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融合背景下旅游传媒人才培养刍议
2014-05-30温芳贺丽青
温芳 贺丽青
[摘要]在当今产业融合、市场需求多元化的大趋势下,高校对于应用型和职业型旅游传媒人才的培养应有所侧重。作者在阐述了旅游传媒人才的内涵与类型的基础上,分析了当前高校在旅游传媒人才培养中存在的问题,并对其培养途径进行了探索,以期建立跨媒体、跨文化、开放性的应用型人才为主的人才培养模式。
[关键词]产业融合;旅游传媒人才;培养途径
[中图分类号]F75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6432(2014)51-0202-02
产业融合是当今世界产业发展的重要趋势,是促进经济增长和扩大就业的重要路径。目前,我国的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已经步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文化产业发展面临着制度性革新和产业化发展的历史转折,旅游产业已到了转型升级、构筑区域差异化品牌的发展时期。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提出“推动文化产业与旅游、体育、信息、物流、建筑等产业融合发展,增加相关产业文化含量,延伸文化产业链,提高附加值”,强调“要积极发展文化旅游,支持旅游对文化消费的促进作用”。近日,国务院发布的《国务院关于促进旅游业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发[2014]31号)中提出:“坚持融合发展,推动旅游业发展与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相结合,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相统一”。由此可见,文化与旅游产业的融合发展已是大势所趋。这一态势必然催生出新的产业发展理念、新的人才教育理念,旅游传媒人才培养已迫在眉睫。因此,笔者对旅游传媒人才培养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并对其培养途径进行了探讨。
1旅游传媒人才的内涵与类型
1.1旅游传媒人才的内涵
旅游传媒人才是一个总体的概念,属于多种专业人才的集合,是“以旅游信息传递为特色的传媒人才”的简称。旅游传媒人是指传媒业中既具有传媒产业知识,又具有旅游产业知识,具有正确的市场观,能够对旅游信息进行正确的筛选、采集、加工制作,通过大众传媒及新媒体等传播平台将旅游信息传递给受众,并以此获取相应劳动报酬的人。通过旅游传媒人对信息的传播,一方面能够使被传播主体在受众心目中形成较完整的印象;另一方面,能够有效地激发受众的旅游需求或促成受众的旅游行为。
1.2旅游传媒人才的类型
按照目前旅游传媒人的工作性质不同,可将旅游传媒人分为四种类型,即:
(1)专业型旅游传媒人,即记者、编辑、主持人等传统意义上的一线旅游信息采编人员。他们是旅游传媒企业的中坚力量,其能力的强弱直接关系到旅游产品的质量,决定着旅游企业的形象及兴旺。目前,国内旅游传媒企业的一线工作人员大多缺少旅游产业,在旅游信息传递的过程中,可能会产生旅游信息的传播误区,需要着力大力培养。
(2)职能管理类旅游传媒人。这类人才一般既会进行一线的信息操作,又具有相应的管理、策划、运营能力。不仅能够管内部业务,还能行驶经营职能,利用有限的资源,使企业利益最大化。如栏目主任等。
(3)职业经理人。这类人才一般具有较强的综合性,是高级的职能管理人才,是高层次的复合型人才。在旅游卫视、旅游栏目一般扮演制片人或决策人的角色。
(4)国际型旅游传媒人。国际型旅游传媒人具有较强的外语能力,不仅能够到国外进行旅游信息的有效采集,同时熟悉国际旅游传播,能够有效地收集旅游信息,并制作出能够体现中国旅游特色,又能为国外接受的旅游产品。如美国的《急速前进》等都是国际型旅游传媒人的佳作。
2旅游传媒人才培养中存在的问题
随着旅游业在中国的兴起,各大高校也掀起了开办旅游管理专业的热潮,国内一些传媒院校也加入了这个行列。旅游传媒人才的培养,主要是在国内传媒院校完成的。在这个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问题,总结如下:
2.1目前培养的旅游传媒人缺少传媒特色
当前旅游传媒人才主要是由国内的传媒院校培养,然而由于缺少此类专业的办学经验,处于探索中的传媒院校便生硬的将旅游管理与传媒产业进行了叠加,即在普通的旅游管理专业所学知识体系的基础上,简单地、适当地添加传媒业基础理论知识。如此培养的人才缺少传媒业的基本技能,无法满足当前传媒行业对于新型的复合型专业人才的需求。
2.2旅游传媒人才的培养定位模糊
