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书籍设计中的引导性

2014-05-30戴萌

美与时代·美术学刊 2014年8期
关键词:引导性潜意识行为习惯

摘要:尝试分析读者的阅读潜意识和行为习惯与引导设计的关系,提出交互设计的引导性是基于潜意识和行为习惯的自动行为,以便全面了解交互设计中的引导性在构建读者与书籍的关系,客观存在与主观意识的关系、行为习惯与情感经验等的内涵与外延,使书籍设计中的引导性更加生动自然的贴近读者。

关键词:引导性 潜意识 行为习惯 经验性情感

空间是容纳人的场所,空间构成取决于人的心理感知和行为方式;书籍是承载信息的建筑,读者的阅读方式以及五官感知对于书籍构成有着重要意义。从根本上说人类的感知是从视觉形象开始的,不同的阅读功能和审美倾向塑造各异的形态,同时也给读者带来不同心理感受。

读者作为阅读的主体,阅读引导性的影响是明显的,读者对书籍的感知具有整体性,对于书籍空间感知不仅局限于书籍的具象形态,还能通过翻阅过程中感知出超越三维空间以外的第四维度空间。书籍设计应适应和满足人的行为模式需求,为读者的阅读行为提供必要的暗示,以此影响阅读方式,引导读者跟随书籍设计者的意图前行,更好实现书籍与读者之间的互动性。本文将主要探讨引导性设计对读者五感器官的刺激与影响、以及对过往经验的思考和交互对象的反映、不同引导设计方式对阅读行为的影响,其中最直接的表现形式是潜意识和行为习惯对读者的引导性。

一、设计引导性的含义

美国实验心理学家James Gibson认为,引导性是指环境提供给事物某种属性,这种属性可产生某种行为的可能性。在设计领域可定义为“设计的引导性”,即通过设计行为为交互体验提供某种引导。它是设计者主观赋予的客观属性。从使用角度来看,设计的引导性必须具有唯一性,即使用者按照设计预设的方式,才能完成使用目的。例如IPHONE手机屏幕中的接听与拒接的长方条状物滚动钮,这是设计者赋予的功能性,通过引导触摸拖动,实现通话使用。

二、引导性与个体认知的意义

引导性跨越了主客二體。它既是主观也是客观。事物是一般客观存在的,它自身的某种引导性也是具有客观性,而个体的思维是主观的,对事物的引导性认知带有主观性和人为选择性。例如电车的挡风玻璃窗,大多数乘客会把这个玻璃窗当成镜子来用,那么在设计之前是不是已经存在了某些附属价值呢?美国一位知名学者提出了环境提供给人的价值的概念,例如路边一颗横倒着的大树,路人一般不会犹豫就坐在了上面,也就是说树提供了路人往上坐的价值。这些举动都是无意识行为,也称潜意识行为,潜意识其实就是我们以前的一些本在意识层面的东西由于反复使用、强化,特别是熟悉以后,变成了不需要意识思考有意支配也可以自动反应的部分。

在交互过程中,客观世界无法实现的想法和功能转为了主观现实,引导性促进个体潜意识的直觉行为,帮助其了解并拓展用途。交互设计不局限于个体行为的扩大研究,更注重于个体与事物之间的认知过程、行为习惯、使用经验等因素。影响个体行为的因素相对重要的是潜意识和行为习惯。引导性设计可以更好的迎合个体行为,增强交互设计中的个体主观能动性,而非改变个体的习惯认知和行为方式去适应新的交互形式。

三、书籍设计中的引导性体验

(一)潜意识引导

人们在少年时期就会存在潜意识的体验,常常可以在无意识状态回家。多次重复的行为形成“惯性”行为,是无需集中注意力的自动行为。可以说潜意识是一种经验思维和行为习惯的产物,是一种不为意识所知的意识形态。例如当我们熟练打字后,打字时就不再需要思考键盘当中每个字母的位置,手指会自动根据想法指向该按键。想法和按键之间有一种我们陌生而熟悉的区间,这就是潜意识和习惯。潜意识的设计引导性是在设计中体现更多直观明了的启示和强烈的暗示,例如玻璃的材质是易碎的,木头坚硬是用来支撑雕刻的,平板是用来推的,旋钮是用来转的,球是用来抛弹的。材质、形状、方向的引导刺激个体不假思索的顺畅使用感。书籍设计中的潜意识引导存在于书籍的整体和各个方面,一本开本尺寸设计很大的书,人们就会考虑到放在地上阅读,可能会实现设计者的引导初衷,一家人盘腿席地阅读其乐融融的景象;如果很开本小,可以放置口袋,那么这款书就可以定义为休闲方便阅读书籍,随时随地可以拿出来阅读,打发时光之用途或是必须随时翻阅的书籍;书籍设计硬壳材质的选择,导致阅读者不能歪斜着看书,只能正襟危坐的摊开来看;若是柔软的纸张,便可像古人一样卷曲着看;特殊透明的纸材,读者在阅读过程中可能会和下页对齐着看;布质书籍的可能会尝试拉扯一下;书籍中镂空透光的工艺,会引导读者尝试着对照阳光下的光影效果,虚线的裁切工艺会诱惑读者的好奇心,撕开来翻阅的同时赋予书籍二次设计生命;立体折叠的书籍,读者会反复开合仔细观察;柔和的色彩会让读者产生靠近书籍嗅嗅是否有新生的味道;书籍中一个水滴图形元素的突然出现,会使读者马上翻阅全书,联系其前后变化关系。设计引导性是一个设计者对使用者潜意识心理的研究和物品功能理解的一门学科,能够增强交互设计的有效性和使用者的愉悦度。

