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体育锻炼对农村大学生心理健康的作用
2014-05-30刘运胜
摘 要:农村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日益引起人们的关注。体育锻炼作为大学生课程学习的重要内容和业余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有效促进农村大学生心理健康发展。分析了体育锻炼如何从内外两个方面对农村大学生心理健康发展发挥作用,并就如何发挥这种积极作用给出了相关建议。
关键词:农村大学生;体育锻炼;心理健康
一、农村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日趋引起人们关注
大学生活面临学业、就业、人际关系等各种压力,而对农村大学生而言,因为成长环境的客观限制,他们面对的压力更大。例如,在适应大学生活的同时还要融入城市生活,在原来的小环境里培养的自信在新环境中可能会荡然无存,社会关系力量的薄弱也带来更大就业压力,甚至因为种种原因,还可能感到压力等等。这些压力给农村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带来了很多问题。
根据调查,河北省大学生中,来自城市的学生在躯体化、焦虑、敌对方面优于来自农村学生;在人际关系敏感、抑郁方面,城市学生优于县城和农村学生,县城学生优于农村学生;在强迫症状、偏执、恐怖因子上,来自城市的学生也优于来自县城和农村的学生。虽然只是河北一省的研究结果,但是管中窥豹,可知农村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已不容忽视。因城乡对比,心理失衡引发的校园暴力事件发生频繁更给人们敲响了警钟。社会各界开始重视如何帮助农村大学生顺利面对在大学的各种压力,使其增强自信,培养健康的人格。
二、体育锻炼对农村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
(一)内——培养健康人格,勇敢面对成长中的挫折
1.通过体育锻炼,坦然面对失败,接受理想与现实之间的反差
农村大学生在当地是学习尖子,考上大学后一般会成为邻里羡慕的对象,他们自己也踌躇满志,给自己定下了较高的目标。但是进入大学后,很快发现这里汇集了众多的优秀生,而且在学校里不仅仅是看学习成绩,同学之间可能见多识广、组织能力、人缘好坏。农村大学生原来的优势变得微不足道,理想与现实之间产生了强烈的反差。如果不能很好调整心态的话,农村大学生可能会一蹶不振,甚至对周围的人产生敌视心理。
体育锻炼则能帮助他们端正自我意识。因为体育活动存在的极限性,使得学生能面对并接受自己不能达到某个目标的现状,对自己不会提出苛刻、非分的期望与要求。
2.通过体育锻炼,消除紧张焦虑情绪
因为对环境的不适应,学习压力和人际交往压力比较大,农村大学生易产生紧张焦虑的情绪。
体育活动能改变人的情绪状态,降低焦虑感,这一点毋庸置疑。研究表明:健身运动的活动量长于20分钟,可以有效地降低焦虑;渐进性放松练习同健身运动一样,可以有效地降低状态焦虑;长期的和一次性的有氧练习均可有效地降低状态焦虑;健身运动坚持10周以上,可以有效地降低特质焦虑。
体育锻炼还能让人感觉到愉悦与轻松。有研究报道,30分钟的跑步能使紧张、困惑、疲劳、焦虑、抑郁和愤怒等不良情绪状态显著改善,同时使精力保持在高水平。
3.通过体育锻炼,挖掘潜能,增强自信
农村大学生虽然暂时经济条件比较差、文化素质不是很全面,但是他们也有自身的优势,只是很多人还没有发现而已。在参加体育锻炼的过程中,可以有效地发现这些潜能。在课堂教学中,往往可以观察到一些羞涩的学生在进行训练比如健身操、太极拳训练之后,表现欲提高,也敢于在同学面前展示自己的肢体动作了。
(二)外——营造和谐校园环境,打造良好人际网络
1.改變内向性格,更好地融入团体
大学时期是一个既渴望友情又追求孤独的时期。一方面,出于自我意识的发展,他们常常对自己的内心世界进行细致而深入的探索、反省,希望有一方完全属于自己的自由角落;另一方而,他们又害怕孤独,希望自己的情感有一个渲泄的对象,希望自己有一个可以共鸣的知己。
体育锻炼尤其是团体运动则给他们提供了良好的机会,例如篮球、排球、足球等项目,需要参加者互相配合,彼此间保持交流,这样为其他学生了解农村大学生提供了机会,也帮助了农村大学生克服畏惧胆怯心理,增强了相互间的交往。
2.增强主动竞争意识
与城市大学生相比,农村大学生人格特征具有这样的特点:
低兴奋性——严肃、谨慎、认真、沉默寡言
低恃强性——谦虚、顺从、缺乏自信
低敢为性——小心、怯懦、自卑
这些特征表明,在面对挑战时,农村大学生更容易选择逃避。
体育比赛与社会竞争本质是相同的,积极参与运动比赛,有助于培育竞争意识,消除退避的倾向。
三、如何发挥体育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作用
(一)鼓励农村大学生自发参加体育锻炼
农村大学生即使渴望参加体育活动,但出于羞怯心理,可能会选择放弃。因此年级、班级应添置若干体育用品,如篮排球等,并鼓励农村大学生积极进行体育锻炼。
(二)经常组织各种体育竞赛
竞赛是调动参与积极性、发挥潜能的良好方法。应组织各种体育竞赛,并动员农村大学生积极参加。有条件的话,可以成立各种体育俱乐部或者协会,鼓励农村大学生参加,并定期开展竞赛活动。
(三)高校体育教师应对农村大学生多一些关注和帮助
农村大学生参加体育活动,尤其是体育课程,离不开体育老师的指导。在了解了这些学生的心理特征后,作为高校体育老师,首先应该树立教书育人的职业道德观,以诚恳的态度、平和的语言与他们进行交流。
其次,应该在教学中多创造机会,让农村大学生与其他学生多一些合作、交流的练习。
第三,教学内容设置注重循序渐进,让学生逐步掌握,逐渐提高,在这个过程中不断体会成功的喜悦。对农村大学生在体育课堂中的进步,要及时发现,积极鼓励。
数以万计的农村大学生都面临着度过这个转折点,在这个转折过程中,作为高校体育教师,应该尽一份自己的力量,通过自己的言传身教,让学生不仅把体育锻炼作为保证生理健康的方式,更当成培养心理健康的途径,帮助他们顺利度过大学生活的艰难转折期。
参考文献:
[1]卢伟.体育运动与心理健康.呼伦贝尔学院学报,2004(3).
[2]许海元.河北省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及对策研究.河北科技大学学报,2005(1).
作者简介:刘运胜,男,出生于1981年5月,在职研究生,现就职于文华学院基础学部体育教研室,研究方向:体育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