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需要好医生

2014-05-30武雅学

心理与健康 2014年7期
关键词:特需特鲁多病痛

武雅学

北京安定医院郑重澄清:“我院没有郝医生,但是有很多好医生。”当前社会,一方面,伤医事件此起彼伏;另一方面,则是“张悟本”一类的伪专家当道,民间“大师”层出不穷。究竟在百姓心目中,什么样的医生才算是好医生呢?

A医生在老百姓心目中是什么形象呢?只有真正当一回病人才能体会到。

我曾经带着一个亲戚的孩子去某骨科专科医院就诊一位资深专家。我们挂的是特需号,医生给孩子做了简单的检查,面对我亲戚的询问,他冷冷地说道:“我说,你别瞎问我问题。”然后,叭叭叭地说出了关于这个疾病的患病原因和治疗意见。他的语速非常快,说的又全是术语,若不是我事后给孩子的父母详细解释了一遍,他们根本什么都听不懂。最后,这位大夫撂下一句话,“这孩子病就是这样,你要找我我就是这么个治法”,然后就打发我们出了诊室。300元的特需诊费,就诊时间不到5分钟,甚至不准许病人家属问个问题。病人家属出来后大发感慨:“这的确是一位很出色的教授,但真不能算是个好医生啊。”

那位亲戚后来没有再找这个大夫看病。从医疗技术角度而言,这个大夫所说的一点都没错,但是从服务角度而言,他无疑是要被扣分的。假如他把5分钟的会诊时间适当延长,耐心地听病人家属说几句话或者回答几个在自己看来寻常的问题,这至少不会让病人家属感到这个大夫盛气凌人。

B总是去安慰、常常去帮助、偶尔去治疗。

“只有在你的微笑里,我才有呼吸。”英国作家狄更斯的这句名言用在当今的医生身上,再恰当不过了。行医这么久才真正发现,医疗服务其实真的不是一个让人享受快乐的服务。因为这是与病痛和死亡相伴随的服务,特别是对癌症患者。患者和家属所渴求的,不仅是医疗技术上的处理,还有医生作为权威者在患者心灵层面上的支持与安慰。正如宗教信仰其实并不一定能给我们带来物质条件的改善,但它可以在心灵层面给我们更多的力量去直面困境甚至死亡。如果医生能够多给患者一个微笑,那么我相信,患者也会多给死神一个微笑吧?

“总是去安慰、常常去帮助、偶尔去治疗”,特鲁多医生的墓志铭恰恰精妙地阐述了这一点。特鲁多医生在学生时代就罹患了在當时被认为是不治之症的结核病。但是他发现,当他回到城里时,他的症状就会加重;而一旦去到湖边山林,病痛就会减轻。这样的发现直到现在都能给医生和患者以启示。有的时候,药物和手术只是治疗的一部分,环境、饮食、锻炼等其实都在发挥着治疗的作用。而医生的心理支持也如同医生的另一只手一样,是和药物这只手一起,共同发挥着托起患者病痛之躯的伟大力量。

C当医学技术满足不了患者的需求的时候,心理支持就显得尤为重要。

我每天面对的很多是终身不愈的精神病患者,“哀莫大于心死”这句话在他们身上有着更清晰的体现。记得一个反复发作的患者家属焦急地询问我如何解决。我表示,当前的医学水平还无法彻底治愈患者,只能利用现有的条件来帮助他。“精神分裂症中断服药导致的复发率会高达70%”,这是谈话中唯一有技术含量的解释,最终的结果是患者仍然需要继续住院治疗。

但是患者停药的动机是什么?我们如何理解他?又如何理解家属的心情?如何提高患者的服药依从性?家属可以做什么?在这种局面下,心理支持就显得尤为重要。通过谈话,家属获得了更多的看护技巧和知识,也有勇气继续面对亲人罹患精神分裂症这个痛苦的现实。

有的患者和家属来门诊,其实并不是为了开药,甚至药物的品种和剂量在数年里都无须变化,他就是想来门诊挂个号和医生说说情况,问医生一些问题。哪怕医生给他们一个微笑,说一声“挺好的,就是这样,继续坚持”,他们也会满意而归。

猜你喜欢

特需特鲁多病痛
体味病痛
“无形”的病痛——关怀精神疾病人群
留胡子
产后病痛重调理
快扶我起来
特鲁多:被政务“耽误”的网红
为治病,他从重庆回到怀化! 祖传秘方药除病痛 让他晚年生活更幸福
特殊需要儿童融入幼儿园生活的环境创设策略探讨
特需医疗何去何从?
患者眼中的“特需门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