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苏东坡的书法“意”趣
2014-05-30张傲
摘要:苏东坡的“尚意”不管是在宋代还是在书法上都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然而苏东坡的经历让他创造出了更多优秀的作品。家庭的教育、生活环境、时代的背景和在官场的经历促使苏东坡形成了独特的个性,才创作出了“天下第三行书”——《黄州寒食帖》。
关键词:书法 宋代 苏轼 气韵 意趣 《黄州寒食帖》
苏轼(1037—1101年),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四川眉山)人,与其父苏洵、弟苏辙并称“三苏”。苏轼学识渊博,才气豪迈,他的文章纵横恣肆,其人也是“唐宋古文八大家”之一。他经历过“乌台诗案”、“被贬黄州”、“流落儋州”,尽管坎坷的经历使他有所改变,比以往更加沉静、内向,但他从没有颓唐放弃,内心执着的力量从来没有因受到各种打击和挫折而消退。
苏轼的母亲程氏是大理丞程文应的女儿,有知识且深明大义,母亲从小教育苏轼要向东汉名士范滂学习。小时的苏轼生活在乡间田园中,他在《书晁说之<考牧图>后》(《苏轼诗集》卷三十六)中说到“我昔在田间,但知羊与牛。川平牛背稳,如驾百斛舟。舟行无人暗自移,我卧读书牛不知。”在《送表弟程六知楚州》(《苏轼诗集》卷二十七)中说到:“我时与子皆儿童,狂走从人觅梨栗。健如黄犊不可恃,隙如白驹那暇惜。”一句句的诗句都表现出苏轼对少年时光的眷恋、不舍与追忆。也正是因为少年时代的无忧无虑造就了后来苏轼的独特、豪爽、洒脱的个性。
雄放率直的苏轼把自己的个性在书法上展现的淋漓尽致。苏轼的书法重在写“意”,他曾说“我书意造本无法,点画信手烦推求”(《石苍舒醉墨堂记》),可见苏轼把个性与书法融为一体。在经历五代的战乱后文人墨客开始发挥自己的独创精神,在这样的环境下使得宋人都开始“尚意”,也正是因为苏轼所言“吾虽不善书,晓书莫如我。苟能通其意,常谓不学可”(《次韵子由论书》),这句话被后世视为“尚意”书法的经典说法。
对于苏轼的书法黄庭坚在《山谷集》中提到“东坡道人少日学《兰亭》,故其书姿媚似徐季海;至酒酣放浪,意忘工拙,字特瘦劲似柳诚悬;中岁喜学鲁言公、杨风子书,其合处不减李北海。至于笔圆而韵胜,挟以文章妙天下,忠义贯日月之气,本朝善书,自当推为第一”。可见苏东坡善于把各家字体融合且自成一家,信手取义,又不轻法。气韵是他书法中十分明显的特点。明时期董其昌盛赞他“全用正锋,是坡公之兰亭也”。因此后世称苏轼的书法之美“藏巧于拙”、“妙在藏锋”、 “体度庄安,气象雍裕”、“淳古道劲”,完全体现了“气势欹倾而神气横溢”的大家风度,也正是他的个性与追求才造就了他“尚意”的风格,更多的“意”趣融入他的书法作品之中。
或许苏东坡自己也未能想到,被贬黄州时所写的《黄州寒食帖》会成为继王羲之《兰亭集序》和颜真卿《祭侄文稿》之后的天下第三行书。“自我来黄州,已过三寒食,年年欲惜春,春去不容惜。今年又苦雨,两月秋萧瑟。卧闻海棠花,泥污燕支雪。暗中偷负去,夜半真有力。何殊病少年,病起头已白 。春江欲入户,雨势来不已。小屋如渔舟,蒙蒙水云里。空庖煮寒菜,破灶烧湿苇。那知是寒食,但见乌衔纸。君门深九重,坟墓在万里。也拟哭途穷,死灰吹不起。”情感寓于整篇作品、每行字、每个字,甚至每个点画之中。笔势的流动,情感的流露,姿态万千的字体,对于虚实、布白的熟练把握都是苏东坡个人意趣的真实写照。《东图玄览编》评论说:“盖以之内观其心,心无其心;外观其笔,笔无其笔。即坡亦不知其手之所以至,与生平所作大殊绝。纵以文皇、大令当之,亦敛衽。”可见此帖的地位之高。也正是因为此帖之中含有浓厚的苏轼的个人情感,并且把情感挥洒与字体之间,出神入化,笔法纵横交错、出奇制胜让笔法出奇制胜,结体个性但不失道理,章法虚实结合、黑白分明,把苏轼的困窘与郁闷愤慨之情表达的淋漓尽致,字里行间粗细的变化、大小的变化、错落有致,大胆豪放的落笔、干净利落的转折、戛然而起的收笔,犹如行云流水,犹如瀑布从高山坠落,那种虽苦闷但却愤懑的情感都表现了出来,把苏轼字里行间的意趣挥洒于纸上。
家庭的教育、幼时生活的环境、时代的历史背景、进入官场的经历造就了苏东坡放荡不羁、率真豪爽的个性,这样的个性使得他在书法上追求“尚意”之风,把个人的情感在作品中展现出来。把他本人的“意”趣融于书法之中表达自己的情感则是苏东坡成为书法大家重要的一步,正是如此才使得苏东坡的书法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人。
参考文献:
[1][2] 苏轼.苏轼诗集[M].[清]王文诰辑注(卷三十六).北京:中华书局,1982
[3][4] 王镛.中国书法简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5] 陈滞冬.中国书学论著提要[M].成都:成都出版社,1990
[6] 历代书法论文选[C].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1979
作者简介:
张傲,南京师范大学美术学院在读本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