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画大师缪印堂:父母的支持成就了我
2014-05-30赵静
赵静
在保护兴趣中,促成了孩子良好习惯的养成
缪印堂的父母都是做生意的,他们懂得一个最朴实的教育道理,那就是千万别让孩子学坏,一旦学坏就难管教了。
缪家父母性情开朗乐观,无论白天多么劳累,一家人也总是喜欢围在一起说说话,讲一些健康的笑话、俚语、谚语;讲一些幽默诙谐的故事和街头巷尾发生的轶闻趣事。少不更事的缪印堂就是在这种充满快乐的气氛中,增长了快乐和智慧,而且还懂得了故事中所包含的很多做人的道理。而这些对他选取素材和创作,有着很大帮助。缪印堂父母也希望用这种方式能让孩子明辨是非。他们认为这比说教打骂有用得多,他们“要提前给孩子打预防针”,不希望孩子有什么劣迹之后再去管教,那样为时已晚。所以,缪家父母再忙也要关注孩子。有一阵子,他们发现缪印堂每天放学回来都很晚,就开始悄悄地观察,原来,儿子就在他们家门口的小书摊上。看见儿子沉醉在小画书中的样子,妈妈不但不因为他晚回家而生气,反倒很高兴,她认为爱看书的孩子是不会学坏的。从此以后,妈妈就特意多给一点零花钱让他租书看。得到父母的支持,缪印堂更觉得那个小书摊是他快乐的天堂。
小画书中,那刀光剑影、千姿百态的人物造型令缪印堂百看不厌,由此他喜欢上了搜集花花绿绿的糖纸和各种造型的火花。更让他醉心的是香烟盒里印有《水浒传》108将的小卡片,还有《红楼梦》《西游记》里的人物画像。缪印堂说:“其实现在方便面里放的卡,就是跟那时学的。”从他那得意的神态里,你还能捕捉出他孩童时代盎然的兴趣。后来,他又喜欢上了搜集漫画。就这样,他在暖阳中搜集着快乐,也搜集着浓郁的兴趣。父母虽然不知道孩子搜集这些管什么用,但只知道孩子很快乐,而这又都是正当的爱好,既然是正当的爱好,那就支持。有时父母还帮他积攒,和他一块儿欣赏。虽然父母不懂如何开发孩子的兴趣,但他们能够很好地保护孩子的兴趣和爱好,这使缪印堂受益一生。
要是有人问缪印堂漫画创作时触动灵感的秘密武器是什么,他会自豪地说:“小本本随身带。”的确,他喜欢用眼观察,喜欢动脑思考和动手记录,而这种良好习惯的养成是与父母的支持分不开的。
父母看到缪印堂经常把搜集来的画片贴在小本上,并在旁边空白处配上自己的插图,就毫不吝啬地为他买笔买纸买本子。对于漂亮的小本本,缪印堂总是爱不释手,他觉得除了贴画,还应写点什么,于是缪印堂开始动笔了。他喜欢观察人喜怒哀乐时的表情,爱琢磨人们的心理活动,然后把人们的心理活动通过他们的表情勾勒在自己心爱的小本本上。这种习惯,一直延续至今。
如今,缪印堂的小本本已有十几本,上面有自己瞬间的火花碰撞,有家长里短的连珠妙语,有搜集的形象或文字材料,或寥寥几笔的勾勒,或寥寥数语的记录。缪印堂把这些都比做“白薯”,把对这些素材的加工过程看成是“烤白薯”,他说只有将这些“白薯”精心烤至一定的火候,那诱人的香味才会弥漫开来……
面对儿子的选择,父母说“既然是自己选择的,就不要后悔。”
初三的时候,缪印堂因病休学在家。于是,他以前搜集的糖纸、火花、卡片、漫画可有了用武之地,它们不但可供缪印堂欣赏,而且还可供他模仿,画上有什么他就画什么。“啊,画得跟真的一样!”在父母的赞扬声中,缪印堂似乎觉得病痛减轻了一些,而且越画越上瘾。就这样,一直到治好了病,他把各类人物的神态、表情描摹得惟妙惟肖了。有一次,他在一本《时事画刊》中,看到了有一个栏目叫“群众习作”,上面专门刊登工人、解放军、学生的漫画作品,这给了他极大的诱惑。他开动脑筋,创作了三幅画,寄给了报社。没想到一投即中,漫画作品打响了第一炮,缪印堂的创作激情燃烧起来,从此一发而不可收。如今,缪印堂一想起这段往事,眼睛里依然闪烁着兴奋的光芒。
1953年,缪印堂面临两个选择,一是报考大学,这对重点中学毕业的他来说不在话下,另一个是去北京的新华日报社做漫画编辑。眼中只有漫画的他一想到大学里没有漫画专业,就毅然决定跟着自己的感觉走,选择去做编辑。父母虽然也希望儿子上大学,然后找一个好的职业,可是,看到儿子对漫画的兴趣是那么浓厚,明理的父母也只好把自己的意愿深藏心底。因为他们明白一个浅显的道理,那就是:一件事,只有喜欢,才能做得持久;做得持久了,才能做出成效。事实上,这句话在缪印堂身上得到了验证。面对儿子的选择,他们只是送给儿子一句话:“既然是自己选择的,就不要后悔。”于是,一个背着简单行囊的年轻人坚定而快乐地只身北上。他也因此走上了漫画艺术的漫漫征途,而且从来也没有后悔过。
从自己的成长经历中,缪印堂先生有一种体会,他说漫画既可以给人带来快乐,也能带来智慧。他希望孩子们能够走近漫画,学会如何进行创造性思维,那么长大后,无论干什么,都能去创造性地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