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会议新闻改革之我见

2014-05-30刘光余

理论观察 2014年7期
关键词:改革

刘光余

[摘 要]正当代新闻媒介与会议结有不解之缘,这同传媒和政治生活的紧密联系是分不开的。但遗憾的是,目前我国的会议新闻常常在"会海"中迷失自己。作为新闻采编人员,应认真研究会议新闻的特征,积极探索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从而与时俱进地推动我国会议新闻的改革。

[关键词]会议新闻;改革;会议报道

[中图分类号]G21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 — 2234(2014)07 — 0119 — 02

会议在当今社会已成为人们相互沟通信息、达成协议、讨论问题的重要形式。作为新闻媒介,势必对会议有所反映。打开当今中外报纸,差不多每天都有会议新闻。近年来,我国新闻界对新闻改革的呼声日甚,在这里,我想就会议新闻及其改革问题作一点探讨。

一、会议新闻的地位及其特性

所谓会议新闻,是对新近召开的、能引起公众兴趣的、重要会议的报道。会议新闻一般属于动态性新闻。有人往往把会议新闻同公告式新闻混为一谈,实际上,会议新闻比一般公告式新闻包含的内容更为广泛,“会议公告”只不过是会议新闻采用的一种形式而已。会议新闻不仅反映会前、会中、会后的各种有价值的活动,而且还包括报道会议中的新闻人物。

会议新闻自成一类,不仅具有一般新闻的普遍要素,即五个W和一个H,而且还有自己独特的构成要素,主要是:会议名称及其主要内容;会议召开或结束的时间;会议举行地点。除此三点外,一般还包括以下几个要素:出席情形,包括参加会议的重要人物、出席会议的总人数等;会议议程;与会者的重要发言;会议的目的或作用;会议的场面情形;会议的背景。

新闻常从会议中来,但是并非所有的会议都具有报道价值。写会议新闻,应选取新近召开的、能引起人们兴趣的重要会议。通过对有价值的会议的報道影响舆论,引导舆论。

二、我国当今会议新闻之弊端

从以上对会议新闻的地位及其特性的分析中,不难看出会议新闻无论过去还是现在都在新闻学中占有重要的位置,并在长期的发展中形成了自己内在的规律。但是几十年来,我国新闻界忽视了对其规律性的研究和把握,致使实践中易受政治气候左右,一大批会议新闻背离了规律,或者禁锢在僵硬的模式之中。

会议新闻的“通病”,概括起来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滥。打开报纸,重要版面上差不多每天都充斥着会议报道。许多会议带有“节令”性,它们有规律地周而复始,报道也跟着它们常年转动。二是长。目前我们报纸常见的会议报道普遍写得偏长。一个普通的会议,本来写篇几百字的简讯就可以了,却非得拉伸到千把字。至于有“头面人物”参加的比较重要的会议,消息则更长,洋洋数千言,一登就是黑压压的一大片,使本来可读性就差的会议新闻更显得沉闷,令读者“望而却步”。三是空。会议报道之所以写得长,说到底是空话、套话所致。有的会议新闻洋洋数千言,但里面具有新闻价值的事实太少。往往消息前一部分列上“主席台就座”的一大串名单,加上后面“出席会议的还有”的另一串名单,就差不多占去新闻的一半篇幅。加之行文中套话充斥其间,新闻就更显得没什么具体内容。四是公式化。目前我们不少报纸上的会议报道之所以枯燥、乏味,最大的毛病就在于写法死板、千篇一律。

那么会议报道中这些弊端的症结又在哪里呢?

一是党的执政地位的变化。在战争年代,我们党没有掌握全国政权,主要任务是发动群众、展开斗争、推翻反动统治,当时我们党公开的或地下的报刊上会议新闻较少。党执政后,处理国内外大事日益增多,会议也变得多起来。而作为党领导下的报纸,也就过多地注意报道党和政府的各种会议,突出领导人的活动,而较少地报道群众的实际生活。这样做的结果,客观上造成了不太尊重读者的负面影响。

二是片面地理解指导性。有些同志往往认为,报纸的指导性主要体现在会议新闻中,似乎报纸报道会议越多,报纸的指导性越强。诚然,报道有价值的会议,报道领导人有指导意义的会议讲话,对指导工作是起重大作用的。但是报纸的指导性并非仅仅体现在会议报道上。新闻要影响社会生活,必须有一个客观反映社会生活的前提,而社会生活是多方面的,并不仅仅是会议这个小小范围。事实上,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左”倾思想占统治地位的时期,报纸的指导性往往被理解得比较窄,似乎所谓指导就是从上而下的灌输,把加强党的领导与反映人民群众的呼声,上情下达与下情上达割裂开来,甚至对立起来。由于有这种思想支配,会议新闻往往官气十足,充满了说教味,很难吸引读者去看。而群众不爱看的东西又有什么指导性可言?

