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新型城市化的和合性思考
2014-05-30杨兰
杨兰
[摘 要]和合思想是从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厚传统中提炼出来的精华。建设幸福社会、和谐城市,就必须确立和合准则,使工具理性、科学技术、以及工业文明无条件地维护人生的价值和思想的尊严。就新型城市化道路问题,从和合思想角度,提出一些思考。
[关键词]和合思想;新型城市化;和合城市
[中图分类号]G0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 — 2234(2014)07 — 0107 — 02
和合思想是从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厚传统中提炼出来的精华,融汇道家、儒家、佛教以及世俗文化而形成的“和合生生”理念。将“和合思想”与城市化问题进行比照,我们发现,和合思想本身蕴含着丰富的有关城市化的构思。以和合思想为指导,可以促进我国进一步探索新型城市化道路。
一、和合思想蕴涵的新型城市化构思
和合思想是中华民族的基本价值理念,它形成于中华民族早期,并在历史的变迁中不断发展和丰富,对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向心力的构成意义重大。概括言之,和合思想主要由和爱、和达、和生、和立、和处等核心价值组成,强调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身的和谐。这正是城市化的重要价值体系。考量之下,可以发现中华传统和合文化与新型城市化道路的内涵有许多可以相互印证的方面。
(一)和合思想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元精神
21世紀人类面临着五个方面的挑战和冲突:一是人与自然的冲突;二是人与社会的冲突;三是人与人的冲突;四是人的心灵的冲突;五是文明之间的冲突。并由此带来生态、人文、道德、精神、价值五大危机。
和合学主旨所向,就是这五大危机的梳理及化解,即“生生哲学”。〔1〕
和合,有和谐、和乐、欢和、合同之意。在中国哲学的朴素观念中,和合包含“求异”与“参同”两层意思。“参同”与“求异”是辩证法中有关尊重事物之矛盾、差异的前提下,融合、统一不同的事物于一个和合体中。和合学蕴含了两个关于“五”的关照。首先,和合学以和生、和处、和立、和达、和爱为五大中心价值,从三个维度实现“和合起来”,即古今之变、中西之争、象理之辨,〔2〕用以合理地、道德地、审美地化解五大冲突和危机。
(二)和合思想指明了城市化道路应该坚持的哲学思想和美学思想
1.城市化是一个系统性工程,必须以承认事物的多样性、事物的差别与矛盾为前提,处理好工业发展与环境文明、经济发展与文明进步、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等矛盾体的关系。
从城市化的本质来看,城市化包含着现代城市发展中几大要素:人口城市化、城市产业化、城市工业化、经济发展与文明进步、收入增加与人的素质提高。这几个要素之间,既相互联系、相互促进,实则又相互矛盾甚至相互抵触。欧洲国家中,英法两个主要的城市化先行国家在城市化早期都出现过产业化、工业化以及人口城市化导致城市生活品质、人口素质以及环境质量急剧下降的现象。经济发展与文明进步之间、收入增加与人的素质提高之间,也存在类似的矛盾。
因此,城市化是一个包含各种矛盾的发展过程,这个过程中要做到“和合”,即效力最大化原则:矛盾最小化,合力最大化。我国要走新型城市化道路,正是这样一条“和合”的道路。
2.城市化必须与和合人生、和合人际以及和合社会相结合,以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为方向,体现“和平崛起”的大国形象
我国要走的新型城市化道路,应该是“以统筹兼顾为原则,以和谐社会为方向,以全面、协调、和谐、可持续发展为特征”的道路。其中,“建立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提出就是和合精神的体现。城市化道路应该体现“和平崛起”的大国形象,即“求同存异, 和而不同”的温和、理性大国的形象。
(三)和合思想指明了城市化道路的必然目标
1.城市化必须体现自然、社会、人际、心灵、不同文明间的和合与创新的目标
“和合”是各种元素冲突融合的历史总结,是自然、社会、人际、心灵、不同文明间诸多形相和无形相互相冲突、融合,与在冲突、融合的动态过程中各形相和无形相和合的新生命、新事物、新结构的总和。
我国要走的新型城市化道路,要处理好产业结构转变、消费水平不断提高、城市文明不断发展并向广大农村渗透和传播、人的整体素质不断提高、农村人口城市化和城市现代化的统一关系,要处理好产业优化升级、区域协调发展、环境保护、治安管理、人口管理、基础设施建设等众多问题,是一个不同元素之间冲突融合的总和过程。尤其是在城市规划、项目建设方面要体现“以人为本”和“统筹兼顾”,求得“推动城市现代化、城市集群化、城市生态化、农村城市化”这样一种系统性的成果,体现和合与创新的追求。
2.城市化过程中要注意不能割裂人际和合
