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游客心理的邛海湿地生态文化旅游开发研究
2014-05-30刘宇翔
刘宇翔
[摘要]湿地生态旅游开发一般侧重于对生态旅游资源进行评价后构建旅游开发模式。由于生态旅游的特殊性决定了大多数研究很少站在游客的角度进行。本文尝试采用旅游心理学中常用的费宾斯多属性态度模型对游客态度进行调查,并结合生态旅游开发的特点和要求对邛海湿地的生态文化旅游开发的现状及对策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游客心理;邛海湿地;生态文化旅游;开发
[中图分类号]F75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6432(2014)51-0186-03
湿地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自然资源宝库及生存环境,它能为人类提供必不可少的生产、生活水源,也具有调节气候、净化环境、蓄洪防旱等重要的生态作用。不仅如此,湿地更以其丰富的自然生态景观、种类繁多的珍稀动植物资源和极具地域特色的湿地生态文化而具有很高的旅游价值。
邛海位于四川省西昌市,是四川省第二大淡水湖泊,其海拔1510.3m,面积29km2,平均水深11m,蓄水量近3m3,湖泊集雨区面积307.6km2,湖中有40多种鱼类,沿湖植被丰茂,常见植物有61个科,每年有近25种鸟类来此过冬。据《湿地公约》中的分类系统和标准,邛海属于淡水湖泊及相邻沼泽地型湿地。随着近年来生态旅游热的兴起,邛海湿地的建设与资源保护、旅游开发方面均取得了巨大的成效。
目前对湿地生态旅游资源开发的研究方法多为评价量表评分法。主要以专家评价打分之后构建生态旅游开发模式。本文基于游客心理对邛海湿地的生态文化开发情况进行了调查,采用了旅游心理学研究中常用的费宾斯多属性态度模型对游客心理进行调查。费宾斯多属性态度模型是一种基于游客心理感知与评价的模型,因此立足于游客这一主体要素,避免了单纯从开发者角度进行评判,充分了解游客对每一项生态文化开发项目的态度,以此找到生态文化开发的现状和不足,针对性地找到符合游客需要的开发方向及策略。
1邛海湿地生态文化旅游开发调查
1.1调查问卷设计与发放说明
首先,笔者对邛海湿地的文化资源进行了一级类别划分和二级文化项目因子选取。每个文化项目因子选项对游客提出两个问题。第一个问题是对每项文化项目因子的评价,从高到低依次为“很好”“好”“一般”“不太好”“不好”“很不好”“不了解”七个选项,由高到低分别赋予分值+3、+2、+1、-1、-2、-3,其中“不了解”选项为0分,“不了解”选项只看其所占的比例。若游客在调查时给予该项文化因子的“不了解”选项的比例达到50%以上,则该项文化因子是游客没有明确意识到的文化因子,称为“没有被激活的文化因子”。
其次,在所有激活的文化因子中(即该问题游客都给予了具体的分值选项中),再次对这些文化因子选项进行提问:“您认为该文化项目因子开发对邛海湿地旅游的总体开发来讲重要程度如何?”给予“很重要~很不重要”,分值从高到低为10~1分十个档次,游客根据自身认为的重要性在相应分值后画钩。通过该提问获得游客心中的每个文化项目因子选项的权重(即重要性程度)。