国内传媒院校在旅游传媒人才培养方面存在定位模糊的问题,在课程设置和传媒院校属性方面存在矛盾的现象。传媒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是为传媒业培养一批批具有专业的传媒知识,能够被传媒业所用的有用人才,其人才输送对象是传媒业,因此,传媒院校培养的旅游传媒人首先应是一名传媒人才。因此,传媒院校首先应做好旅游人才的定位,然后在课程设置、教学等方面体现人才培养目标。只有正确的人才定位,才能有效地进行传媒与旅游的融合,才能培养出真正适应社会需要的,具有竞争力的旅游传媒人才。
2.3专业课程设置不合理
传媒院校在培养旅游传媒人时在课程设置方面存在不合理性,主要体现为专业课和基础课、理论课和技能课安排比例不合理。随着传媒业对人才复合性要求越来越高,高校对此也越来越重视。正因如此,课程涉及的面也越来越广,专业课、基础课比例安排不当的问题便越来越明显。如有些院校在课程安排方面,对人才的技能培养和理论培养安排比例把握不当,或过分重视技能培养,或过分重视理论培养,最终导致传媒人员出现“上手快,后劲不足”或“后发力强,实践能力弱”等现象。
2.4实践教育环节薄弱
从中国的传统教育观念来看,中国教育一向较重视理论,然而近年来,受到海外教育的影响,中国教育越来越重视实践教育,各大高校纷纷为学生特地安排时间实习,更有甚者要求每学期期末都会有实习安排或实习计划。但在实践教育中存在实践安排不合理、实践目标不明确等问题。高校实践意识的增强是值得肯定的,不管是理论性的还是操作性较强的专业,其最终都必须落脚于实际操作中,只有理论和实践的结合,才能真正实现学为所用。
3产业融合背景下旅游传媒人才培养的途径探索3.1明确培养目标,做好人才定位
传媒院校应该是为传媒业提供专业的传媒人才,在人才的培养上应始终不渝地坚持为传媒业培养专业的传媒人才。所以传媒院校培养旅游传媒人时应坚持人才具有传媒知识结构的基础上引入旅游学、管理学、人力资源学等知识,从而培养旅游特色的传媒人才。这种人才是传媒院校专门针对从事旅游信息传递的大众传媒以及新媒体等培养的具有专业的旅游知识和传媒知识的人才。只有正确的定位旅游传媒人,才有助于传媒院校旅游传媒人的培养与传媒院校整体形象相一致。同时,由于旅游传媒人将传媒特色化,增强了专业特性,提高了市场竞争力。
3.2优化课程体系和结构,做到课程设置科学合理
基础课与专业课的设置要有利于培养学生专业的基本素质。使他们可以在较短的时间内,在专业领域内获得较多的基础知识和前沿理论知识,从而能够充分突出学生在专业知识和技能上所具有的优势。值得提出的是,在培养旅游传媒人的课程设置方面,应注重传媒业专业课程和旅游产业专业知识结合安排,使该类人才既具有传媒业基本技能,又具有旅游业技能。
3.3加强实践教学,合理安排学生实践
学校在学生实习环节上应加大投入力度,学校可以以校方名义积极争取和传媒机构的合作,为学生假期实习找到对口单位,建立对接平台,实现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的无缝链接。学生在实习期间,应主动与老师沟通,教师应及时有效地了解学生在实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并帮助解决。对于对实习目标不清楚的同学,教师应多给予关注并进行有效指导。学生在实习后,教师应及时与学生交流,注意了解学生的实习心得。结合学生的实习,对学生的就业给予指导。
3.4注重校企合作,密切把握市场需求
学校应加强与企业合作,调动企业热情,实现“订单”式培养,所谓“订单”式培养是指通过校企合作来“按需定做”,既解决了企业急需专业人才而自己无条件培养的问题,也解决了学校人才培养把握不准市场需求的难题,可谓一举两得。此外,学校通过与企业的友好合作,一方面有助于学校对整个市场的把握,另一方面,传媒机构拥有大量多年从业经验的工作人员,学校可以聘请其作为特聘教师,帮助学校进行人才的培养,这样更有助于提高人才的竞争力。
参考文献:
[1]蒋玉华.旅游管理专业教育质量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边疆经济与文化,2007(10).
[2]范以锦.业界需要什么样的传媒人才[J].新闻前哨,2009(6).
[3]储瑞耕.有影响力——当今传媒人素质系列谈之四.今传媒,2009(7).
[4]宋慧丽.高校应用型影视传媒人才培养新路.新闻传播,2012(12).
[5]赵渊.基于媒介融合的传媒人才培养模式创新路径.现代营销,2012(4).
[6]薛实军,向专,王明端.山西高校创意型传媒人才培养模式.山西高等学报社会科学学报,2013(3).
[7]李明海,赖黎捷.新媒体环境下传媒人才培养模式的转型.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11(9).
[8]罗颖.从美英日传媒人才培养模式看我国传媒人才的培养.长沙铁道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