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重建丝绸之路的对外文化传播策略研究

2014-05-30胡雅

今传媒 2014年6期
关键词:跨文化传播文化交流

胡雅?

摘 要:从传播学视角出发,丝绸之路可以作为一种典型的跨文化传播现象来研究,通过此道东西方不同的文化形态在此碰撞交流,促进了东西方文明的交融;各大宗教也通过此道传播交流,促进了民族间的融合,对世界文化交流起到了积极的作用。然而通过丝绸之路所带来的经济效益使得重建丝绸之路成为了各国关注重点,亦成为了学界研究热点。本文从跨文化的视域下研究重建丝绸之路,认为重建丝绸之路,文化不能缺席;并总结提出重建丝绸之路的对外文化传播策略。

关键词:重建丝路;跨文化传播;文化交流;文化策略

中图分类号:G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122(2014)06-0022-03

一、引 言

2013年 9月7日,習近平主席在哈萨克斯坦纳扎尔巴耶夫大学发表题为《弘扬人民友谊共创美好未来》的重要演讲,习主席倡议用创新的合作模式,与各国共同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并将重建丝绸之路作为一项有利于世界人民的大事业来抓。不少学者闻到其中散发的讯息,认为丝绸之路的复苏已经来到。

丝绸之路是指起始于古代中国,连接亚洲、非洲和欧洲的古代路上商业贸易路线。该词最早来自1877年出版的《中国》一书,作者为德国地理学家费迪南·冯·李希霍芬,并将其定义为:“从公元前114年到公元前127年间,连接中国与河中(指中亚阿姆河与锡尔河之间)以及中国与印度,以丝绸之路贸易为媒介的西域交通路线。[1]”该词后来成为了国际通用学术名称。

为了研究思路清晰,本文中的“丝绸之路”特指陆上丝绸之路。路线跨越陇山山脉,穿过河西走廊,通过玉门关和阳关,抵达新疆,沿绿洲和帕米尔高原通过中亚、西亚和北非,最终抵达非洲和欧洲。丝绸之路对中国和世界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传播具有深远的影响。

从传播学视角出发,丝绸之路可以作为一种典型的跨文化传播现象,通过此道亚欧大陆及北非和东非各种不同的文化形态在此碰撞交流,促进了东西方文明的交融;各大宗教也通过此道传播交流,促进了民族间的融合。

二、古丝绸之路的跨文化交流

丝绸之路作为一条经济之路,已有众多研究成果,笔者对此不再赘述。丝绸之路作为一条文化之路,它把古希腊、罗马文化、波斯文化、印度文化、阿拉伯文化和古代中华文化连接了起来,成为了是古代世界人类主要文明之间相互交流的核心纽带,对人类文明的面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特别是在宗教的传播和民族融合上意义重大。

(一)宗教的跨文化传播

Richard Foltz和 Xinru Liu等学者认为数世纪来,沿着丝绸之路传输的不仅仅是来往货物商品,更重要的是思想和文化的交流,特别是在宗教的领域。如拜火教,犹太教,佛教,基督教,摩尼教和伊斯兰教等都通过贸易网络,将其传遍欧亚大陆[2]。如拜火教(又名为祆教),是中国人对波斯琐罗亚斯德教的称呼,琐罗亚斯德教是在基督教诞生之前中东最有影响的宗教,是古代波斯帝国的国教,也是中亚等地的宗教。公元前5~前1世纪拜火教沿丝绸之路向东方传播,学界认为该教是最早传入西域的宗教。再如伊斯兰教传入中国,笔者认为其重要原因就是有丝绸之路这一主力交通路线。当时的主要两大帝国为阿拉伯帝国和大唐帝国,而唐朝开明的宗教政策,使得沿丝绸之路远道而来的伊斯兰教有了生存落户的空间,并逐渐与中国文化相融合最终形成了独特的中国穆斯林——回族。从伊斯兰文化传播的角度,可以认为丝绸之路,也是一条伊斯兰文化之路[3]。

(二)民族的跨文化融合

伯格和克拉波瑞斯认为,当陌生人相遇时,他们最关心的事就是相互关系中自己和其他人行为的不确定性的减少或可预见性的增加。并认为这是现有“不确定性减少”理论的核心假设,而由该理论形成的交流法则与跨文化交流有着清楚而直接的联系[4]。

不确定性以多种形式存在,存在其中任何一种形式都会妨碍跨文化交流的进行。而丝绸之路横跨亚洲、非洲、欧洲,穿越了多个文化区,当两个不同文化背景的人进入彼此的文化区时,双方的不确定性产生,这时采用最多的解决方式就是文化适应,寻找文化的相似点。随着交往的逐步频繁和不确定性的减少,会出现文化同化和跨文化融合现象。

