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广经典诵读对高校美育建设的意义
2014-05-30冯媛媛
冯媛媛
摘要:目前全国各高校对美育建设不够重视,导致学生欠缺美的理想、美的情操、美的品格、美的素养。推广经典诵读能推进高校美育建设,帮助学生捕捉“形象美”、感受“韵律美”、追求“情感美”、回味“意境美”、获得“理性美”,追求美好的人生趣味和理想人格。
关键词:经典诵读 高校 美育建设 审美教育
一、经典诵读概说
(一)关于“经典”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在五千年的文明中积淀了璀璨的文化经典。《文心雕龙》里说:“经也者,恒久之至道,不刊之鸿教也。” 意为,不能改变的基本规律。《尔雅·释诂》中提到,“典,常也。” 意为,重要的文献。文学经典是历史文化的积淀,更是历代文人智慧和才情的体现,具有永恒的文化价值和艺术魅力。
(二)关于“诵读”
《说文解字》中说:“诵,讽也;讽,诵也”。 “诵”是一种独特的表达方式,它是一种声情并茂、以声传情的读法。“读”也并非只是见字出声,而是在理解内容、体味意蕴的基础上形之于声。
早在古代就已经出现“诵读”了。先秦时期,我国第一部历史散文《尚书·舜典》提到“诵其言谓之诗,咏其言谓之歌”,这时的“诵”是“一种介于诵读与唱歌之间的汉文古典文学作品口头表现艺术方式” 。黄忠苏先生在《朗读法》中将“诵读”分为诵、吟、咏、讲四大类。张必馄先生把“诵读”界定为“熟读和背诵的合称”。
(三)经典诵读
1995年,南怀瑾、冰心等九位文化教育专家在第八届全国政协会议上提出《建立幼年古典学校的紧急呼吁》,迅速得到社会各阶层的积极响应,近20年来,经典诵读活动迅速展开。
经典诵读,是对中华传统经典诗文及优秀作品熟读成诵,能理解其中意蕴、把握其中內涵,并能用声情并茂的达方式以声传意、以声传情、以声传神。
二、高校美育建设及经典诵读现状
(一)高校美育建设的现状
美育又称审美教育,即通过培养认识美、体验美、感受美、欣赏美、创造美的能力,达到美的理想、美的情操、美的品格、美的素养。目前高校在美育建设方面的现状是:
首先,重视专业教育,忽视审美教育。
据教育部门户网站公布,截至2009年12月,我国共有普通高等学校2263所,同时招生规模也在不断扩大。但是各高校比较重视专业教育,很少把审美教育提到应有的高度。
其次,学生心态浮躁,缺乏审美能力和完美人格。
目前,许多大学生内心浮躁,缺乏辨别善恶、美丑的能力以及成熟的心态,无法用审美的态度对待社会、人生。要想杜绝“蒋多多”现象、“刘海洋伤熊”事件,归根到底,要在大学这个育人之地,培养大学生储善、启真的能力。
(二)高校经典诵读的现状
首先,许多大学生对我国经典文化有兴趣,但在大学校园里经典文化推广不够、活动不多、地位不重,使得很多大学生对经典文化一知半解。
其次,也有一部分大学生,对经典文化知之甚少,埋头于自己的专业学习。
再次,诵读经典的活动在高校重视不够、推广不足,缺乏高度理性的认识。
三、经典诵读对于美育建设的意义
审美教育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感受美、鉴赏美、表现美、创造美、追求人生趣味和理想境界的能力。通过经典诵读,学生能够更充分地认识美,提升审美能力,完善审美教育。
(一)捕捉“形象美”
诵读是以经典作品为依据,围绕人、事、物等形象进行的创作,这种创作要对作品涉及的情节、人物等具体形象用有声语言重新进行勾勒描画,经过重塑的形象更加生动、具体、鲜活,具有较强的审美特质。
诵读中的形象之美还并不止于能够把人、事、物塑造得丰满鲜活,还能让我们抓住神韵。《人物志·九征》中说:“物生有形,形有精神。能知精神,则穷理尽性。”诵读能把物之形象再现在听者地眼前,并且让心灵追随视觉,真正达到“以形绘神”。
(二)感受“韵律美”
诵读的韵律美是以语音的清晰规范、声音的圆润动听为前提的。没有了规范的语音和圆润的音色,就无从谈起韵律美。
韵律美还表现为语无定式、错落有致的变化之美。《文心雕龙》里说:“声传于吻,泠泠如振玉;辞糜于耳,累累如贯珠。”我们能从金玉之声中感受到清脆悦耳之美,更能从“大珠小珠落玉盘”的错落之中感受到变化之美。诵读中语无定式,错落变化才能表现出情感的流动,才能领略到“诵之行云流水,听之金声玉振”的美感。
(三)追求“情感美”
白居易在《与元九书》中说,“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诵读打动人心,是因为承载了情感、充满了情感美。
“喜怒哀乐皆出于己衷,才能使观者动情”,诵读者首先要获得情感体验,其次要传达情感。不论是惊涛骇浪、还是涓涓细流;不管是震人心魄,还是婉转悠远,要做到情感收放自如,需要通过表达把体味到的炽热情感传递出去,让听者捕捉到、感受到。正像《曲话》中所说:“如其离合悲欢,皆为人情所必至,能使人哭,使人笑,能使人怒发冲冠,能使人惊魂欲绝。”
(四)回味“意境美”
诵读的意境美在于言外有景、景外有情、情外有意、意外有境,在于“言有尽而意无穷”的韵味。这其中包含着双重意蕴:由虚到实和由实到虚。前者指,听者从朗诵中感受到景象,并在头脑中建构出一幅画面,原本虚化的东西实在地出现在眼前;后者指,头脑中建构的具体画面逐渐消失,但体味和共鸣在心里挥之不去,让人沉浸、回味。
意境美的创造体现了诵读者的气质修养和审美追求,需要长期的实践积累、人生体悟、锤炼敲打来孕育这片土壤,在诵读时内在蓄积的潜力迸发出来,加上对作品的准确把握、丰富的想象和细腻的感受,最终气韵生动地表达出来。
(五)获得“理性美”
诵读既要表达情感,也要表达创作内容的思想,只有“发乎情,止乎理”,才能通过感性的言语体味到生命的智慧,透过情感的面纱捕捉到理性的光辉,真正实现“融情于理”。
《文心雕龙·征圣》中说,“泛论君子,则云:‘情欲信,辞欲巧。此修身贵文之征也。然则志足而言文,情信而辞巧。”“情信”就是情感表达的真切与直接,“志足”就是对情感的理性控制以及理性表达,它要求我们把握在理性光辉照耀下的分寸感,要“感而不入”。
经典诵读活动不是“一阵风”,要长久开展,要在大学校园形成一种氛围、一种精神。大学教育成功与否,还需看能否帮助学生建立完善的人格。孔子曾提出过理想人格的三要素“仁、智、勇”,仁是德性,智是才学,勇是魄力。理想而完善的人格要以仁为统帅、以智为基础、以勇为动力。经典诵读不仅能够帮助学生获得美的享受、提升审美水平,还可以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把握传统文化的内核,完善和建立理想的人格。同时也有助于积累文化知识、拓宽视野领域、提升语言表达能力和沟通能力。
(责编 张敬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