憧憬与幻灭
2014-05-30郭雯静
郭雯静
摘要:乔伊斯创作《都柏林人》的目的是揭露都柏林生活中的“精神麻痹”,辛尼科太太的悲剧就是一种典型的“精神麻痹”反映。她的内心满怀对爱情与幸福生活的憧憬,但在强大的外界因素下,她的希望幻灭了。本文着重从结构主义的二元对立角度来分析她的憧憬与希望的幻灭。
关键词:《悲痛的往事》 对立结构 短篇小说
一、引言
詹姆斯·乔伊斯的《都柏林人》从童年、少年、成年、社会生活四个方面深刻展示了都柏林人肉体和精神“瘫痪”的社会现实。在展示成年期的四个故事当中,《悲痛的往事》是最后一篇,也是最能将人物个体的麻木挖掘至极致的一个故事。故事的主人公辛尼科太太试图逃离冰冷、死寂的婚姻和家庭生活,但却惨遭失败并走向死亡。乔伊斯塑造的这位女主人公表现出了女性在以男性为中心的社会中的挣扎和妥协,与他创作《都柏林人》的目的“要为祖国写一章精神史, ……用一种处心积虑的卑琐的文体来描写”是一致的,作者蓄意用精確的文字、卑琐的笔调去描述卑劣的生活,从而为爱尔兰人树立一面镜子,通过镜中的人和事来折射现实,唤醒爱尔兰人走出精神麻痹的困境。
二、《悲痛的往事》的篇章二元对立结构
《悲痛的往事》故事情节简单,但主人公辛尼科太太与其丈夫、女儿、情人以及她自己之间却错综复杂地交织着冲突和矛盾,体现了结构主义中的二元对立特点,因此,读者对其悲剧成因的理解可以从多个二元对立结构入手:失败的婚姻和憧憬爱情的对立、达菲先生的爱情观和自我封闭的忧郁型性格的对立、辛尼科太太的自我突破和自我否定的对立等,这些对立的二元结构相互交织,使得辛尼科太太在经过徒劳的挣扎与无望的彷徨后毅然选择了自杀。
(一)失败的婚姻和憧憬爱情的二元对立
故事的主人公甚至没有自己的名字,作者第一次提起她时,这样介绍“她的名字叫辛尼科太太”。这个小小的细节反映了女主人公在社会和家庭里都没有独立的地位,因为她存在于社会的最基本的身份标识——名字都是依附于男性的,文章从头至尾没有提到她的名字到底是什么,事实是无论她是否真的拥有一个名字或怎样的名字都是无所谓的,她的存在犹如空气中的一粒尘埃那样无足轻重。所以在她死于车站后,铁道公司对外发表声明,对于她的死“有关的人们都不负有任何罪责”。曾经在她生活中扮演重要角色的丈夫、女儿以及带给她希望和绝望的情人都被包括在“有关的人们”之列。他们应负有的至少是感情上的谴责和灵魂上忏悔也因这一句声明而被一笔勾销了。
辛尼科太太拥有一个在外人看来很不错的家庭:当船长的丈夫和当音乐教师的女儿。然而,常年航行于都柏林和荷兰之间的商船船长丈夫早已将妻子抛诸脑后,弃之如敝履,他一直沉浸于自己寻欢作乐的放荡生活中。她成了一个无人问津的弃妇,尽管在年轻的时候她一定很漂亮,到现在看来还很聪明,但一切都无法改变悲惨的现状,毫无疑问,她的婚姻是失败的。丈夫的抛弃带给她的孤独感和无法排遣的寂寞是别人所无法体会的,因此她的眼睛里总是流露出一种对抗的情绪。
但在她的孤独中,她一定有一种期待,渴望被关怀和抚慰。因此,在偶然和达菲第三次见面时,她就答应了他的约会。他们选择在晚上见面,在安静的地方散步,她向他倾吐自己的生活经历。在爱情的滋润下,她又恢复了女性的柔美。虽然婚姻的失败让她遭受了种种磨难,然而达菲先生的出现再一次点燃了她的爱情之火,她对美好的爱情充满了期待。然而,当她沉浸于幸福的爱情时,事情却突发逆转,达菲先生坚决地提出了分手,他要听从自己内心的召唤,这个声音来自于他的内心,“坚持要灵魂过着无法补救的孤独生活”。
