,在中立的人中,有26.1%的医学学生,有73.2%的女同学,有59.2%的人小于21岁。根据调查结果,有近三分之一的学生赞成在我国实行安乐死,将近一般的同学选择了中立,只有不到20%的同学反对,这样一组数据表明,大学生对我国实施安乐死的情况在态度上还是比较宽容的,安乐死在一定程度上我们可以接受,甚至选择,但如果其真的要在国内实行,困难虽然比预想中的要小,但仍旧也是需要很长的时间的过渡才可以的,毕竟现象的现实与真正的现实之间是存在着差异的,这才是我国在要实施安乐死的过程中亟待解决的问题。

2.2对安乐死死亡方式的倾向。

与问卷的这部分对应的,是第5题和第13题。问卷第5题是调查大学生自身对安乐死的选择,在所有接受调查的人中,会选择安乐死的人有163人,占54.9%,不会选择安乐死的人有134人,占45.1%。在所有会选择安乐死的人中,医学专业人数最多,占27,8%,有68.5%的女同学会选择安乐死,可见,大学生中的大多数还是可以接受一安乐死的方式结束自己的生命的。第13题是一道开放题。旨在了解:安乐死这种非自然死亡方式与自然死亡这种传统方式哪一种更受大学生的青睐。在235份回答了这一问题的问卷中,37.0%的人选择自然死亡,16.8%的选择安乐死,25.3%的人选择视情况而定。根据数据结果我们会发现:顺应天命的自然死亡观在大学生中也占据着较高的比例,虽然大学生是最容易接受新事物的群体,但对于死亡还是趋于保守的,而对于选择的原因,大多数同学的想法都是:现在的医学和发达,此时十分棘手的疾病在过几年可能就不再是医学难题,所以没必要过早的去结束自己的生命,顺应天命,寿终正寝才是王道。本次调查中,在对死亡方式的选择上,有将近五分之二的同学们的选择更偏向于自然死亡,高于其他选择,对于这一选择,同学们给出的原因总结起来可以用八个字概括:顺应天命、顺其自然。作为安乐死未来的实施者,有25.5%的医学学生认为自然死亡更好,由此可见,大学生的死亡观还是趋于传统的,尊重自然规律在大学生的心目中始终占着很大的比例。

从以上三个方面,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延边大学学生对待安乐死现象的态度,在大体上还是赞同的,他们对安乐死知识的掌握在虽然一定程度上可能不够全面,但这并不影响他们对安乐死相关问题的判断,他们正在用自身不断的探索想我们展示他们对安乐死这一现象的接受。在是会否会安乐死的问题上,有54.5%的人表示自己会选择安乐死,有31.0%的人会选择建议亲人或朋友安乐死,其中也有有25.3%的人不确定自己是更偏向自然死亡还是安乐死,这也为安乐死在大学生群体的发展提供了更为广阔的空间。由此可以推断,安乐死在大学生群体中是被接受的,并且极具发展前景的。(作者单位:延边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