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对《孟子》中道德观思想的现实作用分析

2014-05-30齐景红

语文建设·下半月 2014年6期
关键词:道德观孟子现实

齐景红

摘要:孟子是我国战国时期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无论是他的“人性本善”思想还是“礼义孝悌”、“民贵君轻”思想都对我国社会的发展和教育事业具有重要的史学价值和现实意义。随着现代社会的快速发展,经济利益、物质需求逐渐充斥着人们的生活,对于道德思想观的认识也越来越肤浅。文章主要从《孟子》中道德观思想的分析和梳理以及《孟子》中道德观思想的现实指导作用两个方面进行了论述,从而细致地分析了孟子的相关道德思想和理论,引导现代社会思想潮流的发展趋势。

关键词:《孟子》 道德观 思想 现实

引言

孟子名轲,是儒家学派的著名代表人物,为我国的思想文化弘扬作出了突出的贡献。关于道德思想的建设和肯定古往今来都是一个重大的研究课题,无论是对于人性的思考,还是衡量人的道德规范和品质都关系到整个社会的发展状态。孔子在其思想和言论中也时常倡导对于人道德观的端正和培养,怎样待人接物,怎样做到仁义,怎样孝顺父母等等,这些思想历经千年仍然焕发着它本质的魅力。结合时代发展的特色,将孟子的思想和现代社会发展特点相结合,从而对现代社会所出现的各种畸形行为进行思考和批判,将孟子中的精华思想进行提炼,从而不断促进孟子思想对于现代社会道德观思想的积极作用。

一、《孟子》中道德观思想的分析和梳理

孟子的道德观思想以及对于人格的独立观在孟子的整个思想体系中占到了很大的部分,在古代通过建立道德观思想能够帮助封建统治者维护所谓的宗法血缘关系,达到巩固统治的目的,而到了现代社会,孟子的道德观思想仍有我们学习的精髓。

(一)孟子对“孝”的倡导

讲求孝心是我们中华民族传承的重要品质,在孟子的思想理论中他认为要做到“孝”的基础就是要奉养父母。在他的《告子下》中提到“亲亲,仁也”以及“仁之实,事亲是也”,孟子认为父母生我们养我们,我们也应该为父母尽孝,他认为没有孝心的人是没有道德品质可言的。在他奉养父母的主张里提到要赡养父母必须做到两个方面的责任:首先是对父母生活杂事的照料,要对父母的衣食住行方方面面做到事无巨细;另外就是精神的奉养,这个要求相对较高,也是我们现代社会的子女需要重点考虑的问题,让父母的精神感觉到丰满和愉悦才是真正地赡养父母。同时他认为做到“孝”还要对父母的丧事做到尽心,在《孟子》中记载着:“养生者不足以当大事,惟送死可以当大事。”活着的时候赡养算不了大事,对于父母的丧事竭尽全力才能算得上是尽孝,对待父母的遗体要尽心,不能让其损坏。并且他还认为子女要为父母守丧,孔子曰:“予之不仁也!子生三年,然后免于父母之怀。夫三年之丧,天下之通丧也。予也,有三年之爱于其父母乎?”在他看来,父母在我们小的时候尽心呵护,那么在父母死后为了表示孝心需要为父母守孝三年表达对父母的关切和爱护。

(二)孟子的仁义思想

正所谓“仁者爱人”,中国的“仁心”倡导历经千百年的传承。孟子主张“仁,人心也;义,人路也。舍其路而弗由,放其心而不知求,哀哉!”他的仁义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个是对家人的仁义,他认为仁义是从学会如何爱护自己的亲人开始的,只有学会敬爱自己的亲人,才会学会对朋友以及陌生人之间的仁义。对亲人的仁义还体现出人应该拥有人情味。正所谓“仁,人之安宅也;义,人之正路也。旷安宅而弗居,舍正路而不由,哀哉!”亲情也是需要呵护的,当亲人有困难的时候应该给予切实的帮助,这样才能逐步培养人性的仁义之爱。而第二个方面则是对人民的仁义,最开始提出“仁”的是孔子,孟子在他的基础上提出“仁义”,将爱护自己的亲人的仁义推展到对于天下所有人民的爱护。孔子曰:“仁者愛人,有理者敬人。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得民心者得天下”,他认为“天子不仁,不保四海;诸侯不仁,不保社稷;卿大夫不仁,不保宗庙;士庶人不仁,不保四体。”在人与人的交往过程中,甚至是领导者治国的过程中,只有充分地爱戴别人,给予别人充分地尊重,才会受到别人的礼遇以及人民的拥护。

(三)孟子的性善论思想

“人之初,性本善”在孟子思想中认为,人人都有不伤害别人的一面,也就是对于别人所存在的同情心。孔子的性善论认为每个人都拥有恻隐之心、羞耻之心、恭敬之心以及是非之心等等,无论什么样的人,上至达官贵人,下至街头小贩,通过性善论的思想积极引导人的善行和善念。他认为:“存其心、养其性,所以事天也。”在他看来,人需要时时保护自己内心的善良,因为人的善也会受到外界的损害和影响,存心养性就是要多多接触一些美好的事物,在实际的待人接物的过程中,对于需要帮助的人给予帮助,以善感化他人。另外一个观点就是反求诸己,也就是要时刻做好反省工作,人生活在社会之中,并不是完全的自己,当你觉得自己做了好事却得不到别人的赞美和回报,当你想爱护别人却得不到别人的亲近的时候就应该思考一下自己的仁义之礼是否体现在这些行为之中,这种自我反省式的道德修养不仅是对别人的关爱,也是对自我的一种思考和省察。