生活和辛尼科太太开了一个残酷的玩笑,她的爱情再次陷入绝境。他们的分手让她悲痛欲绝,分手时她浑身发抖,一次次情绪失控,分手后的无数个夜晚,她独自徘徊在车站,不断地借酒浇愁,最终因无法承受这种失落而自杀。因此,婚姻的失败和对美好爱情的憧憬是导致悲剧发生的一组对立元素。如果她在婚姻失败后没有对爱情产生期待和妄想,可能就不会被再次伤害。
(二)达菲先生的爱情观和自我封闭的忧郁型性格的二元对立
达菲先生对于辛尼科太太的死亡应该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他的出现拯救了濒临婚姻绝境的辛尼科太太。他鼓足勇气追求辛尼科太太并被接受,由于辛尼科对妻子的抛弃,达菲甚至光明正大地到家里同辛尼科太太约会,因为辛尼科认为达菲在追求自己的女儿。他和辛尼科太太在一起度过很多快乐的时光,他们的思想都交织在一起了。
然而,达菲先生向来独来独往,没有同伴和朋友,不加入教会也没有宗教信仰。他习惯于过着孤独的精神生活,很少和别人进行思想或感情的交流。他讨厌支配公民生活的一切传统习惯。而辛尼科太太的出现打破了他的习惯,在他们交往的过程中,爱情的魔力几乎改变了达菲先生一成不变的生活。他们之间思想的交流和爱情的甜美似乎让他走上了生活的正轨,逐渐融入了社会。他们之间的结合“使他达到一种崇高的境界,把他性格上粗糙的部分抹掉,使他的精神生活带有感情色彩。”对于辛尼科太太和达菲先生来说,一种全新的生活就要开始,辛尼科就要从失败的婚姻中走出来,而达菲先生就要步入幸福的爱情生活。
一切厄运都源于达菲先生的自我封闭的忧郁型的性格。就在他和辛尼科太太的关系越来越亲密的时候,来自于他内心的声音在强烈地呼唤着不能把自己奉献出去。他在内心的召唤声中犹豫了。坚守爱情还是放弃自我。在他渴望爱情和坚守自我的孤独的思想较量中,后者占了上风。他和辛尼科太太摊牌了,他们同意了彼此断绝关系。从此,他不再去参加音乐会,刻意避免和辛尼科太太的再次偶遇,并写下“男人和女人之间不可能有友谊”来自我安慰。在随后的四年时间内,他完全恢复了自己平静的生活,而全然不顾及自己的分手带给辛尼科太太的影响和刺激。从这个角度来说,虽然达菲先生忠于自己内心的召唤而选择分手并无可厚非,但从辛尼科太太的角度来看,达菲先生为辛尼科太太带来希望又亲手毁掉她的希望甚至将她推入了一个绝望的深渊,这又是达菲先生自私狭隘的一面。与达菲先生不同,分手后的辛尼科太太从此一蹶不振,生活陷入了僵局,深夜的徘徊和酒精的麻醉中未能排遣她内心的苦闷,死亡似乎是唯一解脱的方法。
结语
从辛尼科太太的悲剧中,读者可以窥见父权制社会中女性的生存状态。女人作为男性的附属品而存在,可能是丈夫眼中一无是处的妻子,也可能是情人眼中随时消遣的对象。她们生活在社会的最底层,忍受生活中的孤独和内心的煎熬,是男性意志的牺牲品。辛尼科太太在家里备受丈夫的冷落,当她将希望寄托于达菲先生的时候,他却以自己的自私为中心,以坚守自己的孤独为冠冕堂皇的分手理由,离开她。失败的婚姻和对美好爱情的渴望让她大胆而勇敢地迈出了一步,但现实的残酷又将她从自我的突破推向自我的否定。她既有大胆的追求也有不可一击的脆弱,在与传统观念和男权制度的较量中,她最终失败了,并付出了生命的代价。语
参考文献
[1]孙梁,宗白等译.《都柏林人》代序[M].上海译文出版社,1984.
[2]理查德·艾二曼.詹姆斯·乔伊斯[M].牛津大学出版社,19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