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国外治污典型案例看河流污染防控

2014-05-30熊永兰张志强

农村农业农民·A版 2014年7期
关键词:泰晤士河莱茵河河流

熊永兰 张志强

近年来,我国很多河流都面临着水污染问题,一些流域的污染状况触目惊心。水污染不仅导致流域生态系统的健康每况愈下,流域的水生物种逐渐消失遁迹,而且已经严重影响到人类的健康,并引起公众的广泛关注和担忧。随着我国城镇化、工业化的快速推进,随之而产生的数量庞大的污水处理需求也将更加紧迫。本文基于对国际河流污染治理案例的调查和我国水污染形势与趋势的分析,提出应从加强流域管理的角度全面控制我国水污染问题,促进人水和谐。

国际河流污染治理典型案例

欧洲莱茵河

莱茵河流经欧洲9个国家,是目前世界上跨界流域治理污染最成功的一条河流。20世纪50年代到70年代初,莱茵河受工业污染水质恶化,直到80年代初,莱茵河一直被称为“欧洲下水道”。对莱茵河污染的治理工作始于20世纪50年代,但最初的40年治理效果甚微,直到1986年瑞士化工厂污染事件以后,莱茵河流域各国才开始以前所未有的力度治理污染。经过长期的治理,莱茵河恢复了原有的清澈。莱茵河水污染治理采取的管理措施主要有3项。

成立流域各国参与的莱茵河流域保护国际委员会,设立由政府组织和非政府组织组成的观察员小组,以及水质工作组、生态工作组和排放标准工作组等工作机构,确保水污染治理举措的落实。

建立9个国际监测断面和7个国际监测与预警中心,一旦有水污染事故发生,发生地所在的国际监测与预警中心即刻发布预警信息,并详细监测记录污染事件发展进程。

各国制定河流保护相关制度措施,包括限期和分期推行无废水或少废水的生产工艺,安装废污水生物净化装置;改进公共污水的处理,增设下水道网,最大限度地提高废污水的净化率和循环利用率;从质和量上保证饮用水及其他用水质量;加强对工业、农业和居民废水、污水的管理,征收排污费等。

英国泰晤士河

泰晤士河被称为英国的“母亲河”,在19世纪前半叶和20世纪前半叶,泰晤士河出现过两次水质严重恶化的时期。整治恢复泰晤士河的工作前前后后共用了约120年的时间,现在,泰晤士河被认为是世界上通过首都城市最清的河流。泰晤士河水污染治理采取的管理措施如下:

对泰晤士河实施统一管理,把全流域划分为10个区域,合并200多个管水单位而建成一个新水务管理局泰晤士河水务管理局,按业务性质作了明确分工,集中统一管理,合理、有效地保护和开发利用流域水资源。

制定和完善水污染防治相关法律法规,如1968年实施的《防污法案》,对向泰晤士河排放工业和生活废水的行为及其监控制度均作了严格的规定,严格控制河水含污量。

1989年,英国实施水务体制改革,对包括泰晤士水务管理局在内的水务局进行私有化改造,成立大型流域性供水公司,负责本流域的供水和污水治理,此举被欧洲誉为“水业管理体制上的一次重大革命”。

美国特拉华河

处于美国东部的特拉华河在20世纪中叶曾受到严重污染,1964年启动特拉华河流域研究计划,1968年治理行动启动,1975年水质已达到要求。特拉华河水污染治理采取的管理措施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964年成立特拉华河流域综合研究委员会,全面调查研究河流污染问题,提出了投资少、收益大、技术合理的治理规划方案。

对全流域水质和污染源进行监测,开展治理成本的调查分析,提出污染防治对策的客观评价。

从污染源现状出发,将整条河流划分为5个区域,提出不同河道的水质目标。分区目标符合河流自净规律,并充分利用了水体降解污染的能力,同时,使治理费用大大降低。

日本琵琶湖

琵琶湖是日本最大的淡水湖,二战之后随着经济高速增长,琵琶湖地区以及下游地区的用水需求急剧增加,湖体的水质也逐渐恶化。为了改变琵琶湖的水质状况,保障用水需求,日本政府加强了对琵琶湖流域水污染的治理工作。虽然琵琶湖的治理未达到最初设定的目标,但其管理模式值得借鉴。

