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语文教育中人文理念培养的探讨

2014-05-30侯春慧

语文建设·下半月 2014年6期
关键词:教育

侯春慧

摘要:高校语文作为中小学语文的延伸和升华,是高校文化素质教育和學生综合能力培养的基础课程,语文教程具有听、说、读、写等工具性能,具备求真、向善和审美等人文精神和价值,目前,我国正处在高等教育实施全面素质教育的时代,而文化素质是高校素质教育的主体。本文就如何利用大学语文教育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增强学生的人文素养和责任感做了以下探讨。

关键词:高校语文 教育 人文理念培养

引言

《新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现代社会要求公民具备良好的人文和科学素养,具备创新精神和开放视野,并且将语文课程基本特点设定为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人文教育不仅包含人文知识的传授,还包含意会能力、感受能力和自悟能力等人文能力的培养。人文精神作为个体发展的精神动力,是现代人才不可或缺的基本素养,高校语文中人文理念培养主要以人格完善为教学目的。大学阶段作为学生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形成的关键时期,人文素质的培养更是学校应注重的根本性教育。大学生即将步入社会,成为新世纪社会的主人,而一个民族素质的优劣,主要是看青少年团体素质的高低,人文素养作为培养大学生综合素质的主要素质显得尤为重要。

一、人文教育的重要性

人文精神又是指人的精神,即人所特有的世界观和价值观,人文精神的核心是以人的和谐发展为本。以正确的理念、价值取向、人格模式和审美情趣为基本内涵,以真、善、美为崇高的追求理念,融合了个人的思想感情和意志、行为能力等。进行人文精神培养不仅体现了我国高校教育的完善,也是对人类价值和尊严的肯定。教育的本质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而人文教育则是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作为一种非功利性质的教育,不仅侧重于学生精神世界的提高,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大多数高校学生正处于即将步入社会的重要阶段,在高校语文教学中加强人文理念教育不仅可以增长其知识和才干,而且可以有效促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这关系到整个民族和国家的命运。

二、当前高校语文课堂教学的现状及问题

(一)高校语文教学理念有待更正

文化素质中主要包括人文素质和科学素质,高等教育需要教师通过对学生心理功能的全面教化,来实现人类真、善、美的理想追求和目标。在文化素质中,科学素质属于求真价值,而人文素质倾向于向善价值和审美价值。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加强对学生的情感教育和审美教育,具体到教育学生如何做人,怎样做全面发展的人。高校语文教师要和学生一起挖掘教材中的人文价值,感受人文精神和人文文化的感染和熏陶,然而在部分高校语文教学中,授课内容主要被参考教材和课本中的文法、修辞和写作技巧等占据。学生缺乏人与人、人与社会、与自然接触的空间和感悟,语文作为与社会交际的工具,本应源于生活,紧密联系生活这座巨大的知识宝库,然而由于高中紧密课程的安排与应试训练的传统,导致学生丧失了与社会接轨、于生活实践中学习的好机会,因此老师在教学中必须认识到生活才是学生学习的大课堂,是加强其人文素质培养的重要环境。

(二)教师教学方法有待提升

语文学科作为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学生人文理念的培养和发展有很大促进作用,但目前教学中许多应试教育带来的问题依然存在,在应试教育的阴影下,部分高校老师依然采用中学教学模式,在教学方法上采用全盘讲授的灌注方式。课堂始终是以教师为主体,教师讲,学生听,部分老师甚至不管台下学生能不能理解。在教学中寓思想和文化于教育是语文教学的重点,课堂应重视发挥语文教学的文化熏陶和感染作用,但很多语文教师只对文章进行传统单调的分割,对文字和语言进行机械的应试训练,使语文课文中本有的灵魂和血肉变得枯燥无味,导致学生一味死记硬背课本内容,难以对知识理解并灵活运用。而学生在长期处于被动学习的状态下,严重缺乏自学能力、思想自律能力甚至是生活能力,最终导致具有人文性、人性美的语文教学沦为语言文法的训练教育。

(三)语文教师缺乏人文精神,教学个性化被程式化

由于受传统语文教学的影响,部分语文教师并没有将“以人为本”这一理念发扬到高校教学中去,对新教材中丰富的人文主义情怀和人文精神缺乏认识。不懂得如何引导学生去感受文章中的情趣和意境,忽视了对教材中人文主义精神的挖掘。一些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缺少教师对学生的人文关怀,课堂、课下一副“公事公办”的姿态,对学生缺少宽容和耐心,很少与学生谈心、交流,不能及时发现学生的心理活动。在教学中遇到一些困难也不能及时发现和反思,比如课堂上为何有的学生积极活跃,有的学生精神不振、有的学生茫无头绪,甚至产生厌学情绪?作为一名教师,不能时刻反思和发现问题,只关注到了踊跃回答问题、思维敏捷的学生,而忽略了沉默寡言不爱讲话的学生。大学时期正是学生的性格、价值取向及人生观、世界观基本定型的重要时期,在此阶段,学生无论是在身体方面还是精神方面都在迅速发育成长,学生自我意识强烈,希望自我价值可以被别人认同,这一系列的表现决定了大学生的实际心理需求与人文主义教育理念一致,所以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加强自身人文素质的培养,关心关爱自己的学生,鼓励和帮助他们更加健康地成长。