最后,运用公式A0=ni=1biei计算出每个选项的分值,即将每个选项的评价和权重值相乘,就得到游客对每一文化项目因子的态度。若要知道游客的总体态度,则可将每份问卷的18道题的分数累加。本文着重考察游客对每一项文化项目因子旅游开发的态度。并按照每项的分值由高到低分为五个档次即“满意”“基本满意”“一般”“不太满意”“不满意”。由此得到每一项生态文化项目因子在游客心目中的开发状况。笔者在邛海湿地公园一期、二期、四期因三期需要收费入园,五期、六期还在筹建之中。进行了问卷发放,共发放问卷180份,回收的有效问卷175份。
1.2问卷调查结果统计
问卷调查的计算部分省略,调查结果如表1所示。
调查的情况大致如下:
①笔者选取的文化项目因子中没有没被激活的因子选项,说明被调查的游客对邛海湿地的旅游开发状况都比较了解。(②调查统计结果显示,“满意”和“不满意”选项所占比例为0,因此,在表二中没有列出。游客对邛海湿地生态文化项目因子中的8项感到比较满意,对6项感到不太满意,对4项感觉一般。具体而言,游客对大部分饮食文化、民族文化、当地方言及湿地景色都感到比较满意,对景区的建筑文化、大部分民俗文化、宗教文化和景区观鸟不太满意;对景区的传统民居建筑、彝族餐、餐厅风格、水上渔船感到一般。③总体而言,游客对所调查的44.4%的生态文化开发选项比较满意,对33.4%的生态文化开发选项不太满意。满意的文化生态项目数量还没有过半,说明了邛海湿地的生态文化旅游开发项目的档次还亟待提升,努力做好生态与文化结合,自然与人文结合,既要符合恢复湿地生态功能,又要满足游客不断提升的精神文化需求。
2邛海湿地生态文化旅游开发的对策
2.1邛海湿地生态文化旅游开发特点
(1)区位条件。特殊的地理位置决定了其旅游开发定位。得天独厚的自然禀赋,造就了邛海山、水、城相连的绝佳地理位置。邛海湿地景区距市中心仅5公里,与泸山仅一条公路之隔。由于地处市郊,交通非常便利,俨然这里已成为本地市民的后花园。邛海湿地是目前全国最大的城市湿地,这决定了邛海湿地旅游开发定位是城市公园类型。
(2)资源条件。多样的资源结构为旅游开发提供了丰富素材。邛海湿地自然资源种类众多,不同门类的资源为旅游开发提供了不同的素材。目前邛海湿地旅游开发方向主要是利用其良好的自然生态环境为游人提供观光、休闲和健身旅游。同时,邛海湿地丰富的鸟类也可开展季节性的观鸟游和摄影游。
(3)经济条件。邛海湿地建设总预算投资40亿元,规划搬迁村民9000户,3万余人。现已累计投资15.3亿元。前期恢复建设经费主要靠政府拨款。但维持湿地建成后的正常运转并能实现其不断发展,就必须依靠政府+企业+市场的运作方式。目前开发项目中,能使游客消费的游娱项目太少。部分区段虽实行门票,然而由于区内项目单一,景观单调,设施配套不太完善,大部分游客不愿花钱进入游玩,持续开发的经济条件不容乐观。
(4)客源条件。除本地游客外,邛海湿地的客源市场主要集中在四川省内和邻近省市,且淡旺季形成鲜明反差。虽以打造国家重要湿地为目标但邛海湿地在国内尚未形成社会关注并支持建设的舆论氛围,因此,以近距离市场为主的客源市场不利于邛海湿地公园的建设与长远发展。因此,应进一步调整客源市场,提高客源市场的层次形成中远近市场的协调发展的格局。
2.2对邛海湿地生态文化旅游开发的建议
(1)加大对湿地的生态恢复及保护力度。从对游客的调查来看,绝大多数游客最为认同的是湿地的自然风光,部分游客甚至认为应严格控制邛海湿地的人工设施建设,减少邛海水面活动,将湿地定位为生态保护区而非休闲公园。从目前邛海湿地的旅游开发定位来看,虽然是将其作为公园类进行开发,但由于邛海是天然淡水湖泊,生态环境极其脆弱,而吸引人们的也正是邛海湿地得天独厚的自然生态环境。因此加大对邛海湿地生态环境的恢复和保护应该作为开发的前提和重中之重,所有在建项目和即将开发的项目都应围绕保护这一主题进行。