二、《孟子》中道德观思想的现实指导作用

(一)孟子思想对于个人修养的提升

孟子的思想道德观虽然历经千年,但是对于现代社会的发展仍然具有强大的影响力。无论是孟子所提倡的“仁义”、“孝心”,还是“性善论”对于人的品格建设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孟子所提出的修身养性也正是这些思想的总称,他说“养心莫善于寡欲”,这种所谓的修身养性的寡欲并不是要求人没有欲望,而是知道自己想要的是什么。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市场经济下所带来的物质和利益逐渐侵蚀了人的内心,让人们的眼里充斥着利益和欲望,这种相互斗争、纸醉金迷的生活状态和思想终究会影响整个社会的思想动态,所以我们需要在道德的约束下管理自己的思想和行为。此外,我们还可以通过孟子的“知耻”思想得到启示,孟子曰:“人不可以无耻,无耻之耻,无耻矣。”这要求人们在生活中必须遵循基本的社会道德规范,知道羞耻之心,了解到什么事情应该做什么事情不该做,如果一个人连羞耻之心都丧失的话,那么也就是失去了作为人的品格了。最后在提升个人修养方面借助孔子的思想,人还应该具有人格的独立观,正所谓“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其为气也,至大至刚,以直养而无害,则赛于天地之间。其为气也,配义与道。”人活在世上,如果没有生活的目标和奋斗的理想,就如同行尸走肉,要做到一个具有修养的中国公民就应该不断地提升自己的思想认知,实现自我的人生价值。

(二)孟子思想对于建设现代家庭的作用

孟子的思想中大篇幅地提到对于孝心的阐述,这也是中华文明的典范,“孝”是家庭和睦的基本因素,也是社会伦理道德所必须要求的品质。但是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这种“孝”在现代社会显得尤为难得,无论是家庭暴力的频繁出现,还是“空巢”老人数量的增加,亦或是不赡养老人情况的出现,都为现代社会的“孝”增加了重重的压力。正是由于孝道在现代社会的缺失,从而引起了一系列的社会问题,所以通过倡导孟子的道德观思想企图换回人们对于孝的提倡和推行。正如孟子所说的“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这种家庭伦理的关系传承了千百年,只有践行孟子所提倡的孝道和孝义,才能逐步培养人们对于孝的深层次理解。“其为人也孝悌,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尤其是对于老人的精神上的奉养,父母需要的不是冷冰冰的金钱,而是自己的孩子,一句问候,一个拥抱,都能让父母感受到温暖。从另一个方面来讲,大力提倡孝道对于建设和谐社会也起到了重要的作用,让每个老人,每个家庭都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幸福。

(三)孟子思想对于构建和谐社会和提升国家地位方面的作用

无论是孟子所提出的民贵君轻思想还是他积极提倡的舍生取义都对弘扬中华文化和建设和谐社会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孟子曰:“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体现出为了国家和民族大义而牺牲自我的精神基础。通过积极宣扬和了解孟子的道德观思想,让我们深切了解何谓“仁义”、何谓“舍生取义”。常常有人感概,钱越来越多了,但是人情味却越来越淡了。生活在同一片天空之下,只有人与人之间多一点仁爱,多一分同情和怜悯,才能让我们这个社会大家庭更加和美,才能逐步构建我们的和谐社会。随着经济的发展,世界已经逐渐走向多元化和全球化,世界各國之间的文化交流也日益频繁,通过让世界各国了解中国文化的“和平”和“包容”,让更多的国家看到中国为世界和平所作出的努力。

结语

孔孟之道是我国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孟子》也是我国民族文化的经典之一。随着时代的快速发展,人们对于物质生活越来越重视,却忽视了对于精神家园的培育。孟子的思想中无论是对于“仁爱”思想的发扬,还是对于“孝道”的推崇都是我们民族引以为傲和传承的精髓。通过将孟子的道德观思想和现代社会的实际发展情况进行有机结合,从而不断发扬我国的传统文化以及培养社会大众正确的道德观,促进中国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文章主要从《孟子》中道德观思想的分析和梳理以及《孟子》中道德观思想的现实指导作用等方面进行了阐释,从而细致地分析孔子的道德观思想,促进我国和谐社会的构建与发展。语

参考文献

[1]崔华前.论孟子思想对构建中国民族精神的重大贡献[J].嘉应学院学报,2004(22).

[2]戴兆国.心性与德性:孟子伦理思想的现代阐释[J].安徽人民出版社,2005(07).

[3]娄立志.试论儒文化的开放性——兼论孔子的终身教育思想[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3(06).

[4]康中乾.论传统儒家思想在弘扬中华民族精神中的作用[J].廊坊师范学院学报,2006(03).

猜你喜欢

道德观孟子现实
我对诗与现实的见解
《魔鬼的门徒》的宗教伦理与道德观照
磨刀不误砍柴工
“西学东渐”与中国传统女性道德观的近代命运
传统文化与大学生道德观教育研究
一种基于Unity3D+Vuforia的增强现实交互App的开发
从传统学术道德观反思当今学术道德问题
现实的困惑
从虚拟走到现实,有多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