三、在高校语文教学中实施人文教育的具体措施

(一)发掘教学教材中富含的人文素养

大学语文应该是适应全面素质教育中的人文素质理念的性情语文。所谓“性情”,就是人文性在个体心理上的具体体现,就是人格美,从感性的层次来讲,是对人的理解,对人的宽容,对人的接纳、爱护和关怀;从理性的层面来讲,是对人类终极价值的追寻,对人类命运的忧患。教师在授课过程中要注意发掘教材中的人文因素。从语文新课程标准对教材编排的要求中可以看出,教材在编写时应注意体现时代性和现代意识,选材方面要有典范性和文化内涵,这就要求教师在授课时要注意变换角度和思考方向,善于见人之所未见,在简单的文字内容中发掘更加深刻的道理。语文教学中我们不能忽视对词语和句子的研究,并且要以它们为依托,去熟识文章的内容和主题,感受文章中描写的意境和情感。中华文化博大精深,充溢着关心他人、尊重他人、理解他人、同情他人的人性理想,也充溢着真情真性、至情至性的生命美学。孔子“仁”的人格理想,“大同”与“小康”的社会理想;孟子“仁政”的政治理想与仁义礼智“四端”的人性理想,都是中国语文最富于人文性的命题,迄今为止依然符合人类在人性与社会方面的终极理想。“千古第一文人”苏轼的《前赤壁赋》糅合了儒、道、佛的思想,形成了旷达通脱却又积极向上的生命态度和以山水审美消解生命悲苦的东坡人格,堪称进行心理教育、性情锤炼的经典篇章。爱因斯坦《我的世界观》张扬了世界上最伟大的科学家热爱人类、感恩他人、生活朴素、崇尚民主与自由的人文情怀,同样是心理教育的经典篇章。

(二)创设和谐的课堂氛围,彰顯人文主义关怀

大学学习氛围和环境相较于中小学来讲更加自由、轻松,作为一名高校语文教师,更应注意加强自身人文主义素质的培养,在课堂中努力为学生营造民主、平等、和谐的教学环境。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曾说过:“成功的教学依赖于一种真诚的理解和信任的师生关系,依赖于一种和谐安全的课堂气氛。”教学时老师可以鼓励学生用阅读、记录和背诵的方式积累大量经典课文和朗读,在课上让同学们互相交流阅读并互相探讨读完、听完的感受,并给每位同学以详细的点评和指引。教学时,老师还要注意鼓励学生多谈对文章的看法和评价,切忌个人先入为主。文化语文着眼于广阔的文化景观与丰富的文化思想,性情语文着眼于深微的心理调节与美好的性情熏陶,在教学中可利用信息丰富、声色兼备的多媒体教学作为重要辅助手段。例如《先秦诸子语录》的教学中,可以利用山东电视台拍摄的电视片《跨世纪飞越》,让学生在视频资料中直接感受曲阜“三孔”———孔府的华贵、孔庙的庄严、孔林的广袤,结合图片资料,一个立体的地理背景就展现了出来,历史文化在地理背景中显得更加具有活力。在讲授李白、杜甫、白居易等人的诗歌作品时,可以找一些优美的朗诵,让朗诵艺术与标准读音同时作用于学生,进一步培养与加深他们对于中国诗歌的音韵美与蕴涵美的精微感悟。

(三)在课堂内外延伸并巩固人文教学理念

语文学科包含着其他学科无法相比的美育因素,这种性质决定语文教学同时必须是审美教育,“声色语文”是指语文教学应当是有声有色的教育。我以为,语文的人文性中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审美性。老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发现和观察生活中的美好事物,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审美理想、审美观念、审美能力。对于学生在课上学习和感悟到的人文精神和情怀,教师可有目的地进行课外延伸和巩固,道德素质的养成在于实践中的培养,社会和生活这座文学资源大宝库不仅为我们展示了充满魅力的人文世界,还将许多著名篇章融入了人们的真情实感,老师可联系学校一起策划更多适合高中语文开展的课外活动和演练,利用大学丰富的课外集体活动,比如春游、书法比赛、朗诵大赛、校刊征文等,让同学们在活动中亲身体验文学知识带给他们的熏陶。在大学语文教学中通过一系列活动使学生得到精神的升华和压力的释放,让他们以更加饱满的热情投入到学习生活中去,这要求大学语文教师在课堂内外都应以提高学生人文素养为核心,始终关注教学内容和课外教育活动相结合的价值取向,尊重和鼓励每位学生在学习、活动中获得的成功。

结语

《课标》明确指出,人文素养包涵以下内容:“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培养爱国主义情感、社会主义道德品质,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在注重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当下,高校语文教育工作者应及时更新观念,语文教师要敢于摆脱传统教学桎梏,还原语文教学丰富多彩的面貌,教学过程中加强对学生人文主义理念的培养,认真钻研教材,领悟传统文化的精髓,与学生一起感受人文素养的熏陶和感染。语

参考文献

[1] 马英群.浅谈大学语文教育中人文素质的培养[J].大众文艺(理论).2009(03)

[2] 王凤玲.多极性:语文教育中人文之所指[J].河南科技学院学报,2010(02).

[3] 王晶.高校语文教育现状及改进之探索[J].青春岁月,2011(18).

猜你喜欢

教育
国外教育奇趣
车内教育
题解教育『三问』
软件工程教育与教学改革
教育心得
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什么是“好的教育”?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让教育成为终身之择
办好人民满意的首都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