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渠”哪得清如许
2014-05-30彭忠富
彭忠富
1886年,林伯渠出生于湖南省安福县城北的凉水井。这里地处丘陵地带,是一个四面环山、物阜民丰的小平原。一道溪流滋润着这里的庄稼和农家,宛如世外桃源般。两百多年来,林家祖辈都在这块土地上繁衍生息,是个四乡八里闻名的书香门第。
林伯渠的父亲是一位教书先生,他忙于教学,家里就全靠母亲操持。儿时的林伯渠体弱多病,父母为他健康着想,对他偏重静养。所谓静养,就是成天待在家里,尽量少出门,少和那些同龄的孩子疯玩,也免得传染疾病。可是弄巧成拙,温室里的花朵哪里能经什么风雨,等到他接近学龄时,居然变得举止迟钝,言语不清,甚至心神恍惚,视听模糊。有经验的农人说:“坛里生豆芽,成菜不成材。”父母猛然领悟到,对他的教育出了问题,于是决定将“静养”改为“动养”,让他经风雨,见世面,在户外活动中增强体质,在人际交往中增加见识。
这时林伯渠年仅七岁,从家人的怀抱提携中解放出来,他犹如大梦初醒。他来到村里的儿童中,同他们一道,跑遍了周围的农田山林,辨认了许多草木虫鱼,甚至参加拾穗、摘瓜、砍柴和割草等力所能及的劳动。他比一般儿童更加喜欢观察和思考,像太阳升降,月相盈亏,风雨作息,寒暑往来,以及迅雷斗阵,彩虹架桥等天象,一般人司空见惯,习而不察,他却常常喜欢问个为什么,试图从现象后面探索出某些本质的规律来。在伙伴们的带动和指点下,他对识字产生了兴趣,不出一年,就读完了《三字经》、《千字文》,遇到不懂之处,缠着大人请教,见识日渐广博。
1893年冬天,父亲参加完乡试从省城回来,看见林伯渠长得结结实实,非常高兴。更诧异的是,他竟能认识一千多字,能说出一些文句或段落大意,且能背诵。父亲觉得儿子很聪慧,于是有意识地经常带他走亲访友,到牌楼岗去祭扫祖茔,到凉水井周围的市镇上去赶集,开阔他的眼界。每到一处,就把这里是什么岗,什么垭,什么湾,什么坪,有什么寺观庙宇、古墓、祠堂,乃至丛林老树,流水人家,都一一予以指点,至于带有掌故的,更是详细述说。他边走边听,兴致勃勃,流连忘返。他热爱家乡的山山水水,一草一木,爱在夏夜湖边,冬日炉边,听年迈祖母和乡间耄老讲述民间传说和咸丰年间太平军攻打常德等地的故事,更爱听博学的父亲谈些英雄豪杰、墨客骚人的轶事趣闻。
父亲怀着期望林伯渠“雏凤清于老凤声”的心情,除了督导他继续锻炼身体、注意身心修养和帮助料理家务外,还亲自编辑了一套课本让他反复研读。这套课本共计四种,分别是《励志文选》、《励志诗选》、《励志词选》和《励志曲选》,所选诗文都是从古至今的精华。
林伯渠历经磨练,最终成长为中国共产党早期的重要领导人之一。问渠哪能清如许,林伯渠的儿时经历值得我们每一个为人父母者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