三是习惯于陈规旧习。新闻是社会生活的写真,不是死板、教条的。我国的会议新闻为什么几十年来千篇一律、写法单调,仿佛固定在一个模式里,其中一个不可忽视的原因就是我国长时间对重要会议的报道统得过死,缺少竞争。

会议报道中的严重弊端告诉我们:会议新闻已到了必须彻底改革的时候了,不改革就不能满足于新闻工作的要求。会议新闻的改革是新闻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改革会议报道不仅是完成新闻改革的一项任务,而且对整个新闻改革将起促进作用。

三、会议报道改革之我见

改革就是除旧布新。改革会议报道必然要消除它的痼疾,展示出新的风貌。那么会议报道具体怎么改呢?

(一)两方面通力合作,治滥求精

新闻是一种社会现象,它是社会生活的客观反映,又反过来影响社会生活。新闻的这种影响社会生活的功能就是指导作用。会议报道的指导性通常是直接而显著的。党和政府通过会议制定和贯彻一系列方针政策,布置工作,交流和推广经验,表明提倡什么、反对什么、表扬什么、批评什么。但应当注意的是并不是所有的会议都值得报道,并非所有的会议都具有指导作用。

一条会议新闻指导作用的大小,是由会议本身所包含的内容决定的。比如,党和政府宣布某项重大决策的会议,有关部门研究来自群众中的实际问题的会议,就具有很强的指导性,报纸有责任认真组织报道。而有些带“时令性”的会议,诸如总结会、茶话会等,会议本身并没有多少能引起人们关注的内容,对实际工作指导作用就不大,因此无需占很多版面。

不同的会议指导性大小不同,何况新闻的指导性也并不仅仅体现在会议新闻上。改革会议新闻,治滥求精,不仅有一个从理论上正确理解新闻指导性的问题,还有一个在实际工作中两方面如何通力合作的问题。所谓两方面,一是指各级领导部门要尊重新闻单位依据新闻规律处理会议报道,不要把会议是否报道或如何报道看成一种政治待遇,硬性指定新闻单位发几条会议新闻。过去,这方面教训不少,常有这样的情形:有的会议主持者也不看会议轻重,就预先要求记者在开幕、闭幕时均发消息,似乎会议消息发得越多,会议就显得越重要,指导性就越强,其结果是助长了无新闻价值的会议报道充斥版面的状况。

要克服会议报道偏多的问题,治滥求精,另一方面,也可以说是主要方面,就是新闻单位自身要按新闻规律办事。什么样的会议应该报道,占多大版面,应由会议新闻价值的大小来决定。可是直到现在,我们的许多报纸仍是根据会议出席者的职务、地位和会议主持者的级别、头衔来决定,或是根据召开会议的单位与本报的关系来决定。

新闻单位自身不按新闻规律办事,客观上促使一些部门或单位不是想方设法请“头面人物”出席会议,就是想方设法与报社记者拉私人关系,以便为报道他们的会议开方便之门。

新闻单位要按新闻规律办事,减少会议报道,最重要的是要用新闻价值的尺度来衡量不同类型的会议。这里需要正确处理好以下几个关系:

1.质与量的关系。多年来,我们在制订大型会议,诸如人大、政协、党代会的报道计划时,往往强调报道的量,应发多少消息、通讯、照片,占多少个版,等等。结果大会期间,会议报道铺天盖地。其实,一个会议宣传影响的大小,并不仅仅在于报道的量,而关键在于报道的质。没有几篇有力量的报道,即使采用“会海淹版面”的戰术,报道也是失败的。我们要从提高会议报道的质量上下工夫。

