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例妊娠合并心血管疾病的临床分析
2014-05-30黄金萍
黄金萍
【摘要】 目的 探讨妊娠合并心血管疾病的临床特点。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至2014年1月入我院治疗的120例妊娠合并心血管疾病患者的临床资料,依据心功能分级,将心功能Ⅰ-Ⅱ级62例纳入实验组,心功能Ⅲ-Ⅳ级58例纳入对照组,对两组的新生儿体重和早产率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实验组新生儿体重明显高于对照组,有统计学差异(P<0.01);实验组早产率明显低于对照组,有统计学差异(P<0.01)。结论 妊娠合并心血管疾病孕妇的心功能状态直接影响着新生儿的质量,应当在孕前和待产期间积极进行治疗,保证心功能正常,确保新生儿的健康。
【关键词】 妊娠;心血管;临床分析
文章编号:1004-7484(2014)-06-3187-02
妊娠合并心血管病是产科常见疾病,是导致孕妇难产和死亡的重要因素之一,虽然随着临床治疗技术的不断发展,但是由于往往没有采取及时和恰当的治疗,对孕妇的健康状态和新生儿未来的健康生长均带来了不良影響,妊娠合并心血管病的研究已成为现临床上研究的重要方向[1]。本文通过回顾性分析入我院治疗妊娠合并心血管疾病患者的临床资料,依据心功能分组,对两组的新生儿体重和早产率进行比较分析,探讨妊娠合并心血管疾病的临床特点,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至2014年1月入我院治疗的120例妊娠合并心血管疾病患者的临床资料,依据心功能分级,将心功能Ⅰ-Ⅱ级62例纳入实验组,心功能Ⅲ-Ⅳ级58例纳入对照组。实验组年龄24-36岁,平均年龄(28.6±1.5)岁;对照组年龄23-37岁,平均年龄(28.1±1.7)岁。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无统计学差异,具有可比性(P>0.05)。
1.2 研究方法 依据纽约心脏功能协会制定的分级标准将心功能分为心功能Ⅰ-Ⅱ级和Ⅲ-Ⅳ级并对所有患者进行分组[2]。对两组患者临床资料中的新生儿的体重、早产率进行统计分析并进行比较。
1.3 早产纳入标准 依据国际早产纳入标准统计:孕妇胎龄少于37周、新生儿体重少于2500g并且身长少于45cm,均纳入早产范围中[3]。
1.4 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l6.0软件分析,计量数据采用均数±标准差(χ±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百分比表示,数据对比采取X2校验,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差异具有显著性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新生儿体重比较 实验组新生儿体重明显高于对照组,有统计学差异(P<0.01),见表1。
2.2 早产率比较 实验组早产率明显低于对照组,有统计学差异(P<0.01),见表2。
3 讨 论
妊娠期间孕妇经常会有相关疾病发生,其中心血管疾病是常见病症之一,孕妇心功能减退将会导致心脏负荷增加,对孕妇身体健康及体内婴儿的正常发育将会造成较坏影响。
妊娠合并心血管病患者由于心脏负荷较大可能导致心脏功能不全,护理人员需要对患者心脏各项指标进行严格监控。妊娠合并心血管病治疗的关键是缓解心脏压力,防治孕妇心力衰竭等危急病情的发生。有研究报道妊娠合并心血管病的发生发展是一个较长过程,因此妊娠合并心血管病的早期诊断显得尤为重要,若能及时进行治疗,将会大大提高孕妇的身体健康和新生儿的成活率。一旦确诊,孕妇需要立即转入内科,由内科医师进行病情分析并给予正确适时的治疗,这是治疗该疾病的重要环节[4]。新生儿体重是新生儿健康的重要指标,若体重较轻,新生儿的体质相比较而言较差,对外界的适应能力也较低,因此在治疗期间确保新生儿的体重正常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孕妇待产期间护理人员的工作也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护理人员可以对孕妇从心理上进行放松,并进行教育和宣传关于该病的相关知识,并传授孕妇如何妥善照顾自己,这在该病的治疗期间具有一定的必要性[5]。
本研究显示实验组新生儿体重明显高于对照组,有统计学差异(P<0.01);实验组早产率明显低于对照组,有统计学差异(P<0.01)。
综上所述,妊娠合并心血管疾病孕妇的心功能状态直接影响着新生儿质量,应当在孕前和待产期间积极进行治疗,保证心功能级别正常,以确保新生儿的健康。
参考文献
[1] 罗金凤,李华风.妊娠期高血压疾病妇女心血管系统病理生理的研究进展[J].中华妇幼临床医学杂志,2012,8(3):369-372.
[2] 周晓瑞.妊娠合并心脏病患者心脏不良事件危险因素分析[J].中华内科杂志,2013,52(11):966-969.
[3] 尤晓琼.妊娠合并心脏病68例临床分析[J].中国实用医药,2011,6(21):75-76.
[4] 孙平,董典宁.妊娠合并静脉血栓栓塞性疾病20例临床分析[J].中华妇产科杂志,2011,46(12):911-916.
[5] 郁明霞.多囊卵巢综合征和心血管并发症[J].中国医药指南,2011,9(23):37-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