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社会语言学角度谈太原旅游产品的英语宣传工作
2014-05-30辛任春康慧
辛任春 康慧
摘要:本文首先对太原市旅游产品进行了分类,其次从社会语言学角度论述了太原旅游产品的英语宣传工作,并针对英语宣传中存在的一些脱离社会语言学的蹩脚的翻译例子进行纠正和引导,以求促进社会语言学对翻译的指导作用。
关键词:社会语言学 旅游产品 英语宣传
随着旅游全球化的趋势越来越明显,跨文化交际已成为现今时代的主要特征,如何更好地向海外游客宣传山西省省会太原市的旅游资源和品牌,已经成为一项值得太原市民研究的重要议题。由于文化背景不同,旅游活动中主客之间存在语言障碍,理解困难成为了一种十分常见的文化现象。太原市的城市形象宣传语是“唐风晋韵 锦绣龙城”,许多宣传片从历史文化名城、新型工業基地、现代宜居城市三个角度展示太原的全新形象,晋剧、晋祠、拉面、老陈醋、太钢工业园区、汾河公园等将成为宣传片中的基本元素。
一、太原旅游产品的分类
纵观报纸、杂志及各媒体论述,关于太原市的定位大体总结如下:城市性质定位(以能源、重化工为主的工业基地,华北重要的中心城市)、区域旅游发展定位(山西最重要的旅游中心城市,北方重要的国际旅游城市)、旅游城市总体形象定位(千年晋阳古城,区域旅游中心)、目标客源市场定位(国内为基础,入境为重点,出境为延伸,三个市场协调发展,互相促进)及主导旅游产品定位(以晋祠为标志的历史文化旅游,以省会中心城市为优势的都市商务会展旅游,以山林河湖泉为依托的绿色休闲度假旅游)。
因此,太原市旅游产品系列可以归纳为:三大主打旅游产品(晋阳文化游、都市旅游、绿色旅游)及八大配套旅游产品(农业观光游、山西民居鉴赏游、温泉保健休闲游、宗教文化游、观赏文化游、商务会展游、太原美食文化游、工业旅游)。并据此推出新的旅游线路设计构思及宣传材料的英译版及其他各国文字版。如何克服文化差异,向外国游客准确、生动地传递太原的文化信息,从而达到有效宣传的目的,引起外国游客的兴趣,成为旅游资料翻译必须要解决的重要问题。
二、从社会语言学角度谈太原旅游产品的英语宣传工作
太原旅游产品体系的设计思路可以是提升观光旅游产品,丰富和充实景区景观内容,增加旅游吸引力;深入挖掘与活化历史文化产品,大力开发绿色休闲旅游产品;实施精品战略,创造名牌效应;推出四季适销产品,缩小淡旺季差距,发展全年候旅游;依托中心城区,延伸周边,辐射省内外。太原旅游产品的英语宣传工作包括图片、海报简介、宣传手册、短片、媒体、网站等,不论采用何种宣传方式,翻译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英语宣传工作就是翻译工作。如何进行旅游资料的有效翻译宣传,避免误译引起的啼笑皆非的效果及适得其反的结果呢?
翻译不仅是一种语言现象,而且是一种社会文化现象,所以它的一系列重要特征就属于社会语言学研究的范畴。传统的翻译研究历来比较重视语言分析和文本对照,一些语言学的注意力仅仅局限于语言的形式体系,无论是索绪尔还是乔姆斯基都只是研究纯式语言,忽视了语言的社会文化因素。翻译活动的最终目的在于满足人类思想交流的需要,因此翻译并非独立于社会,而是服务于社会,译论研究根本无法回避其社会性。
社会语言学是一门运用语言学和社会学科的理论和方法来研究语言现象的新兴边缘学科,兴起于20世纪60年代。它主要探讨语言学和社会的相互关系,分析导致语言差异的各种社会原因,包括社会的各种因素与语言变化的关系,因此将社会语言学理论应用于翻译研究,有助于我们突破把翻译定性为单纯的语言行为的偏见,揭示以往被忽视了的翻译活动的社会层面,对现有的翻译理论进行补充。
通过总结以往部分学者在太原旅游资料的翻译方面研究的成果,参考中西方在价值体系、审美角度和叙述习惯存在的差异,本文以旅游宣传资料的翻译中的具体实践活动,如旅游宣传口号翻译、景区名称、景点介绍文字等方面为例,根据其对应的文化差异探讨比较适合的解决方案。中国著名的翻译家严复用“信、达、雅”三个字准确而凝练地概括了优秀译文应该坚持的三个原则,这就要求翻译不仅仅是语言层面的功夫,还要考虑到影响译文质量的非语言因素,即社会语言学因素。旅游资料的英译所应采取的翻译手段,不论是增加解释性文字和删减华丽辞藻,还是追求译文客观化,使用文化类比法,改变词序排列和重组句式结构,都要遵守社会语言学翻译论。语言的社会性体现了社会文化对语言的影响,所以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必须重视原语的社会文化背景,注意各民族的地理环境、生活习惯、文化传统等等的不同,从而避免由于文化差异而造成的错译现象。
太原旅游品牌主题形象口号“唐风晋韵 锦绣龙城”的某译本为“Tangfengjinyun, splendid Dragon City”,未翻译出“唐风晋韵”。该中文口号高度概括了太原悠久的历史传统和独特的地缘风情,体现了深厚文化底蕴和历史积淀,所以“Splendid Dragon City with charm and demeanor of Tang Dynasty and Jin Kingdom”(彰显唐朝风采晋国魅力的锦绣龙城)较佳。直译是指照字面意义翻译,把原文意思正确地再现出来;意译指不拘泥原文的字面意义,把原文的意思再现出来。这两种翻译方法并行不悖,兼容并蓄,互相补充。究竟怎么译,取决于哪种方式最全面反映了相应社会背景(信)及语言准确性的最大化(达)。做到“信”与“达”,那么“雅”也就在其中了。
