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完总理又当县长的唐绍仪
2014-05-30宋臻
宋臻
唐绍仪,清末民初著名的政治活动家、外交家,清朝留美幼童的杰出代表之一,他曾任清政府总理总办、中华民国首任内阁总理,后来又做了中山县县长。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毛泽东曾多次用唐绍仪“当了总理再当县长”的例子,来教育干部能上能下。唐绍仪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1874年,唐绍仪作为第三批留美学童,被清政府选派到美国留学,曾在哥伦比亚大学学习,于1881年回国。1885年到天津税务衙门任职,随后被派往朝鲜办理税务,成为清政府驻朝鲜大臣袁世凯的书记官和得力助手。后来在中英西藏谈判,中日、中俄东北问题谈判,以及收回海关控制权等外交工作中,为中国的主权和领土完整做出了重大贡献。
唐绍仪留美时,深受民主共和思想的熏陶。
民国初年,唐绍仪由黄兴、蔡元培介绍,加入了同盟会。当酝酿新政府总理人选时,他得到总统袁世凯的推选,成为中华民国第一任内阁总理。出任总理之初,唐绍仪抱有极大的政治抱负。他挑选宋教仁、蔡元培、陈其美等同盟会骨干成员进入内阁,分别担任农林、教育、工商总长等。同盟会的成员在政府中占据多数,被称为“同盟会中心内阁”。唐绍仪勤于公务,注重办事效率,使政府呈现一派新气象。
由于總统袁世凯习惯独揽大权,他对唐绍仪推行责任内阁制非常不满,在用人、财政和遵守《临时约法》规定的总理附署权等问题上发生严重分歧。唐绍仪主张“民国用人,务贵新不贵旧”,拒绝袁系的内阁内务总长赵秉钧私自安排北洋旧人入阁;在筹款方面,唐绍仪拒绝英、美、德、法四国银行团监督中国财政的无理要求。于是引起了袁世凯和财政总长及四国银行团的合伙攻击。最终,“王芝祥直督事件”导致了唐绍仪与袁世凯分道扬镳。
1912年6月初,直隶省议会选举王芝祥为直隶都督,袁世凯不予承认,并且无视总理附署权,公布另任人选的命令。唐绍仪见《临时约法》已经遭到破坏,愤然提出辞呈,当时任总理不足3个月。
1913年,袁世凯刺杀宋教仁以后,拉拢唐绍仪复任北洋军阀政府总理,遭到唐绍仪严词拒绝。
1915年,袁世凯复辟帝制,唐绍仪与蔡元培、汪精卫联名致电,警告袁世凯“取消帝制野心,并辞职以谢天下”。 1916年6月,袁世凯暴毙。黎元洪继任总统,但皖系军阀段祺瑞大权在握。唐绍仪站在孙中山革命派的立场上,力主恢复旧约法和国会,他多次拒绝北洋军阀的拉拢利诱。
1917年8月,唐绍仪被孙中山任命为护法军政府财政总长。1920年6月,唐绍仪与孙中山等在上海通电反对桂系军阀,正式脱离军政府,并赴上海坚持斗争。桂系军阀势力被驱逐出广东以后,他随孙中山回到广州,重建军政府。但此时唐绍仪和孙中山的政治主张发生了严重分歧,孙中山的制定的总统制,同他主张的政党政治和责任内阁制不符,因此,他拒绝出任军政府财政总长职务,在政治上表现比较消沉。
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后,唐绍仪挂名为中国国民党中央监察委员和国府委员。1931年,唐绍仪自告奋勇,竞选成为中山县长。他要用25年的时间,“将中山县建设成为全国的模范县”。他革除官吏衙门陋习,微服察访民情,及时解决实际问题,被群众称为“布衣县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