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生态理念下景观的设计手法初探

2014-05-30程晓旭黄世岩

美与时代·美术学刊 2014年8期
关键词:生态设计可持续景观设计

程晓旭?黄世岩

摘要:生态化景观设计是将生态思想始终贯穿于整个设计之中,从生态理念入手,进行景观的恢复与促进,景观的补偿与使用。结合当代生态手法:最小干预、保留与再利用、变废为宝、本土化利用、借助科技等,恢复区域的生态环境,创建良好的生活环境,让居民通过生态环境的恢复,融入生态的生活方式,提高资源的利用率,减少废物的排放。生态理念作为理论基础,需要通过大量的实践来不断修正。在未来时间里,关于生态理念对城市景观设计的影响还需进行深入研究。

关键词:生态设计 景观设计 理念 手法 可持续

景观作为人类文明的集中展现,为人类提供尽可能舒适的居住环境,同时人从环境中寻找自认为美的景物,称之为“美景”。景观是人们审美意识的参与,因此,具有视觉审美意义的景物才能叫做景观。人类建立城市的初衷是营造一个区别于天然环境的人类聚居地,以免受自然灾害和动物侵扰,但随着技术的发展,城市变得愈来愈脱离自然,由人口和工业的聚集引发的各种各样矛盾和问题愈来愈突出和严重。人类为了满足即时利益,加速城市化进度,无限制地开采利用不可再生资源,使全球自然环境遭受破坏、资源过度利用。面对越来越严重的环境问题,以及人们对宜人环境的需求日益提高,生态化景观设计不仅要满足人们对环境的需求,而且应使其成为一个富有多样性的视觉空间。景观如何成为人与自然、设施与自然可持续发展的环境就变得很重要。

一、生态化景观设计

(一)生态化景观设计的含义

生态化景观似乎还是一个新兴词语,在景观设计领域中还未形成一个统一的概述。有的学者认为,“任何与生态过程相协调,尽量使其对环境的破坏影响达到最小的设计形式都称为生态设计”,“景观设计从本质上说就应是对土地和户外空间的生态设计,生态原理是景观设计学(landscape architecture)的核心”。而生态化景观设计则是基于理论基础的生态化,通过一系列生态景观设计手法打造的良好格局,人们的各种活动从中可以获得满足,同时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从而提高人居环境质量和视觉环境的艺术价值。生态设计最终的意义是使场地的生物具有多样性、层次性,而景观设计在本质上是生态学原理应用到土地的设计,是对人类的生态系统进行设计。

(二)生态化景观设计内涵

生态化景观设计是一种“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它以生态学为原理,是一种自然、经济和社会的协调关系,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諧共处,以人为本,提高人居环境及工作学习等方面的质量。生态化景观设计的主要内涵包括:人性化、生态化和艺术化。三者之间是相辅相成,同等重要的。在当代景观设计中,要凭借生态规划与设计,用当今特有的表现技法与原则,赋予景观功能及审美价值。

二、景观设计的生态理念

(一)景观的恢复与促进

生态系统具有很强的自我恢复能力和逆向演替机制。然而,当今的环境除了受到自然因素的干扰之外最主要的是人为因素的干扰。并且,今天的设计师面对的基础越来越多的是那些看来毫无价值的废弃地、垃圾场或其他被人类生产破坏了的区域。景观设计应充分利用自然能动性,修复区域生态环境,使其健康发展。景观生态系统本质上是由不同的生态系统组成的一个异构系统环境,从生态系统的角度出发,综合分析各种元素,选择最适合的景观模式。面对伤痕累累的场地,当代景观设计师的社会责任就是修复受损的环境,促进场地良性发展,完善和提高景观生态系统。

(二)景观的补偿与适应

工业时代消耗了大量的不可再生资源,经历了工业革命对大自然的荼毒后,面对日益减少的资源和伤痕累累的环境,景观设计师们认识到了自身肩负的艰巨使命,寻找更适合现状景观的设计手法和元素,弥补被人类大肆破坏的自然。科学技术的发展满足了这些设计师的愿望,即在设计中运用科学的设计方法,减少对不可再生资源的消耗,借助可再生资源及其他设计手段恢复被破坏的环境。

三、景观设计中的生态手法

(一)最小干预

景观设计是在特定的区域进行规划,这对自然环境的影响将是不可避免的。生态的理念是将影响降至最低,尊重该场地的特征,寻求与该场地和周边环境的紧密联系,并非刻意创新,维护场地上原生态的自然过程,保持植物的生态习性,建立多样性植物群落景观,确保植物的生态习性与当地的生态条件相一致,体现本地区的植物景观特色。俞孔坚提出生态设计理论和实践包括:地方性、保护与节约自然资本、让自然做功和显露自然等四条基本原则。设计师应用生态学原理进行设计就是要保护自然环境,让人类尽可能少地干扰环境,因此保护场地原有生态环境是每个设计师都应该做的。彼得·沃克事务所(Peter Walker and Partners)在 IBM索拉纳(IBM Solana)园区总体规划中,提出了景观与环境优先的原则,并且在工程建设过程中力争使影响减到最小,保护了大片可贵的大草原与岗坡地等当地自然景观。北京土人景观与建筑规划设计研究院在秦皇岛汤河公园规划设计中,在自然景观之中融入艺术,让原始河流生态廊道得以 最大限度的保留,用一条玻璃钢为材料的“红色飘带”贯穿其中,整合了多种功能和设施,包括:步道、座椅、灯光等,成为了一座城市的游憩地,别具一格的生态绿廊令人留连忘返。

