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学生对体育课认知方面的调查研究
2014-05-30郑志宏
摘要:通过对高职院校学生对体育课认知等方面进行调查研究,发现高职学生对体育课的学习态度和兴趣不高,同时他们对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等方面存有不同的看法。为此,高职院校体育课要进行改革,发挥体育课的功能。
关键词:高职院校 体育课认知 教学方法
学生是教学对象,也是学习主体。教学活动是师生的双向互动,学生在教师指引下把书本的理论知识通过教学实践转化为自身的知识、素质和能力的过程。这个过程需要学生踊跃参加和对教师授课的广泛回应,才能取得较好的成果。[1]本文从高职院校学生对待体育课的态度、兴趣和动机三个方面做了详细的调查分析,并根据调查结果提出了改革的建议和对策,为以新的视角构筑新时期的体育参与理论提供参考。
一、研究对象与方法
1.研究对象:抽取潍坊市8所高职院校大一、大二两个年级的在校大学生,从他们对体育课的认知方面进行问卷调查,共发放问卷800份,回收有效问卷736份,有效回收率为92%。
2.研究方法:采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和数理统计法。
二、结果与分析
(一)学生对体育课的学习态度分析
体育学习态度是指学生对体育教学过程的看法、感受以及主动进行实践意向的全面反映。它决定了受教育者对体育活动进行主动参与的积极程度,它影响着学生体育锻炼和在体育课中学习的效果[2]。研究受教育者对体育课的态度,目的在于了解学生对体育学习的感受、价值的认识等心理倾向,了解学生对体育活动的情感体验,从而有针对性地提高学生在体育教学中的学习积极性和能动性。
被调查的潍坊市高职院校学生在体育课中的学习态度统计(由表1可知):其中自我评价很认真和比较认真的占49.2%,一般的占34.4%,认为自己上课不认真的占16.4%。从调查数据可以看出,多数学生对体育课的态度不够认真,原因在于多数被调查的学生认为课上教师统一安排时间多,学生自主学习时间少;体育课开设的项目竞技性较强,缺乏娱乐性和休闲性;教师采用的教法、组织形式等不能满足学生的实际需要。这就要求体育教师不断充实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及手段,端正学生的学习态度,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表1 学生在体育课中的学习态度统计表N=736
■
(二)学生对体育课的学习兴趣分析
从表2结果可看出:潍坊市高职院校学生对现在体育课的态度,比较喜欢的有40.2%,态度一般的占36.4%,不喜欢体育课的占23.4%。可见潍坊市高职院校有百分之五十多的学生对现在的体育课持一般性态度,学生的积极性也不高。学生的体育学习兴趣是学生参与教学实践的动力源泉,是受教育者主动参与和上好课的重要基础,影响着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的方向和强度。这就要求体育教师在体育教学过程中通過合理的启发、诱导,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积极主动地、创造性地参与体育学习。
表2学生对现在体育课的喜欢程度统计表N=736
■
(三)学生对体育课的学习动机分析
对潍坊市部分高职院校学生在体育课上学习动机的调查由表3可看出,63.3%的学生选择“锻炼身体,增强体质”,调节身心的占51.4%,这比较符合我国目前体育课形势。选择“健美减肥”的占45.8%,可见学生对健康、审美的需求日趋增多,学生希望通过体育课的学习,来达到锻炼身体、促进健康的目的。选择“应付体育考试”的占43.8%,其中女生人数较多。选择系统学习体育知识、技术和技能的学生人数占30.6%,为掌握锻炼方法和人际交往的分别占25.3%和28.7% ,选择其他的占17.1%。总的来说,目前潍坊市高职院校学生的体育学习动机还是比较明确的。这对学生上好体育课,积极参与体育活动具有促进作用,因此体育教师在此基础上要把握好这一有利因素,加强体育理论教学力度,积极引导学生。
表3学生上体育课的学习(目的)动机统计表N=736(多选题)
■
三、结论与建议
从以上调查研究结果可见,高职院校学生是喜欢体育活动的,同时对体育课也有新的认识。这就要求高职院校体育课要进行深化改革,以满足广大学生的需求,调动他们课堂积极性,发挥体育课应有的作用。在此提出以下建议。
(一)改进教学方法,发挥学生主体作用
教学过程中体育教师应注重学生个性发展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努力改变过去“传教式”和“说教式”的教学方法,讲究教法的个性化和多样化,突出“以学生为本”的原则,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充分发扬学生的自觉参与意识。高职院校体育特色教学中应充分考虑学生专业的特殊性,合理安排教学方法,因为高职院校学生以后所从事的工作岗位对他们的操作能力及实践能力的要求都较高。因此,教师在选择教学方法时要把教、学、练有机地结合起来综合运用,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二)结合高职院校特点,丰富体育课教学内容
体育课教学内容是否合理直接影响着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质量。教学内容的选择应根据学生需求、社会发展需要和学校的教学条件进行,适当增加学生喜爱的娱乐休闲性和非竞技性运动项目的内容。在体育实践课中,联系学生将来职业岗位的特点进行教学,不同专业类别的学生选择不同的教学内容,以提升学生未来职业特点所需的身体素质为标准来选择体育项目。
(三)要与时俱进,调整体育教学内容
根据学生特点和时代需要调整体育教学内容,学校体育与社区体育互动,突出高职院校“教企结合”的办学模式。
参考文献:
[1]王金伟.北京市国际学校的体育教学现状的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2004.
[2]周登嵩.体育教学模式的走向[J].体育科学,2005(2).
[3]太原市高中生对体育与健康课认知情况的调查研究[J].体育论坛,2012(10).
[4]民办高校学生对体育课态度的调查与分析[J].长春师范学院学报,2010(8).
作者简介:
郑志宏(1981- ),女,山东寿光人,潍坊科技学院讲师,硕士,主要研究方向:体育教育。
(责编 赵建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