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习得的有效途径
2014-05-30李一李张莉兰玉玲
李一李 张莉 兰玉玲
[摘 要]成功地进行跨文化交际是我国大学英语教学的首要目标。然而,语言学习是一个复杂的过程,不仅包括语言知识的习得,还包括文化习得。由于文化是由人们的显性行为和隐性观念所构成的,所以文化习得较语言规律的习得而言更为困难,尤其是那些隐性的文化内涵的习得。这类文化的习得需要依靠对显性文化行为的观察和运用得以实现的,而多模态英语教学为文化的习得提供了较好的途径。
[关键词]文化习得;多模态英语教学;途径
[中图分类号]H31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 — 2234(2014)06 — 0127 — 02
随着我国与世界各国经贸往来的不断深入,社会各领域对复合型人才的需求日益加剧。网络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也为英语教学改革提供了新的思路和契机。为了适应高等教育发展的新形势,教育部颁布了《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该要求提出了“大学英语教学是以英语语言知识与应用技能、学习策略和跨文化交际为主要内容,以外语教学理论为指导,并集多种教学模式和教学手段为一体的教学体系。”
语言习得是一个复杂的过程,仅仅掌握单纯的语法知识已远远不能满足社会对跨文化交际人才的需要。然而,正确地使用语言,成功地进行跨文化交际在很大程度上受到文化因素的制约。因此,二语习得不仅包括语言知识的习得,还包括文化知识的习得。本文旨在通过多模态话语分析教学模式来探索文化习得的有效途径。
一、文化及文化习得
文化是人们通过长时间的努力而创造出来的,是社会的遗产。文化包括信念、价值观念、习俗、知识等,它是由人们内隐的思想和外显的行为共同组成的。美国作家海明威曾说过“文化好比一座冰山,我们看到的只是一小部分,而我们没有看到的却是大部分。”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可以直接看到的文化形式有服饰、食物、建筑、文学艺术作品、科学技术成果,而我们看不到的大多涉及习俗、观念、信仰、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人与自然的关系等等。
大学英语教学的对象基本上都是在初中和高中系统地学习过英语知识,尤其是语法知识的学生。语法知识的学习为跨文化交际的进行奠定了语言基础。然而,语言的使用受到文化因素的制约。因此,文化习得在大学英语教学过程中便显得尤为重要,因为大学英语教学的目标就是“培养能够进行跨文化交际的人才”。
文化习得的困难有二。其一是文化差异性。中国学生的思想文化观念深受儒家、道家等思想的影响。例如,中国社会推崇的是集体主义价值观念,为实现集体利益可以牺牲个人利益。这与美国个人主义价值观念截然不同。与欧洲非英语国家的英语习得者相比,中国学生认识并理解中西方价值观念的差异更具挑战性。其二,文化的隐性特征。如文化定义所言,人们能够看到的文化现象只是表象。人们的显性行为势必由深层次的隐性观念所决定。如何通过文化表象来深入理解深层次文化因素更为关键。
二、多模态话语分析
在话语分析研究过程中,人们发现以语言为单一内容的研究已经无法更全面深入地进行分析。多模态话语分析正是在话语分析基础上产生的一个独立的前沿学术研究领域。张德禄(2010)将多模态话语定义为“运用听觉、视觉、触觉等多种感觉,通过语言、图像、声音、动作等多种手段和符号资源进行交际的现象”。
众所周知,言语交际是一个复杂的动态过程。在言语交际过程中,话语的意义传达除了由语言承担外,很大一部分意义是由非语言因素来体现的。这些非语言因素包括伴语言特征(声调、语调、语速等)、身体特征(身势语、手势语、面部特征等)和非身体特征(音响设备、PPT、语音实验室、周围环境因素等)。在英语教学的课堂上,教师利用多媒体设备进行英语教学是听觉与视觉同时进行的,以这种交际方式产生的话语属于多模态话语。
三、文化习得的有效途径——多模态英语教学
以培养跨文化交际人才为目标的英语教学决定了文化习得要贯穿英语教学过程的始终。陈红(2009)认为,“跨文化语言教学除了给学生提供学习和了解目的语文化的机会,还指导鼓励学生学习并理解本族文化,让学生在不同的文化熏陶下形成自己的文化观,让学习者在母语文化与目的语文化上有同样的开放心态和反思意识,平等地对待不同文化,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文化观和跨文化交际能力。”
(一)多模态英语教学的可行性
交际过程本身就是要求说话双方同时运用多种模态来进行信息的传达,与此同时,在信息交流的过程中说话双方会使用非言语因素,如声调、眼神、身势语等多种模态。因此,基于交际自身的多模态性,仅从纯语言的角度研究声波符号和书写符号已经无法对动态交际中的多模态话语进行全面的描写和分析。多模态话语理论不仅以新的视角揭示了交际的规律,也为语言教学带来了新的启示。