(二)保留与再利用

随着工业时代的发展,逐渐向后工业时代过渡,导致大量的工业废弃地的遗留。然而每个景观的历史是惟一的,场地遗留下来的建筑或构筑物,保留着特定的场所记忆,景观设计师不应该去掩盖和消毁,应考虑历史背景给予设计的启示,体现人文内涵生态设计,采用保留、艺术加工等处理方式。 1972年Richard Haag主持设计的美国西雅图(Seattle)煤气厂公园(Gas Work Park)开历史之先河,首先应用了“保留、再生、利用”的设计手法。面对原煤气厂杂乱无章的各种废弃设备,Richard Haag充分地尊重历史和基地原有特征,把原来的煤气裂化塔、压缩塔和蒸汽机组保留下来,表明了工厂的历史;2009年Diller Scofidio+Renfro在纽约市设计的High Line,以“绿化”为复苏High Line的主轴,将废弃的旧铁道冠以纽约当地生长的植物,赋予其生命力。花草绕着原始铁道上的铁轨及枕木自由生长,建筑师保留再利用了原有的自然面貌,形成了一道独特的景观。北京的798艺术区是原国营798厂等电子工业的厂区所在地,经众多艺术家的设计改造,变成了现在著名的艺术街区,草地里废弃的机床、生锈的铁门随处可见,还有两个巨型的锅炉仍在那摆放着,完美地将历史与现实,工业与艺术结合在了一起;土人景观规划设计研究院设计改造的中山岐江公园保留了原造船厂的工业建筑和构筑物,在设计当中作为一种文化载体融入之中,作为一个时代的印记,一座城市的记忆。

(三)变废为宝

面对能源的日渐枯竭,环境的惨遭破坏,设计师有必要寻求一种新的景观设计手法,而倡导能源与物质的循环利用则是现代景观设计中必不可少的手法。对废弃的土地、原材料,运用现代表达赋予新的活力、艺术风格和功能,最大限度地发挥材料的潜力,可以大大减少废弃物、资源保护和经济成本。2000年德国汉诺威世界博览会上的日本馆全部用再生纸和纸板建造,反映了现代设计对再生材料的高度重视。建筑师王澍在中国美术学院象山新校区的建造中,主要设计手段是对废弃材料的循环再利用,从浙江全省的拆房现场回收了超过7000万片不同年代的旧砖瓦,运送到象山新校园,让这些可能被视为垃圾的东西在这里得到回收利用,有效控制了成本,使本土可持续性的建造传统在这里重获诠释。

(四)本土化利用

如今是一个呼唤本土回归的时代,出于对脚下土地的关怀,当今设计师不应该仅仅是生产活动的参与者,更应该是一个有着文化使命感的先锋群体。不同地域有着各自浓重的地域特色,地方建设材料经过长期发展变化,更容易与当地地域环境融合,尽可能使用当地材料,可以减少生产、加工、运输材料中消耗的能源,节省成本,这在很多景观设计中已受到设计者的青睐。如我国福建沿海的石材,北京的灰砖,江南的青瓦客家土楼等都属于地方特色材料。在景觀设计中,植物的使用要考虑当地的气候和土壤条件以及对阳光的需求配置不同的植物,地域性植物更符合生态性这一理念,本土物种具有较强的适应能力和抵抗力,不但适宜于在当地生长,更能充分反映区域特征,并且经济投入、管理和维护成本都会降低。

(五)借助科技

科学和技术的发展产生了许多新材料、新技术,新时代的产物也将成为当今景观设计的重要手法,科技的手段减少了对不可再生资源的利用,增加了可再生资源及材料的循环利用。

四、结 语

生态化景观设计是将生态思想始终贯穿于整个设计之中,从生态理念入手,进行景观的恢复与促进,景观的补偿与使用。结合当代生态手法:最小干预、保留与再利用、变废为宝、本土化利用、借助科技等,恢复区域的生态环境,创建良好的生活环境,让居民通过生态环境的恢复,融入生态的生活方式,提高资源的利用率,减少废物的排放。生态理念作为理论基础,需要通过大量的实践来不断修正。在未来时间里,关于生态理念对城市景观设计的影响还需进行深入研究。

参考文献:

[1] 郑光中,张敏,袁牧.生态城市·生态农业·生态旅游[J],建筑学报,2004(05):4-7

[2] 俞孔坚.景观与城市的生态设计:概念与原理[J].中国园林,2001(06):3-10

[3] 陈波,包志毅.生态恢复设计在城市景观规划中的应用[J].中国园林,2003(07):44-47

[4] 陈娟.景观的地域性特色研究,中南林业科技大学[D],2006

[5] 王向荣,林菁.欧洲新景观[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3

[6] 王晓俊.西方现代园林设计[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0

[7] 周曦,李湛东.生态设计新论——对生态设计的反思和再认识[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3

[8] 俞孔坚,庞伟.足下文化与野草之美——产业用地再生设计探索:岐江公园案例[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3

作者简介:

程晓旭,大连大学2013级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环境艺术设计。

黄世岩,大连大学副教授。研究方向:绿色建筑与生态环境。

猜你喜欢

生态设计可持续景观设计
作 品:景观设计
——《势能》
巧用景观设计和谐中的一致化
色彩在景观设计中的应用
高科技园区景观设计探讨
某高层住宅建筑设计构思及相关要素分析
绿色经济背景下的中国生态设计推行现状与建议
中国民间陶瓷的生态设计意义研究
现代园林生态设计方法分析
十八届五中全会五大发展理念之坚持“绿色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