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时期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困境分析
2014-05-30梁庆周
梁庆周
[摘 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阶段,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遇到了新的现实困境。主要原因是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马克思主义诉求与理论有效供给不足的矛盾。主要表现为:理论阐释的通俗化要求与理论形态的抽象性之间的矛盾;群众日益提高的马克思主义水平与部分基层干部马克思主义的低水平的矛盾;马克思主义指导不足与实践对理论的刚性需求之间的矛盾;理论受众的复杂性与传播工作相对滞后性的矛盾。
[关键词]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困境;分析
[中图分类号]G41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 — 2234(2014)06 — 0005 — 03
新世纪以来的十多年,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阶段。十多年来,我们党团结和带领全国各族人民,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为全面小康社会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这个时期,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取得了巨大的成绩,任务逐渐凸显,路径、方法得到探索。与此同時,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遇到了不可绕开的现实困境。
一、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马克思主义诉求与理论有效供给不足的矛盾
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马克思主义理论诉求与马克思主义理论有效供给不足的矛盾,形成了新世纪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困境。
改革开放后尤其是90年代以来,在“允许一部分人先富起来”政策的鼓励下,一部分人解放思想,深刻领会和把握党的政策和法律,发挥能经营、善管理的特长,率先实现富裕。部分先富起来的人和地区,正如邓小平预料的那样,产生了强烈的示范效应,激发了“后富”向“先富”学习的热情,后富者求富心情日益迫切,致富愿望愈加强烈。通过考察“先富”的致富历史,他们发现了先富者的致富秘密,即善于把握和运用党的富民政策。于是,他们更加关注党的政策,关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理论,以图从中找到新时期致富的途径。这说明后富者有了解和运用党的政策的期望,渴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理论指引他们走向富裕,盼望党和政府有效解决贫富悬殊问题。这些愿望和期待表明,人民群众十分相信中国共产党,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成果有真实而强烈的诉求。对于这一方面,我们不能忽视。
另一方面,针对新世纪以来贫富差距加大等系列问题,党和国家高度重视,十七大提出、十八大丰富和发展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坚持这个理论体系,就是坚持马克思主义。这个理论体系蕴含的深刻内容,以一种自然的形态蕴藏于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等具体理论形态或理论的文本形态中,表现出一定的自成性。也就是说,它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宏观指导思想,虽对人们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活各面均有深刻的指导意义,但不是具体层面的方式办法,不是装满“如此这般”致富和消除两极分化妙计的锦囊。理论体系的这个特征,决定了它不容易被所有的人所理解和掌握,而必须通过理论阐释和再加工,以政策、方针、措施和办法的形式呈现,才能被群众掌握,才能对人们有现实的指导意义。
事实上,这个理论体系阐释和再加工的程度还较低。普通人民大众所知道的,多是从媒体上获知的一些口号和流行词汇,至于其深刻的理论内涵却所知甚少。群众天天念、日日盼,盼望党的政策好,盼望能帮助他们实现富裕梦想,现在,伟大的理论就在眼前,可人们却对这个宏大理论不知所措,不知妙在何处,亦不知如何理解和利用,这就形成了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现实困境。
一头是群众强烈的理论诉求,一头是理论成果的涌现,二者不能高效融合,构成了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马克思主义诉求与理论有效供给不足的矛盾。需要指出的是,这种理论供给的不足,不是真正的理论的贫乏,而是理论有效供应的不足,是理论阐释不足和理论重组及再加工不够,致使群众在理解、领会和掌握上有困难。毛泽东同志曾说:“正确思想,一旦被群众掌握,就会变成改造社会、改造世界的物质力量。” 〔1〕反过来,伟大的理论如果群众没办法被群众掌握,那必然会影响其有效性的发挥。这个主要矛盾不解决,马克思主义就无法真正实现大众化,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会受到限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就会受到阻碍,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就会遭到质疑。
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马克思主义理论诉求与理论有效供给不足的矛盾困境,反映到理论文本、主体保障、实践路径、宣传方式方面,表现为四个具体层面的矛盾。
