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岁陈衡哲 用白话文写信
2014-05-30王文静
王文静
陈衡哲,虽然今天已经鲜为人知,但是在一百年前的1914年夏天,她却以全国第二的成绩,成为首批九名清华留美女生中的一员。1920年学成回国,被北大校长蔡元培聘任,成为现代中国第一位大学女教授。
在民国,陈衡哲是个幸运的孩子,因为她出生在一个知书达礼又家道中等的人家,父亲饱读诗书,母亲是一个富有才华的女画家。孩童时期,为了女儿能拥有最好的前途,父母亲决定,家里不设私塾,不请教书先生,夫妇俩随机轮流做女儿的启蒙教师。
跟着母亲学识字
从小,陈衡哲不是立志要穿比别人漂亮的衣服,而是希望比别人聪明、在学业上有前途。所以当父母有一天问孩子们谁要先学认字时,小衡哲就站出来大声说:“我想先学。”
母亲先在几张一寸见方的红纸上写上几个汉字,上课的时候,把那些红纸在桌子上一字排开。开始每课教四个汉字,以后汉字的数量逐渐增加,直到每次教二十个汉字。
春节之后,母亲卧室门边的方桌上,一溜排开放着四张红纸。虚岁四岁的小衡哲坐着太矮,就跪在桌子边上的凳子上,很认真地读起那四个汉字来,心里为自己是三个姐妹中第一个认字的孩子而感到骄傲。可是,在天井里玩耍的姐姐和妹妹,她们的笑声和叫声,很快就吸引住了小衡哲,分散了她学习的注意力。骄傲越来越少,嫉妒越来越多。她更想和姐姐和妹妹一起在天井里玩耍。在她学习“火”字,跟着妈妈重复读“huo”的读音时,由哭腔到颤抖的声音,最终变成大声哭嚎。
母亲赶紧把她抱下凳子,放出房间,安慰女儿说:“算了,算了,我知道你认字还太小呢!”直到两年后,母亲才重新开始教她认汉字。
跟着父亲学读书
因为陈衡哲的早慧,父亲决定,妻子教另外两个女孩子,自己单独教陈衡哲。
父亲没教她容易背诵的《四书》、《五经》,而是先教《爾雅》这本同义词字典,比如,“开始”这个词有十二个同义词,而有的词有二十四个同义词。在父亲的严厉教授下,陈衡哲就得整天背诵、大声朗读这些极其难懂的古典学问知识。而她的姐姐妹妹却可以在母亲的指导下吟诵像仙乐一样的《诗经》、《唐诗》、《宋词》。只有在父亲不在的时候,母亲才会让她也背诵唐诗宋词。
父亲教陈衡哲的第二本书,是他所记录的两千多个中国各地地名。第三本书是父亲的历史笔记,包括中国历史君主的称号和统治年代。父亲认为这两本书是地理和历史的基础,自己的女儿将来要想在知识界取得一定的地位,这两本书的教育至为关键。
而这第四本书,是舅舅庄蕴宽选择推荐的八大本的《黄帝内经》,因为舅舅和父母认定陈衡哲将来要是当医生的话,最好的医生就是儒医。《黄帝内经》精深、枯燥、无味,好在陈衡哲因为背诵过了父亲的地理和历史笔记,学起《黄帝内经》也就如履平地。这八大本《黄帝内经》,陈衡哲直到十三岁才读完。
学写白话书信
七岁那年,陈衡哲的母亲病了,父亲又要去京城赶考。父亲离开家时特别不放心,心疼妻子,就给妻子推荐了医生,并一再嘱咐妻子赶快去看医生。父亲走后很想知道妻子是否按自己的嘱咐那样去看医生,病治好了没有,他的每一封家书都诉说着无限的关切。
为了让父亲放心去赶考,母亲就教小衡哲给京城的父亲写信。但是母亲只教会她文言写信的格式,却没空教她怎么把不同的内容变成文言的固定格式。就这样,陈衡哲便在每封信的开始和结束时用固定格式,中间部分由自己发挥创造写内容。
这封开头结尾用传统文体和礼节,中间部分用家乡话,其中还夹杂了很多小衡哲自己独创的白话方言词汇的信,母亲看了很高兴。她让陈衡哲一字不改地把信寄给父亲,母亲认为女儿的这封信充满了真情,父亲看了肯定会喜欢。
当陈衡哲人生中的第一封信寄到北京时,父亲和大伯觉得这封信特别新颖有趣,内容中的白话语言很有创造性。父亲像母亲一样鼓励自己的女儿,一定要多写信。
在白话文运动的倡导者胡适的美国留学生中,陈衡哲是唯一支持和同情老师胡适用白话文取代文言的人,原因正是陈衡哲对白话文的喜爱。这位民国时期典型的“才女贤妻良母”结婚生子后,也像父母一样亲自做孩子的启蒙老师,教孩子们识字、读书、用白话文写信。孩子们在国外留学期间,也一直用写信的方式,保持与父母的感情沟通和思想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