(2)注重对湿地活文化的建设。笔者在调查中所列选项均几乎全部是通过湿地设施、建筑、商品等来作为文化传播的载体进行的调查。物化的载体固然是文化营造和文化传播的重要渠道,但较之人本身及音乐、绘画、语言等形式而言,其文化传播显得干瘪而缺乏生气,生命力和吸引力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减退。例如,在第11选项中,就有51.9%的游客认为当地方言非常有意思。因此,加大湿地活文化的建设才是邛海湿地人文文化的精髓之所在。例如,可开辟一块地方供音乐爱好者在湿地演奏。笔者观察到但凡遇到有人在湿地吹奏萨克斯或者一群年轻人搞个小型乐队演出的时候,总是会吸引非常多的游人驻足,悠扬的音乐在提升湿地文化气氛上无疑具有巨大的作用。同理,开辟一个小角落供摄影爱好者交流,也可由摄影爱好者免费给有兴趣的游客讲解一些摄影知识,比起单纯的只是搞搞影展效果会好得多,这样的文化活动,可以由自愿者参与,逐渐以某种形式固定下来,这种活文化必定会成为湿地的一道亮丽的风景线,不仅提升了湿地文化品位,也丰富了人们的文化生活。
(3)综合协调开发湿地各类文化。邛海湿地不单纯是一个自然生态系统,它更是一个内涵丰富,承载了地方历史和文化精神的人文生态系统,邛海湿地丰富多彩的文化将是其旅游可持续发展的生命源头。邛海湿地文化资源种类齐全、数量众多。然而,从调查中得知,目前开发的较好的只有景观文化、气候文化、饮食文化,其民俗文化、方言文化、渔业文化和山水文化等均没有得到充分的挖掘。并且其文化展现方式单一,现有的文化载体没有深入展现邛海的地域文化、本土文化和人文精神。
(4)文化项目及配套设施需完善和创新。目前邛海湿地景区的配套设施已经相对完备,但还是有一些需要继续完善的地方。例如调查中发现景区没有残障通道,在旅游旺季时,自行车还车点太少,造成还车处拥挤不堪。附近停车场不能满足自驾车辆停放,游船太少,供不应求。“梦里水乡”湿地景区内的小路非常蜿蜒狭窄,虽然这样的设计确实很生态、自然,但在游客多的时候就显得太拥挤了。再者,从调查表中发现游客对景区内的建筑设施普遍不太满意,认为保留的传统民居太少,新修建的诸如亭、台、廊、桥、门、茶社等建筑风格单一,缺少特色。民俗活动开展频率较低,更加缺乏有品牌号召力的持续开展的民俗活动,旅游商品类型也比较单一。这些均需要进一步规划,只有不断完善和创新才能为湿地生态文化旅游注入生命力。
生态文化旅游是一种高级的旅游形式,在理论基础和研究方法上有很多新的要求,本文站在游客的角度进行研究即是想要尝试一种新的研究视角和研究方法。生态文化旅游的实践需要结合旅游地的现实情况,因此本文提出的建议和对策主要针对邛海湿地而言。总之,生态文化旅游的开发前景相当广阔,这也为我们提供了更为广阔的研究空间。
参考文献:
[1]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西昌邛海湿地恢复工程(一期)修建性详细规划[Z].2011.
[2]庄大昌.我国湿地生态旅游资源保护与开发利用研究[J].经济地理,23(4):554-557.
[3]黄桂林.青海三江源区湿地状况及保护对策[J].林业资源管理,2005(4):35-39.
[4]董明辉,朱有志,庄大昌.洞庭湖区湿地生态旅游资源保护与开发研究[J].资源科学,2001,23(5):82-86.
[5]安传艳,赵鑫.河南省黄河湿地生态旅游资源的开发与保护研究[J].环境科学与管理,2007,32(2):154-157.
[6]陈珏.城市湿地公园建设的存在问题与对策探析[J].沿海企业与科技,20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