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D电影:冰火两重天
2014-05-30
翻开最近主流的欧美电影行业刊物,唱衰3D电影与放映的声音不绝于耳。前不久在伦敦的3D峰会上,好莱坞大制片厂的主管们纷纷表示,3D电影需要重新赢回观众的信任。
据美国电影协会最近公布的数据,2013年,全球各个地区的3D银幕数量增长仍在持续,但增速已有所减缓,从2012年的27%降低至17%,未能赶上数字银幕的总体增速。3D银幕占数字银幕总数的比例从2012年的51%下降到了2013年的47%。
作為世界各大制片厂和院线近年来共同推进的新增长点,3D电影曾随着《阿凡达》的大卖而达到高潮,电影发行商和放映商希望通过3D电影营造的特殊视觉体验吸引观众,并从比传统放映高出1/3的价格中获得更为可观的收益,因此大力推动3D银幕和3D电影的发展。 2009年3D电影票房仅为25亿美元,占全球票房总额的8.6%。2010年在《阿凡达》的推动下,全球3D电影票房高达61亿美元,占全球票房总额的19.3%。但近几年来,3D电影的发展却出现了颓势。2013年全球3D电影取得了74亿美元票房,较2012年的73亿美元略升2%,占全球票房的比例从2012年的 21%下降到2013年的20.6%。
业内观点认为,3D电影吸引力下降主要是因为其质量问题。首先,并不是所有的电影内容都适合用3D制作。其次为了节约成本,一些大制片厂推出的3D电影是从2D电影转制成的“假”3D,总的来说,假3D的影像质量是无法与直接用3D技术拍摄的电影相提并论的。而一些制片厂更在转制过程中粗制滥造,如《诸神之战》转制3D仅在10周之内仓促完成,以赶上原定的档期,花费也仅450万美元左右。其质量深受业内人士和观众的质疑,糟糕的3D效果吞噬了观众的兴趣。如Screen digest分析师Charlotte Jones所指出的,观众已经变得日益有辨别力,只有那些凭借3D技术能够给观众带来显著差异化体验的电影才会受到欢迎。例如2013年,由墨西哥裔导演阿方索·卡隆执导的太空历险片《地心引力》凭借其对宇宙环境出色的3D视觉呈现,受到广泛好评,该片最终有高达90%的票房来自3D版本。
3D电影的票房表现也呈现出明显的地区差异,在一些电影市场已比较成熟的发达国家,3D电影受青睐程度不升反降。例如在北美, 2013年3D电影放映数量从2012年的36部增加到了45部,但3D电影票房占总票房的比例却较2012年下降了1%。英国的3D电影票房占比也从2010年的24%,2011年的21%持续下降到2012年的18%和2013年的17%。但在中国和印度、俄罗斯等地,3D电影的热度仍在增长。
今年第一季度,中国内地总票房超过67亿元,其中3D影片票房贡献超50%。据Screen Digest的研究,到2014年底中国的3D电影市场将超越美国居世界首位。在俄罗斯,3D银幕数量占据了银幕总数的60%。2013年底上映的《斯大林格勒》(Stalingrad)作为俄罗斯的第一部IMAX3D电影,也顺利获得了5203万美元本土票房,力压好莱坞大片位居全年票房冠军。
针对这种现象,好莱坞大制片厂——3D电影的主要出品商,也开始以差异化的策略决定是否在某些市场发行某些电影的3D版,例如派拉蒙便决定不在美国、英国和澳大利亚发行《诺亚方舟:创世之旅》的3D版,但其他市场仍将有3D版。索尼和米高梅出品的《机械战警》则选择了只在中国发行3D版。
总的来说,作为电影产业应对新媒体冲击战略的一部分,3D电影仍将在未来电影市场中占据重要的位置,但3D银幕的增长速度将进一步放缓。对于制片商而言,必须吸取教训,避免粗制滥造,选择适合用3D技术表现的电影题材,为观众提供值回票价的视听体验,才能维护好这一全球电影业的重要增长点。
(实习生徐晓宁对本栏目亦有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