(二)经验性情感引导

个体成长经历中的零碎片段、支离场景或物件,在思维中的价值体现在于其过往经历中所扮演的角色和所处的位置。经验性情感引导设计是对个体经历、成长环境和文化背景的熟悉表现,巧妙地创造回忆和经历,促进个体快速的了解和融入,拉近人与物之间的距离,创造情感化的互动。吕敬人的传统书籍设计体现着这一特点,线书装订方式透露着时代信息,纸张摩挲述说着年代距离,古代的图像表达传统的书籍内容,浓烈的传统色彩传递传统的情感,各据一方,综合传递信息。一个个的信息有序正确的输入,加强了读者的认知度。设计者对读者记忆中的信息重组加工,旧的经历与新的阅读体验相互交织,创造出新的意境,使设计引导性的准确表达建立在其丰富外延的之上。

(三)行为习惯引导

行为习惯是长期学习所得的一种行为方式,其中包括思维和情感的内容。书籍交互设计采用与读者行为习惯相关的引导信息,缩小书籍与读者之间的认知距离,创建利于理解的新的习惯方式,通过有效引导帮助读者顺畅进入阅读状态。

书籍的信息传递是交互过程的关键,书籍设计者如果未将信息归纳整理直接呈现,就会出现读者接受所有的信息,并按照自己的行为习惯进行分类归纳,而后产生迷糊的窘态,不知所云。因此书籍各个部位的设计与表达,要考虑到传递读者何种信息,读者接受信息因此会联想到何种情景,行为习惯的描述能够帮助读者思考回忆和串联,联络相互信息之间的共性,多重信息的组合构成一个立体的故事结构。这是一种描述习惯,在特定环境下需要给予一定的方向指引,了解读者的行为习惯是建立良好交互阅读体验的基础。

四、引起歧义的引导性设计

错误性引导是个体根据以往经验和行为习惯,推断相似相似情景的行为方式。

优秀的设计被人理解,提供了阅读线索。拙劣的设计不具备任何线索,甚至提供错误线索,引起读者的困惑。书籍设计依据主题生成各类线索,读者依据线索去思考判断书籍内容,如果设计者对书籍内容的不理解,或因自己的过往经验为之,就会出现引导性错误。例如冰心书籍设计的封面上采用风马牛不相及的冰块图案。因此在设计之前要考虑到,有多少线索是可用并可以理解的线索。书籍设计中要将所有的线索明确表达出来,才能让读者有切身体会。不能呈现一个事实而非的画面,让读者去臆想,结果就是错误信息。读者在阅读翻阅时,期待每一阅读体验都符合自己心理预期。因此书籍设计的引导性要规避误导与干扰,运用隐喻性引导创造相符的行为习惯和熟悉的情景体验,以及正确的细节性设计引导,促进读者的自动行为的潜意识阅读。

引导性设计将客观世界不可预设的想法与功能变成了主观现实。这种多重可能性增强了读者的阅读体验和情感互动交流,同时也参与改变了个体的阅读行为习惯和认知方式。交互设计的引导性成为了读者与书籍之间的默契沟通,成为了基于潜意识和行为习惯的心理自动行为。引导性设计关注更多的是读者的思维惯性、行为习惯和情感经验,这些因素影响着读者如何阅读理解书籍设计与内容之间的关系。优秀的书籍引导设计能够创造自然直观的互动关系,帮助读者熟悉新事物、回忆旧情景,增强读者的主观能动性和控制感,建立良好的阅读体验。

参考文献:

[1] Donald A.Norman.设计心理学[M].北京:中信出版社,2003

[2] Donald A.Norman.情感化设计[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5

[3] 原研哉.设计中的设计[M].山东:山东人民出版社,2006

[4] 王苏.认知心理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8

[5] Cooper A,Reimann R,Cronin D.交互设计精髓3[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8

[6] 弗洛伊德.梦的解析[M].南昌:百花洲文艺出版社,2009

作者簡介:

戴萌,湖北美术学院讲师。研究方向:视觉传达。

猜你喜欢

引导性潜意识行为习惯
引导性反馈在情景模拟教学中的研究进展
良好的行为习惯要从幼儿抓起
引导性反馈在护理模拟教学中的应用现状
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的重要性
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探讨
体育课中留守儿童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
第一眼看到什么动物,测试你潜意识下的心理状态
护理教育中引导性反馈方法的研究进展
Modeling some long-term implications of CO2fertilization for global forests and forest industries
基于消费心理浅析产品对用户引导性的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