Jerry H. Bentley认为宗教和文化传统沿丝绸之路的蔓延,也导致了文化融合。他列举了汉族与匈奴游牧民族融合的例子,并认为一些不起眼的跨文化接触事件使双方的文化,逐步适应彼此,实现了文化的融合。一方面匈奴吸收了汉族的农业技术,着装风格和生活方式;另一方面,汉族也吸取了匈奴的军事技术,着装风格,以及音乐和舞蹈等[5]。

三、重建丝绸之路、文化不能缺席

近年来国际上关于“重建丝绸之路”的呼声愈发高涨,认为丝绸之路应该恢复其古代的角色作用,成为东西方之路文化贸易往来的主要血管和通道。丝绸之路的复苏已经来到。

(一)重建丝路、共建经济带

重建丝绸之路,不仅仅古代丝绸之路连接的各国,提出了建设及合作方案,甚至大洋彼岸的美国也提出了“新丝绸之路”构想。美国约翰斯·霍普金斯大学中亚高加索研究院院长弗雷德里克·斯塔尔提出的“新丝绸之路”构想,认为要建设一个以阿富汗为枢纽,连接南亚、中亚和西亚的交通运输与经济发展网络,促进各国间以及几大区域间的资源优势互补,推动丝绸之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6]。

我国国家领导人也极为关注,并提出了共同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方案。2013年 9月7日,习近平主席在哈萨克斯坦纳扎尔巴耶夫大学发表题为《弘扬人民友谊共创美好未来》的重要演讲,习主席倡议用创新的合作模式,与各国共同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7]。在上合组织成员国元首理事会比什凯克第十三次会议中,打通“丝绸之路经济带”也成为了该会议领导人们共同关注的话题。由俄罗斯、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和中国于 2001 年 6 月共同组建的“上海合作组织”(SCO)。在完成政治合作任务的同时,也为重建“丝绸之路”加强欧亚经济联系创造了很好的条件。

(二)经济促就、文化不能缺席

重建丝绸之路的主要推动力来源于经济。亚欧贸易的紧密往来,迫切需求更为便利经济的交通路线,而现阶段的亚欧贸易往来主要是通过海运,丝绸之路的重建则架起了一座亚欧大陆桥,相比于海上航线,丝绸之路能大大缩短了运输距离,节约运输成本。介于此欧洲各国专家官员迫切提出重建丝绸之路以满足当前亚欧之间货物运输的需要。而中国也可以通过重建丝绸之路从中亚地区获取石油和天然气。但从总体上看,这对中亚国家的经济发展有好处,同时使中国能够保持经济的稳步发展。分析家认为,联合国的“丝绸之路倡议”和“上海合作组织”为中国与中亚国家之间发展新的互惠互利关系奠定了一个良好的基础。双方最终可能会组成一个像欧盟一样的区域性经济合作组织[8]。然而重建丝绸之路不仅仅是经济在唱戏,文化也不能缺席。在2014年3月3日举行的全国政协大会上,莫言认为重建21世纪丝绸之路过程中,应该重视文化艺术的作用。他指出“文学作品可能需要翻译,但舞蹈、音乐、美术、雕塑这些都不用翻译,可以伴随重建丝绸之路始终,在经济交往中把文化建设、文化活动全部融合进去,从而变成一个立体的活动,而不仅是单纯的经济交往。[9]”在当今国家实力的较量之中,不仅仅是经济的较量,软实力的较量愈发重要。重建丝绸之路,不应仅看到其经济战略地位,我们更应看到其文化战略地位。将其视为中华文明对外传播之道,对于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更具战略意义。

四、重建丝稠之路对外文化交往策略

中国古代对外文化传播,主要是通过“征服”和“教化”两个途径实现。丝绸之路的最初的开凿就带有很强的征服意识。当时的张骞出使西域目的是考察西域的人文地理兼任分化挑拨的任务,以使汉朝能够顺利征服和统治西域。在古代通过征服实现了对外文化的传播的例子还有元朝时期的忽必烈拓宽疆域,亚历山大东征等。在明朝时期,意识到世界之大外国之多并不是都能征服的,于是将对外文化传播改为“教化”。著名的郑和下西洋,其出发的目的就是“宣教化于海外诸邦教以礼仪,变其夷习”。希望通过“教化”是得周边小国诚服。当然,当代的中国通过重建絲绸之路,对外文化交往是建立在共赢的基础上的。