二、理论阐释的通俗化要求与理论形态的抽象性之间的矛盾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就是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基本观点通俗化、具体化,通过宣传、普及和推广,把深邃的理论用简单质朴的语言讲清楚,把深刻的道理用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说明白,把深奥的内在规律用深入浅出的方法展现出来,使抽象的理论逻辑转变为形象的生活逻辑,让科学理论从书斋走向生动的社会实践,成为人民群众普遍认同的强大思想武器。要完成这种转变,就需要理论阐释者成为真正的“理论家”。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做善于解释的理论家,把理论的抽象转换为生动的具体,难度不小。具体来说,以下原因影响着这种转换。
一是,政治语言向生活语言、工作语言转换存在难度。把党的文件和领导人讲话转化成人们可理解、能产生共鸣的通俗化语言,要求阐释者不仅要熟知马克思主义,而且要熟知群众实践需求,与群众有共同的生活体验。然而,一则部分人怕犯政治性错误,为安全起见,还是照搬文本语言更为可靠、无风险。二则部分诠释者本身対马克思主义的理解就不准确,僵化对待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产生了新教条主义,即认为凡是文件中讲过的都是无可挑剔的,凡是领导人表述的都只字不动,凡是专家的解析都是权威。
二是,理论的学术性越来越强,而通俗化则相对较弱。不可否认,较高的学术性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理论特征之一,但马克思主义不是书斋理论,而是实践的理论。理论每前进一步,要求实践也紧跟一步。然而,现实中一些不合理的机制体制,却阻碍着马克思主义实践性、通俗化。以职称评定为例,刻意把刊物分为三六九等,级别越高系数越大。研究者为了追求论文的“学术价值”,完全丢掉了清新活泼的个性文风,造成了研究资源的浪费。结果就是:一方面,理论阐释浩如烟海,阳春白雪光彩照人,另一方面,人民群众对阳春白雪兴趣不大,自顾自流连于下里巴人。
三是,理論的诠释者缺乏联系实际的鲜活学风。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阶段,许多理论阐释者出象牙塔入研究室,对国情和实际把握不够,与人民群众联系不够,只知生吞活剥地谈论历史和理论,“他们起了留声机的作用,忘记了自己认识新鲜事物和创造新鲜事物的责任。”〔2〕 “有些天天喊大众化的人,连三句老百姓的话都说不出来,可见他就没有下过决心跟老百姓学,实在他的意识仍是小众化。”〔3〕理论不结合实际、不贴近群众,“他们的宣传,乏味的很;他们的文章,就没有多少人欢喜看;他们的演说,也没有多少人欢喜听。”〔4〕
至今,理论阐释的通俗化要求与理论形态的抽象性概括之间的矛盾仍然存在,形成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障碍。转变脱离实际的学风,在实践中阐明理论,使当代马克思主义表现出鲜活的生命力,并获得群众的理解和接受,这个任务还很艰巨。
三、群众日益提高的马克思主义水平与部分基层干部马克思主义的低水平的矛盾
“理论一经群众掌握,也会变成物质力量”〔5〕。思想一旦解放,马克思主义水平一旦增长,理论就会转化为物质生产力,群众就会表现出极大地创造性。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以来,由于新科学技术的推动和互联网的基本普及,群众有条件直接学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理论,运用马克思主义的能力日益提高。很多新生事物,例如农村新型合作组织、民间金融融资等,都是人民群众自觉使用马克思主义发明创造的结果。可以说,人民群众的马克思主义水平提高了不少。
基层干部是直接面对群众的领导力量,应该坚持马克思主义群众路线,尊重群众的主体地位,保护群众的积极性,激发群众创造力,把群众自发的创造行为引导到自觉自愿的行为,并注意总结经验,指导群众。然而,一少部分基层干部,在其位不谋其政,把马克思主义束之高阁,把运用理论解决实际问题的任务抛之脑后。想当然地认为自己“级别”比群众高,马克思主义水平就一定比群众高,山沟里泥腿子的经验根本不可能是马克思主义。他们对群众困难不闻不问,对群众的疑惑不理不睬,对群众的诉求无动于衷,对群众意见置若罔闻,对群众创造性不以为然,对长期存在的问题闭目塞听。实际上,这些基层干部根本就不是合格的马克思主义者,根本就没有具备用马克思主义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这些基层干部马克思主义的低水平与人民群众日益提高的马克思主义水平产生了矛盾,一方面,群众掌握了马克思主义武器后,理论水平提高了,思想解放了,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了。与此相对,有些基层干部,在马克思主义水平方面却落了后,远远落后群众还不肯承认。“现在的情况,正是群众运动走在领导的前头,领导赶不上运动。”〔6〕 这些基层干部“象一个小脚女人,东摇西摆地在那里走路,老是埋怨旁人说:走快了,走快了。”〔7〕 不从自身不足找原因,反倒埋怨群众越来越不好“对付”,抱怨工作越来越难做。殊不知,现在的群众不好骗了!群众掌握了马克思主义武器后,理论水平提高了,思想解放了,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了,骗他不住了。
基层领导干部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有效主体保障,帮助他们解放思想,在思想理论方面走在群众前面,提高他们活学活用马克思主义的能力,是突破现实困境的有效环节。
四、马克思主义指导不足与实践对理论的刚性需求之间的矛盾
新世纪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各项事业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然而,必须清醒地看到,我国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问题依然突出,经济增长的资源环境约束强化,投资和消费关系失衡,收入分配差距较大,科技创新能力不强,产业结构不合理,农业基础仍然薄弱,城乡区域发展不协调,就业总量压力和结构性矛盾并存,社会矛盾明显增多,制约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依然较多。特别是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关键期以后,贫富差距备受关注,民生问题日益突出,各种复杂的社会矛盾明显增多。要解决这些问题,就要有科学的理论指导。实践对指导理论的需求是迫切的、刚性的、真实的。
