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扼住命运的咽喉”
2014-05-30唐从鸿
唐从鸿
孟子云:“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用这句话来形容“乐圣”贝多芬的人生轨迹可谓恰如其分。《命运交响曲》的矗立,让一代代人听到了“命运来叩门的声音”,触到了“扼住命运咽喉”的力量。伟人,超凡脱俗,惊天地,泣鬼神,令人不敢仰视。这是一般人眼中的贝多芬,但这绝不是全部的贝多芬,否则,英雄就永远活在了缥缈的神话里。何为的《音乐巨人贝多芬》把他带回了现实,让伟人站在了生活中,栩栩如生,客观、真实。
一、认一个凡人
他是一个凡人。“一个身高五英尺左右的人”,身短,不伟岸。“十分陈旧”“不整洁”的穿着,“早已失效”“拖在衣服后面”的助听器,“愁苦”的脸,“有生以来从未梳过”的头发,不讲究、不修边幅,生活窘迫,蓬头垢面,令人避之唯恐不及。“自己做东西吃”“不让我帮他一点忙”“吃得简单随便”,房间“两分钟内就会弄得凌乱不堪”,任性,随意,洒脱不拘。“沉重的脚步声”动作迟缓,拙劣。情感世界呢?他有着和常人一样的喜怒哀乐:当客人来拜访他时,他“脸上浮现出善良的微笑”;当客人要了解他的“好灵魂”时,他感动得“一滴泪在大音乐家眼里闪光”;当他无端被打扰时,他“厌恶别人”“表情是不耐烦的”“粗着嗓子喊”;当他因耳聋被“嘲笑”“捉弄”“模仿”时,他无可奈何;当他被别人当作“厌世者”“孤零零地坐着”时,他“不免叹息”,感到“真软弱”。贝多芬如此平凡,走进人群就会消失于人海。
二、识一位斗士
“他几乎完全聋了”“他那个流氓一样的侄子,一天到晚来麻烦他”“那些孩子嘲笑我,捉弄我,模仿我的样子”“人家都当我是个厌世者”,耳聋的折磨,生活的困扰,世人的远离……音乐家身上耀眼的光环逐渐被人们忽略,他的天空布满阴霾。伟人何去何从?是拿着过去的荣耀去博取人们的同情,还是在忧郁的日子里孤独沉沦?面对残酷的事实,他“自己做东西吃”“也不让我帮他一点忙”,他走向大钢琴旁边“习惯性地坐下来,拿起一支笔”,他“孤零零地坐着,写我的音符”,一方面尽可能独立地处理日常杂务,另一方面,坦然面对耳聋带来的孤独和安静,傾听自己内心的需求和冲动,用“心”观察和思考人生,进而把这种思考付诸音乐。且看他“仿佛要挑起整个生命的重荷及命运的担子”的极宽阔的两肩,他“那只有力的大手”,“火一样蓬勃的头发”,“有一种凝重不可逼视的光”的“深邃的眼睛”,“紧闭的嘴”,“略带方形的下颌”,一切都在显示着他对于不幸遭遇不妥协的不屈服的抗争意志。他是一位不折不扣的斗士。
三、举一支红烛
贝多芬之所以伟大,不仅在于他为人类作出的巨大贡献,而且在于他具有超出常人的坚强意志,不向厄运低头。耳聋后的贝多芬说“一株树也比一个人好”,他远离人世的喧嚣和纷争,获得了心灵的纯净和安宁,正如陶渊明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境界。“你可能想到我——一座已倒落了的火山,头颅在熔岩内燃烧,拼命巴望挣扎出来”,正当他对音乐的理解更进一步,创作激情如火如荼之时,耳聋袭来,他不甘心,他“拼命”“巴望”,表明了与不幸命运不妥协的决心。“他诚然孤独,可是有‘永恒为伴”,生活的抛弃,朋友的远离,亲人的误解……这不算什么!因为音乐是他忠实的朋友,抚慰他的心灵,传递他的心声。“听我心里的音乐!”“一个乐队只能奏出我在一分钟里写出的音乐!”音乐在贝多芬的笔下和心里,已经成为生命的象征,乐队只能奏出有声的音符,却不能完美传达心灵的律动和生命的节奏。贝多芬以他整个生命和热情从事音乐创作,他献身音乐,反抗苦难,“扼住命运的咽喉”,成了时代的高标。他是一支“熊熊”燃烧的红烛,引领着一代又一代人从黑暗走向光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