晋阳文化游中最有名的莫过于晋祠,来太原不游晋祠等于没来。若把晋祠直译为“Jinci Temple”则不足以让外国游客明白它的历史价值和社会意义。晋祠即唐叔虞祠,是为纪念晋国开国诸侯唐叔虞而建。叔虞励精图治,造成日后八百年的国泰民安。他死后,因境内有晋水流淌,国号由“唐”改为“晋”,这是山西简称“晋”的由来,祠堂也改名为“晋王祠”,简称“晋祠”。因此,译文可以为“Temple of King Shuyu(叔虞王祠)”,让外国游客对历史有一定的直观理解而产生强烈好奇心想要去了解叔虞王,甚至想和他们国家某国王进行比较。
太原的绿色旅游中的主打景点“汾河公园”的译文“Fenhe Park”让人想到的是类似迎泽公园(Yinze Park)的普通公园,未反映出它是横穿太原市中心的最长的生态景观园,长十几公里,宽500米。材料可以宣传为“Fenhe Park——Great green scarf of Taiyuan”,把它比作太原的一条绿色长围巾。我们要树立辩证、相对的观念,既要反对紧贴原文字面的逐字对译或削足适履式的硬译和死译,又要反对任意增删原文内容、单纯追求流暢的所谓“活译”,在翻译过程中,灵活运用直译和意译,做到能直译就尽量直译,不能直译就意译,方显语言的社会性。
我们还要避免由于文化差异而造成的错译现象。社会语言学把各种社会力量看成是影响语言结构的基本因素。比如,在我国,东风能促使万物复苏,草木生长,人们把它同春天联系在一起。可是英国地处西半球,属海洋性气候,东风同中国的西风及北风相似,西风则与中国的东风相似。英国著名诗人雪莱的《西风颂》就是对春天的讴歌。同理,太原美食文化游的美食之一“头脑”不可译为“head and brain”,这会吓坏外宾而使他们失去食欲。因为英美人饮食中不吃动物的头和脚,所以美食宣传尽量避免烤全猪、猪手、鸡爪、扒猪脸、鱼头锅、烤全鸭等食物的图片及直译文字,而且他们也不吃宠物和珍稀动物。“头脑”因为太复杂的名称由来,可以不译,就用汉语拼音“tounao”,并随后附上相应图片、功效及历史故事。我相信外宾一定会在文化中品尝美食,在美食中享受社会文化。社会禁忌也是社会语言学研究的组成部分,翻译中应当把它考虑进去,才能“雅”。
文化观赏游的看点之一晋剧,它可以与外国歌剧媲美,晋剧其实就是山西的歌剧,有唱,有剧情,有表演,所以翻译成“Shanxi Opera”比“Jinju”好。每一部戏名也要译好。“三娘教子”讲的是婶母(三娘)培育弃婴(侄子)成材的艰辛故事,可译为“An aunt is kinder than a mother(婶婶胜过亲娘)”而不是“Third madame educates her son(第三夫人教育她的儿子)”。文化景区购物不可避免地会有关公像。关公即是关羽,在历史上被尊为武圣,犹如罗马战神Mars一样备受尊崇。宣传为“Mars of China”会比“Guangong”更让外国人眼前一亮和感到亲切,引起购物欲望。
太原旅游宣传资料翻译不仅是一种跨语言的交际活动,更是一种跨文化的交际活动,熟悉两种文化至少跟掌握两种语言同等重要。此外,分析翻译活动涉及的诸多因素,如语言形式、语言所荷载的信息和内容、社会文化语境等,都必须借助于社会语言学的观点。所以,社会语言学以其求实全面的特点,为译者研究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及方法的支撑。社会语言学客观地证明了普通语言学对社会现实的忽视,拓宽了语言学的视野。将社会语言学理论应用于翻译研究,有助于我们揭示以往被忽视的社会层面。因此,作为一门应用语言学和社会学科的理论和方法来研究语言现象的新兴边缘学科,社会语言学为翻译的研究开辟了一条新的途径,对翻译中的实际问题起着指导作用。
参考文献:
[1]Fasold, Ralph. The Sociolinguistic of Language[M].Beijing: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2000.
[2]戴炜栋,何兆熊.新编简明英语语言学教程[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2.
[3](德)威廉·洪堡特.古老的悖论:可译与不可译[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0(9):51.
[4]李景瑞.听季羡林谈翻译[Z].中国翻译,2005(2):30-31.
[5]王福祥.英语笔译综合能力[M].北京:外文出版社,2004:35.
基金项目:山西省社科联重点课题研究项目“山西省旅游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SSKLZ
DKT2013052)。
作者简介:
辛任春(1979- ),女,汉族,山西洪洞人,中北大学外语系讲师,硕士,主要从事社会语言学研究。
康慧(1980- ),女,汉族,山西太原人,中北大学外语系讲师,硕士,主要从事应用语言学研究。
(责编 张亚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