在城市化过程中,社会人际关系存在着特殊性,即常住人口与流动人口、本地人与外来人口、本土文化与外来文化、精英文化与草根文化之间共存共在,社会人际处于一种极具张力而脆弱的状态,社会信任感与亲和感缺失的问题。因此,按照和合人际的准则,在城市化过程中必须从宣传、教育、保障、社会公平建设等方面,促进社会人际和谐,建设和合精神家园。
(四)和合思想指明了新型城市化的必经道路,即通过结构转换和升级的方式实现城市化
以和合思想蕴含的创新思想为视野,我们可以看到实现新型城市化,必须“不走寻常路”,第一要转换结构,第二要升级。
一般而言,城市化的发展形态有两种模式,或者两种发展道路:一是人口转移型的城市化,强调的是人口由农村向城市的空间转移;二是结构转换型的城市化,强调的是地区经济社会结构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转型。〔3〕前一种模式在我国中西部地区较为流行,这是一种粗放式的、急剧的社会转化模式。近十几年来,我国许多省区大面积地推行“地改市”、“县改市”、“乡改镇”体制,还有一些城市调整了行政区划,用行政办法将郊区划入市区,或者将一些市辖县整体上改为市辖区,一份文件就在一夜之间把大批农村人口“变成”了城市人口。表面上看,城市人口增加了,城市化率提高了,但是,这种改制或行政区划调整只是改变了区域的概念,扩大了一片“概念性市区”,而并没有改变那里的经济社会结构,城市化问题依然很突出。
从效果上来看,人口转移型的城市化是初级的城市化,也是粗放式的城市化,它会带来教育、医疗、计划生育、治安等基础性社会管理以及基础设施建设方面的沉重压力,城市不堪重负,是一种重数量轻质量的城市化道路,并没有带来城市的本质改变。只有走第二种模式,即结构转换、升级的模式,是为适合我国的城市化道路。
二、建设“和合的城市”
城市应该是一个宜人宜居、人文和合的“有心”的现代城市。这里,我们就新型城市化问题,从和合思想角度,提出一些思考,尽自身的绵薄之力。
(一)挖掘、续接和发扬传统的和合文化遗产
来自中华传统文化的和合理念与经验,一直指导各民族各地区人民的生活,和合价值不仅具有理论的明确性、合理性,还具有深刻的历史性和实践性。
第一,以和合思想来整合本地的文化传统与精英意识各地区各民族人民的社會实践和思考中饱含和合、和谐思想,甚至由此旁及传统哲学、历史和思想。在历史上和合思想是一个崇尚和平、讲究和合的文化体系。从现实来看,和合文化为各地区的稳定与民族关系的和谐做出了重大的贡献。“和而不同”的传统和和合学思想也恰当地反映了今日社会多元化的生活与文化价值观念,并成为调整地区流动性、多元化社会与思想情态的粘合剂。
第二,从中华和合思想的一般性理论高度,来审视各地区幸福、人文、文化的目标,研究推进新型城市化的整体架构。可以发现各地区的传统风貌、地方特色,当今新兴城市的文化内核、弘扬城市精神,与和合思想实乃相互契合与印证,然此种契合,尚须保护、融合及表达。从中也更近一步确证和合思想对于社会幸福、城市文明的积极价值,乃至从中看到,和合思想是我们建设幸福社会、文化名城的极富价值的民族传统文化资源。
因此,和合思想对各地区人民的心理结构、价值观念和社会生产生活都产生重要影响。这种影响不仅是历史的现实,而且在未来会长期存在,和合观念对于城市及其周边地区的社会稳定将发挥持久地良性价值。
(二)推动和合文化回归,旁及整个传统文化的推广
第一,应该推动中华传统文化的教育、传授和反馈活动,四书五经、经史子集、仁义礼智信这些儒家文化精华不能在新生代城市人心灵中植根,将会使城市走向现代面临“无根”、“缺源”的境地。高校、科研机构及相关决策机构应当抓紧关于在城市生活有效弘扬传统文化、弘扬本土文化的有效途径的研究。民族文化的传承、民族精神的弘扬、民族和谐的营建,是城市生活更美好的重要演绎。
第二,在城市发展中,要从教育、宣传以及生产实践中,宣扬和渗透和合的思维范式和实践范式,多宣传和合,要讲和合中进行竞争、竞争中要讲和合,得与失之间讲和合。真者自真,善者自善、美者自美,自真、自善、自美的标准和根据就在人自身,这是金钱和权力无法决定的。
第三,扶持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如图书馆、博物馆、文化馆(站)、群众艺术馆、美术馆等为群众提供公共文化服务的单位的发展,加大政府投入,调整资源配置逐步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要拓宽渠道,引导社会资金以多种方式投入文化公益事业;要完善城市社区文化设施;要加强文物保护,扶持文化遗产;向社会提供更多更好的公共文化服务。
中华和合思想,对文化赋以由命而道的重要使命。就当下的社会而言,城市中高度发达的经济和技术,并不能保证人的幸福。在我国新型城市化中要融入更多的文化元素,使传统的和合文化在城市化中发挥成就人、培养人的作用,促进城市幸福生活源远流长。
〔参 考 文 献〕
〔1〕张立文.和合学概论——21世纪文化战略的构想〔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90.
〔2〕张立文.和合哲学论〔M〕.北京: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16.
〔3〕〔美〕理查德·C·博克斯.公民治理:引领21世纪的美国社区〔M〕.孙伯瑛,等,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37.〔责任编辑:史焕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