建立了由中央政府和各级地方政府水资源相关管理部门组成的自上而下的管理体系和协作体制。由于琵琶湖的重要性,相关省厅设有专门的琵琶湖管理机构,琵琶湖所在的滋贺县也设有县级保护管理机构。

制定和实施长期保护规划。在1997年结束了长达25年的琵琶湖综合开发计划之后,经过总结与调整,于1998年重新制定了长达22年(1999~2020年)的琵琶湖保护战略规划《母亲湖21世纪计划》,该规划要求在2020年使琵琶湖的水质恢复到20世纪60年代前期的水平。

形成以流域为单元、政府主导与全民参与的琵琶湖综合管理体系。从琵琶湖流域的整体性协调水资源开发利用和保护,将琵琶湖流域分成7个小流域,分别设立流域研究会,组织居民、生产单位等代表参与综合规划的实施。

解决河流污染问题的建议

第一,从流域生态系统健康和人类福祉的角度加强流域综合规划,做好长期工作准备,将水污染控制与治理作为未来20年内最重要的环境工作之一。

研究制定科学的流域水资源开发利用规划,是实现流域水资源可持续开发利用、维护流域生态系统健康的根本选择,全面的、科学的、可持续的流域综合规划有助于从根本上遏制水污染恶化趋势。参照国外经验,如果我们在未来20年内,从理念和技术上降低水的利用,减少污染水体的排放,再依靠水体的自然净化和更新机能,我国可能仍需要30~50年才能将全国大部分流域的水质恢复到20世纪80年代初期的水平。我国的流域综合规划需要从理念上真正重视流域生态系统健康,从具体举措上加强水污染控制與治理的执行力。

第二,加强流域水资源管理理念的创新,建立流域层面符合水资源价值和治污成本的水价机制、水权交易和排污权交易体系。

创新的、合理的水权、水价、税收、水交易排污费和排污权交易等经济手段在流域水资源管理实践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有助于从源头上遏制水污染趋势,建议增加用水(特别是额外用水)成本,减少污染水的来源;增加排污成本,减少污染水的排放。另外,需要在流域层面上建立充分体现水资源紧缺和治污成本的水价机制;合理引入市场手段,建立排污权交易机制等。

第三,加强流域管理法律法规的设计与执行,建立我国各大流域及其支流的统筹的水质监控和排污管理制度,确保水污染监控与治理工作协调一致、扎实高效。

水污染问题不是单一的问题,既关乎居民生活质量和人体健康,也关系到不同流域之间的政策协调,以及干流支流之间、地表水与地下水之间和上下游之间的利益协调。法律和政策手段是流域水资源管理的最有效且最重要的手段,通过制定主要流域的流域管理法规可以从组织上理清国家、省、地方和流域管理机构之间的关系,加强流域管理机构的权威,增强流域管理工作的执行力,这是值得高度关注的战略问题。另外,制定像莱茵河的“盐类协定”“化学物协定”等专门化的工作机制,确立并保障公众参与机制,也是必不可少的具体举措。

第四,通过开展流域层面的多学科与跨学科综合研究,揭示水污染和水治理的机理,梳理水污染问题与流域其他问题的关联,确定水污染治理的根本性举措。

对流域这样一种复合的水文、生态和经济系统,仅仅依靠水利科学的理论知识是不能满足实际需求的,必须加强水文水资源科学、社会经济学、生态学、环境科学、地质学、数学和化学等多学科之间的交叉运用和融合,才能揭示水污染机理,制订科学有效的治理方案,并据此组织有针对性的科学攻关与技术研发工作,支撑相关规划、制度和行动的科学决策。

(作者单位:中国科学院资源环境科学信息中心)

猜你喜欢

泰晤士河莱茵河河流
从“生物学死亡”到洁净标杆:泰晤士河如何用60年重焕生机
泰晤士河是如何从“生物学死亡”状态变为野生动植物乐土的?
蔚蓝洞窟
“沉没”
德烈亚斯·古尔斯基(Andreas Gursky)摄影作品
河流
流放自己的河流
当河流遇见海
巴塞尔:莱茵河畔的博物馆之城
莱茵河有多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