在大学英语课堂上,教学形式势必也要求语言与非语言的多模态结合,需要学习者多种感官协同作用,从而提高教学效果。在课堂上,学生在进行对话或辩论的过程中,同样离不开非言语交际等手段。通过多模态教学素材,帮助学生观察英美人的非言语交际方式及其表达的文化内涵,从而达到文化习得的目的。
(二)教师在多模态英语教学中的角色
建构主义教育学家Glaserfeld 认为,教育就是赋予学习者独立思考的权利。教师对建构主义教与学的最好实践是使用对话而不是向学生灌输信息;教师以解决问题的形式向学生提出概念、论点等,问题则留待学生们去探究。在多媒体课堂环境下,通过让学生观看视频等资料让学生去发现、探索文化间的差异,即帮助学生成为积极的意义建构者和问题解决者。教师充当的角色就是为学生提供一个平台,让他们自己发现文化的差异,从而进行文化习得,而不是直接将问题的答案和结果直接灌输给学生。这也是教师在多模态英语课堂上把握的一个重要原则。
多模态英语教學正是利用多种模式的有机结合,以提供真实语境为手段,以实现学生跨文化交际为目的。多模态英语教学模式充分利用多媒体和网络的便利,为学生呈现一种超越文本自身的整体教学方式。它强调了课堂教学与自主学习相结合,改变原来以教师为中心的单一课堂教学模式,突出了自主学习。王守仁认为,多模态英语教学模式是一个兼顾教师与学生双方能动性的综合型教学模式。
(三)多模态形式选择的原则
多模态教学作为一种教学理论,主张利用网络、图片、视频、音频等多种渠道、多种教学手段来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协调运作参与语言学习。面对纷繁多杂的视听资料,如果选择不当,则会分散学生的注意力从而导致教学效果的下降。因此,教师要根据每一单元的内容以及所要实现的教学目标为原则,选择合适的教学模态,如口头、书画、PPT、视频、电影剪辑、录音等。尤其是对于视频资料的选取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一方面,让学生仔细观察某个细节,在课堂上展开讨论,找出中西方文化差异,并探讨导致该差异的根源所在。另一方面,教师通过让学生提前欣赏某部电影作品,可以让学生从整体上把握某部影片的电影主题,让学生揣摩决定人类行为的深层次价值观念。
以《新视野大学英语读写教程》第一册,第四单元为例:How to Make a Good Impression。这篇文章的主旨是“人的第一印象往往是在第一次见面的前七秒钟通过非言语交际来完成的,并阐述了给别人留下好印象的若干建议”。在课堂导入部分,我们可以选择由威尔史密斯主演的美国电影Pursuit of Happyness (当幸福来敲门)中男主角Christ Gardner 到迪安·维特·雷诺斯总公司去面试实习生工作的那一幕。人事部主任杰·托斯特尔(Jay Twistle)向该公司各位面试官推荐了克里斯。当克里斯穿着一身工装并且身上、脸上都沾有白灰走进面试房间时,面试官们表示出了极为不满的情绪。课堂设计可以包括两个部分。第一,在课堂上,通过这一幕的回放,让学生自己总结出如何在工作面试中给别人留下一个好的印象。这一过程由学生们自己积极建构。第二,Christ Gardner前一晚因为交不起违章停车罚单而被警察拘留。第二天一早他为何衣衫不整地一路飞奔到所要面试的公司。这一幕由传达了什么样的文化内涵,进而探讨美国深层文化,即美国人的时间观念。在给别人留下好印象中容易被忽视的一个细节就是对约定时间的遵守。教师可以将这一信息补充到作者的建议里。另外,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对中西方时间观念的差异做一个比较分析,培养学生跨文化意识。
四、结语
大学英语教学的中心环节是课堂教学,而课堂教学是在教师和学生之间展开的双边交际活动。成功地跨文化交际除了语言知识本身外,还离不开文化知识。多模态英语教学为文化习得提供了良好的途径,尤其是通过影视作品来习得英美国家的文化知识极具现实意义。
〔参 考 文 献〕
〔1〕常晓梅,赵玉珊. 提高学生跨跨文化意识的大学英语教学行动研究〔J〕. 外语界,2012.
〔2〕陈红,蔡朝晖,戴祝君. 大学英语课堂教学研究:演進与变革 〔M〕. 镇江:江苏大学出版社,2009.
〔3〕顾曰国.多媒体、多模态学习剖析〔J〕. 外语电化教学, 2007.
〔4〕韦琴红.论多模态话语的整体意义的构建〔J〕.天津外国语学院学报, 2008.
〔5〕张德禄. 多模态话语理论与媒体技术在外语教学中的应用〔J〕. 外语教学,2009.
〔6〕张德禄. 多模态话语分析综合理论框架探索〔J〕. 外语教学,2009.
〔7〕张德禄.多模态外语教学的设计与模态调用初探〔J〕. 外语教学,2010.
〔8〕朱永生. 2007.多模态话语分析的理论基础与研究方法〔J〕.外语学刊,2007.〔责任编辑:谭 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