在新世纪以来的多元思想的斗争中,有些人极力鼓吹某些非马克思主义思想,一定程度上造成人们对马克思主义的误解。例如,一谈到马克思主义,人们第一反应往往就是政治,会联系到国家政治体制的变革、政党、统治等一些偏空、与人们生活联系不紧密的事情,好像“马克思主义只是搞革命、搞政治的人弄的东西,和我无关”,好像只有政治才需要马克思主义,其他领域都和马克思主义无关似的。鉴于对马克思主义的误解,一些人开始怀疑马克思主义还能不能指导中国实践。这种对马克思主义的偏颇理解,导致在一些领域忽视马克思主义的指导,脱离了马克思主义的立场和观点。在深化改革的某些关键领域,改革历数年而不见成效,一些问题久拖未决,从思想根源上讲,就是没有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
实践呼唤马克思主义理论,而我们的有些领域却在排斥他,二者互不结合的矛盾深深影响着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进程。要解决好这一矛盾,推进马克思主义的大众化,马克思主义理论就要加强指导、善于指导。“马克思主义是很朴实的东西,很朴实的道理”,“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的精髓。要提倡这个,不要提倡本本。我们改革开放的成功,不是靠本本,而是靠实践,靠实事求是。”“过去我们打仗靠这个,现在搞建设、搞改革也靠这个。” 〔8〕 理论指导,不是把本本强加于人,也不是把口号喊得震天响,而是善于指导。具体来说,在大是大非的原则前面,毫不让步的坚持马克思主义,毫不退却地和新自由主义、民主社会主义、历史虚无主义等作斗争;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具体环节,大力解放群众思想,尊重群众主体地位,发挥群众首创精神,相信群众创造能力。“理论只要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9〕。把群众利益放在首位,自觉反映人民群众的实践,吸收人民群众的智慧,关心人民群众的利益,让人们群众真正得到实惠,体会到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价值,以事实提高理论说服力,获得人民群众的认可。这样,人民群众才能自觉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促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五、理论传播受众的复杂性与传播工作相对滞后性的矛盾
新世纪以来,在新媒体技术和国内外多元思想的影响下,人们的思想观念发生了深刻变化,马克思主义传播的受众越来越复杂。首先,随着新世纪以来宣传话语权的释放,宣传主体发生了变化,传播者重心由精英向平民转移。往昔只有社会精英才是权威,才具说服力,而今似乎每个人都可以成为宣传家,每个人都可能成为大V。这样,如果“宣传者”没有真正掌握马克思主义,他们“宣传”的可能就是片面、偏激,甚至错误理解的马克思主义。如任其传播,必贻害无穷。其次,人们从书斋解放出来进入网络时代后,“浅阅读”成为人们的习惯,这种情况下,与肤浅而感性的“快餐文化”相比,马克思主义文本并不占优势。因为马克思主义是科学,他要求人們,而不是跟着感觉走。此外,网络时代负面力量的放大效应,对宣传马克思主义是很大的挑战。历经多年武装起来的人民群众的马克思主义头脑,很可能会因不良信息的“被放大”效应而产生混乱。
与这种复杂局势不相适应的是,马克思主义宣传教育工作显得颇为落后。首先是大一统的宣传模式,对不同层次的受众,没有能够提供针对性的宣传方式和内容。“上下一般粗”的宣传模式,现在还广泛存在于宣传领域,没有得到根本改观。其次是马克思主义宣传内容大同小异,缺乏新意。人们在电视里、报纸上、网络中接收的,多数像政治表态一样,千篇一律,大同小异,鲜见引人之处。不可否认,正面宣传是宣传马克思主义的主要方式,但如果不同的宣传者立足不同层次,从自己的独特角度,联系鲜活的实际做宣传工作,肯定会比“新八股”的表述方式效果要好的多。再次,对网络时代的传播的新特点调查研究不够,没有找到网络宣传马克思主义的规律,对非马克思主义在网络上的泛滥,目前还没有形成根本性的解决方案。
上述矛盾不解决,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的领导地位就会受到冲击,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进程就会受阻碍。针对这种不利情况,到底还要不要推进,应该如何推进马克思主义的宣传教育?世纪之初,江泽民同志指出:“大量事实证明,思想文化阵地,马克思主义、无产阶级的思想不去占领,各种非马克思主义、非无产阶级的思想甚至反对马克思主义的思想就会去占领。”〔10〕 胡锦涛同志指出:“越是矛盾突出,越是问题复杂,越要耐心细致地做好宣传群众、教育群众的工作。”〔11〕 十八大之后,全党开展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并先后出版了一系列鲜活的读物,这是应对大众化困境的主动抉择,也显示了我们党进行马克思主义宣传的决心和信心,表明了我党坚定不移地推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勇气和意志。坚定马克思主义信心,勇于调查新情况,敢于揭露新问题,积极寻求新对策,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困境就一定能突破。
〔参 考 文 献〕
〔1〕毛泽东文集(第8卷) 〔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320.
〔2〕〔3〕〔4〕毛泽东选集(第3卷) 〔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798-841-837.
〔5〕〔8〕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09-11.
〔6〕〔7〕毛泽东选集(第5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7:169.
〔9〕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3:382.
〔10〕江泽民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97.
〔11〕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6:317.
〔责任编辑:谭文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