(一)推广孔子学院、传播儒汉文化

孔子学院(英文:Confucius Institute),是中国国家对外汉语教学领导小组办公室在世界各地设立的推广汉语和传播中国文化与国学的教育和文化交流机构。截至2013年9月,全球已建立435所孔子学院和644个孔子课堂,共计1079所,分布在117个国家(地区),成为汉语教学推广与中国文化传播的全球品牌和平台。

语言并不仅仅是一种交流工具,他告诉人们一种文化的生活方式、思维方式以及不同的相互作用方式。提高跨文化交流能力的一个重要途径就是寻找共同语言符号。西方文化能够很畅通的在全球传播,其关键原因在于英语在全球的推广。然而,重建丝绸之路的过程中,中国与丝绸之路穿越的各国都会有合作项目,此时就存在着对汉语的大量需求,这时候大力推广孔子学院就能很好的满足各国对汉语学习的需要,汉语的输出也就是中国文化的输出传播。当然,在传播中国文化时也需要讲究传播策略,要根据国外受众的心理特点和接受习惯注重传统文化的现代意义的阐释以及中国故事的国际表达,以达到传播效果最大化。

(二)开拓文艺市场、主动走出去

莫言在谈论重建 21 世纪丝绸之路中,结合自己受邀访问土耳其的经历,认为“可以把我们上个世纪 80年代造成很大影响的舞剧《丝路花语》进行重新编排,作为重建丝绸之路过程中的一个环节,或者在土耳其,乃至丝绸之路沿线的国家演出。[9]”莫言希望通过演艺节目的走出去,带动整个华夏文化的走出去。

然而随着文化交流合作的不断深化,宁夏作为丝绸之路中的重要一环,充分认识到了丝绸之路的文化战略意义,先后组织一系列的展览、会议论坛及演艺节目在阿拉伯国家和非洲国家展示或演出,其中较为大型的歌舞剧有《月上贺兰》《回乡婚礼》等,这一系列连续战略性活动不仅开拓了文艺市场,更是推动了中国文化主动走出去。

(三)倡导中国文化模式,共生共荣

丝绸之路横跨多个文化区,连接着不同民族与地区,覆盖了古代四大文明圈(中国、印度、波斯-阿拉伯和希腊-罗马),文化冲突无疑将成为重建丝绸之路面临的关键屏障。文化冲突指两种或者两种以上的文化相互接触所产生的竞争和对抗状态。美国当代政治学家亨廷顿在《文明的冲突》中,认为当代人类的主要矛盾将发生在不同的宗教与文明之间。对于“文明冲突”,笔者认为纵观历史,发现文明发展规律就是不同文明间的融合与冲突,文明的融合与冲突只是表现形式不一而已,其实质是一致的。而丝绸之路作为促进人类文明融合的媒介,能最大限度地拉近不同区域人群之间、不同文明之间的距离,使之依存与共、共荣共生。在接受文明冲突这一客观实在的同时,也应积极倡导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中国文化模式来促进文明融合,共享丝绸之路之惠。

参考文献:

[1] 林梅村.丝绸之路考古十五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2] Richard Foltz, Religions of the Silk Road, New York: Palgrave Macmillan, 2nd edition, 2010.

[3] 魏德东.丝绸之路文化带[N].中国民族报,2013-09-17.

[4] (美)拉里·A·萨默瓦,查理德·E·波特.跨文化传播(第四版) [M].北京:中国人民出版社,2010.

[5] Jerry H. Bentley, Old World Encounters: Cross-Cultural Contacts and Exchanges in Pre-Modern Times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3), 38.

[6] 李长久.重建丝绸之路经济带[N].经济参考报,2013-10 -17.

[7] 习近平发表重要演讲吁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Z/OL].新华网,2013-09-13.

[8] 朗楷淳.亚洲加速重建新“丝绸之路”[N].中国信息报,2007-08 -01.

[9] 丁薇.莫言:重建丝绸之路,文化不能缺席[N].中国艺术报,2014-03-05.

猜你喜欢

跨文化传播文化交流
两岸赏石文化交流线上展览
以“春风化雨”的文化交流,加强两国“心通意和”
2022两岸赏石文化交流线上展览
充满期待的中韩文化交流年
栖霞山与中外文化交流
《功夫熊猫》三部曲的跨文化传播策略研究
跨文化传播背景下商标品牌命名及其译词研究
《巴黎夜未眠》中体现的中法跨文化要素
澳门:古代与现代海上丝绸之路的节点
中西文化差异下影视传播的现状与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