例谈小学数学有效阅读的指导策略
2014-05-30朱巧兰
朱巧兰
摘要:笔者在教学实践中发现,培养学生能正确地阅读、理解题目的要求,是解决问题的关键。如何在数学教学中指导学生进行有效阅读呢?教师在教学时,首先要重视数学阅读教学,充分认识到数学阅读对小学生数学学习的重要性;同时又要加强对学生进行读题技巧的指导。
关键词:有效阅读 阅读习惯 阅读技巧
在教学实践中我发现,学生许多“粗心”“失误”往往是在读题、审题这一环节发生了问题。培养学生能正确地阅读、理解题目的要求,是解决问题的关键。因此,笔者结合自身教学实践,就如何培养学生能正确地读题、理解题目的要求进行了探索。
一、以生为本,提高学生对正确读题重要性的认识
新课标指出,在数学学习中要培养学生从现實生活或具体情景中抽象出数学问题的能力。那么无疑,培养学生准确地读题,理解情境是很重要的。只有学生有主动获取信息的能力,才能分析和处理问题,才能不断地提高他们的数学素养。如:在北师大版六年级上册中有这样一道习题,大圆的半径是4厘米,小圆的半径是1厘米,大圆与小圆的周长之比是( ),小圆与大圆的面积之比是( )。
学生解答周长之比时正确率很高,但是面积之比很多学生往往写成了(16:1),错误率很高。作业一分析,很多学生恍然大悟:“啊!原来是题目没读好。”
像上面的情况,在平时的作业考试中经常发生。很多学生把它归结为太粗心,但下次仔细点情况真的能改变吗?我想并不是。在做题时我总会不厌其烦地跟学生强调做题要仔细读题、审题,但同样的问题还是不断地出现。我觉得归其原因,是这些学生没有掌握好读题的技巧和方法。因此培养学生准确地读题习惯,是解决学生这个问题重要的一部分。
二、培养学生认真读题、审题习惯
在日常批改作业的时候,我们经常会看到学生五花八门的错误。究其原因是因为很多学生在做作业的时候,往往题目没读完整就开始动笔做题,有时甚至只读了个开头或一半。因此,我觉得培养学生认真读题的习惯很重要。
(一)完整读题,提高解决问题的正确率
在平时的教学中,我们经常会碰到此类情况:一类题目学生以前做过了,但现在改变了其中的一个条件,学生还是根据以前的方式方法在做,说明学生在这之前,根本就没有认真读题。先把题目读完整再做题,对于读了一遍之后读不懂的,就要尝试多读几遍,找出关键信息。养成这样的好习惯,才能降低错误率。就像三年级有一道这样的练习题:三年级258人,比四年级少89人,两个年级一共多少人?
A学生:258-89=169(人)
B学生:258+89=347(人)
C学生:258+89=347(人)
347+258=605(人)
显然,前两位学生的回答,思路是错误的,只有第三个是正确的。题目不难,但做错了,而细细思考这种“马虎”现象,感觉应该与学生在读题时没有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有关。所以,我们要加强这方面的训练,以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正确率。
(二)提炼重点,提高学生读题的有效性
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训练学生从具体情景中找出关键信息的能力。也就是说要多多培养让学生从具体情景中抽象出数学模型的能力。
比如,六年级上册中在百分数一道练习题:“饲养场养了900只灰兔子,比白兔多20%。白兔有多少只?”对于这道题目的分析,我引导学生把它简略成一道文字题:“比( )多20%是900?”学生经历了这一抽象的过程后,就能直奔主题,抓住主干,学生练习效果也不错。
(三)类比实际,强化问题解决的策略性
学生的生活经验是学生学习的基础。在教学中,我经常引导学生用类比法比较生活中的问题与问题之间的异同,更能促进阅读能力的提高。所以,我会在平时习题中增加变式的练习,虽然只有一字之差,但题意却完成不同。
例如:
①一辆汽车2小时行使130千米,照这样的速度,从甲地到乙地还需行驶3小时。甲、乙两地相距多少千米?(用比例解)
②一辆汽车2小时行使130千米,照这样的速度,从甲地到乙地需行驶3小时。甲、乙两地相距多少千米?(用比例解)
三、优化读题技巧,引导学生有效读题
虽然学生在平时的作业中积累了一些读题的方法,但都十分零散,不完整。因此在做题中需要我们给予科学的、及时的、经常性地指导。
(一)细辨认
读数学题不可能像读小说一样快速浏览就能知道故事情节。数学内容的抽象性和逻辑性就决定了在解决问题时需要学生用眼睛仔细地看准每一个字、每一个词和每一句话。所以需要仔细认真,稍一不留神就会把意思理解错,而导致题目做错。
(二)勤动笔
数学语言简明、形象,要根据题中的数量关系,分清层次,把整道题分解成几个小部分,就能化繁为简、化难为易。因此,当题目的信息被感知时,我们可以将其中一部分信息用简短的数学语言记录下来。在做题时碰到一些重要字词或一时难以理解的概念,我会让学生作记号标出来。如:大圆的半径是4厘米,小圆的半径是1厘米,小圆与大圆的面积之比是(16:1),这是明显错误。当出现这样的错误后,我会让学生读题时,在下面的大和小字上圈一圈,并在上面写上数字,提醒自己在解答时要特别注意圈出的字。勤于记录信息是解题的好习惯,它能促进问题的顺利解决,有利于我们进一步的感知和分析,产生的失误也少。
(三)善动脑
思考是对输入大脑的阅读文字信息的识别与加工。引导学生在审题过程中养成仔细推敲,耐心思考的习惯。要善于抓住题目中的关键的字、词或句,准确理解其表达的意义。如在“小红有10张卡片,比小刚多3张,小刚有多少张卡片?”中,“比小刚多3张”,到底是谁的比小刚多,只有让学生在审题中仔细推敲、咬文嚼字,才能真正理解题意。
读题能力的培养对于学生学好数学是非常重要的。教师要根据低年级学生认知和思维的特点,有计划、有目的地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加以引导,真正帮助学生提高读题能力。
前苏联数学教育家斯托利亚尔曾说:“数学教学也就是数学语言的教学。”语言的学习是离不开阅读的,而数学内容的抽象性和缜密性更加决定了数学解决问题时的读题和其他阅读有所区别。它需要学生掌握一定的方法和技巧。学生只有掌握了方法和规律,才能更加科学准确地解决问题。所以,数学的学习不能离开阅读。让数学阅读走进课堂,让数学阅读成为实现数学“减负高效”有力的途径和方法。
参考文献:
[1]冯克诚.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实用方法[J].内蒙古:内蒙古大学出版社,2010.
[2]国家数学课程标准,2011.
(责编 赵建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