2.共性和个性的关系。会议报道是刊登给广大读者看的,并不是仅给少数人看的。因此会议报道同样应从“共同兴趣”出发。对一些带有个性的会议,如专业会议、工作会议,如果没有能引起广大读者兴趣的事实,可以不发报道,至于有关会议的内容可以在与此有关的专业报纸上发表。

3.一般与特殊的关系。为了减少会议报道,对一般时令性会议如年终表彰会、联欢会可尽量不报,或能综合报的就尽量不分开多次报。

当然,对于这类一般性会议,也不能完全采取“一刀切”的处理方法。按照辩证法的观点,一般中又包含着特殊。对于少数有“特殊”意义的会议,则要给相应的报道“地盘”。比如嘉奖为群众利益与罪犯搏斗的英雄人物而举行的表彰会,为海外某知名人士举行的茶话会等,这类会议本身具有新闻价值,应该认真组织报道。

(二)从读者需要出发,删繁就简

新闻要短,这是新闻的自然属性所决定的。因为在有限的新闻载体上,以最快的速度向读者、听众传播更多的新信息,新闻非短不可。如果一份报纸差不多全被长篇会议报道占据了,群众需要的许多有价值的信息就会被“挤”走,满足不了读者的需求。

会议报道如何短下来?可考虑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量体裁衣。所谓“量体”,就是“量”会议中包含多少有价值的、值得报道的内容。根据内容,写出得体的新闻。决不能本来是一个“瘦子”,硬要裁件“肥大”的衣服。我们过去有些会议新闻之所以长,是因为本来没有多少内容的会议,却硬要装腔作势,作一番官样文字。其实,装腔作势的长报道不仅吓不倒人,反而令读者望而生厌。真正吸引读者的是那些平实、简明的新闻。

2.提倡白描。目前我们报纸上的会议消息、通讯普遍较长的另一个原因是记者不着边际地引申。要使会议报道短下来,就应该尽力删去这些可有可无的文字,提倡客观的白描笔法。

3.讲究引述的“艺术”。目前的会议新闻,最常见的是从头至尾引述会议主持者或出席者的讲话。由于记者不注重引述的艺术,而是原文照搬,结果新闻不仅冗长,而且乏味。引述讲话的新闻如何尽量做到简明扼要,这些年有的报纸开始做了一些探索,归纳起来有以下几个方法:

1.“浓缩法”。即把长篇讲话的主要内容用最简练的文字概括在新闻里。要做到这一点,记者首先要吃透、领会讲话的主要精神实质,提炼讲话的要点,另外要有一定的文字功夫,即在不改变原意的前提下,善于去掉重复累赘的句子,把长句子化为短句子。

2.优选法。即把讲话中最有价值的某一部分单独抽出来,用新闻形式呈现给读者。这样做的好处,可以突出讲话中最有价值的部分。辩证唯物主义要求人们从事物的相互联系和发展中把握重点。作者写一篇文章,其论点有主次之分;领导人发表一篇讲话,同样有其要点。编辑领导人的讲话采取从优选择的办法,不仅可以突出要点,而且增强了新闻的可读性。

3.分解法。有些党政领导人的讲话,因为涉及党和政府的重要政策和施政方针,需要原原本本地告诉读者,在这种情况下,是不是无可奈何其长,只能任其黑压压一大片呢?不是的。可以采取分解的方法,即根据讲话的不同内容,分别编写多条短消息。这样,不仅克服了消息过于冗长的缺点,而且每条消息都有单独的标题,可使编辑组版时编排出更引人注目的版面,吸引读者。

(三)跳出会议程序,避虚求“实”,用事实讲话

客观地叙述事实,是新闻的基本规律。会议新闻也不例外。记者在写一条会议新闻时,重要的是交代会议上发生了什么,与会者做了什么,用事实本身的逻辑去反映会议。

(四)不拘陈式俗套,写法求新

新闻要新,这个“新”表现在哪里?新闻界比较一致的看法是两个方面:一是时间上的新,即新近;二是内容上的新,即新意。诚然,这两方面的“新”是构成新闻的最基本的要求,但是作为一篇成功的新闻,仅具备这两方面的新还是不够的,还应力求新的表现角度、新的表现手法。

〔责任编辑:谭 蕊〕

猜你喜欢

改革
不是改革的改革
改革之路
个税改革,你的税后收入会增加吗
改革备忘
改革备忘
改革备忘
改革备忘
改革备忘
改革备忘
改革备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