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强化历史新史观的教学

2014-05-30李永竹

新课程学习·上 2014年8期
关键词:效率历史

摘 要:由于忽视新史观的教学,学生在做试卷时分不清出题者的意图,只对个别的历史知识可以用片面的、单一的视角审视历史。通过强化新史观的教学,可以更新我的教学观念,有利于培养学生历史意识和历史观念。多视角解读历史,提高复习效率。

关键词:历史;新史观;效率

我在一次历史试卷讲评时,发现有这样一道题:“从公元前5世纪到公元前3世纪,古代中国与古代希腊都创造了不同类型的辉煌灿烂的文明,这种不同产生的根本原因是:A地理环境的不同:中华文明产生于大河流域,而希腊文明产生于蓝色的海洋。B公民素质不同:古代中国人的参与意识,社会公德意识远远落后于古代希腊。C政治制度的不同:古代中国实行专制集权制度,而希腊实行民主制度。D经济制度的不同:古代中国的小农经济发达,而古希腊的商品经济发达。”根据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题干问的是根本原因,首先要从经济角度考虑。所以本题选择D。可是学生在课下问我:“老师,我认为应该选A,因为中国属于大河文明,古代希腊属于海洋文明,地理环境决定了两者经济制度的不同,对于选D,我不认可。”我说:“两者文明形成的原因不是一种因素作用的,决定因素是经济制度。”同学又问:“老师,政治制度也是文明吗?”

对于学生的提问,我陷入了沉思。回想自己怎样处理这两章的历史教学。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学习从形成的背景、内容、趋势、特点到影响。在学习古希腊的民主制度时,我从形成原因、过程、影响、特点分析。对比了两者的不同以及评价。最后形成的结论是,人类文明史上没有完美无缺的政治制度,各种政治制度都有其存在的合理性和时代性、阶级的局限性。政治制度必须符合国情。在二轮复习时,我又将古希腊的雅典文明与古代中国文明从政治特色、地理环境、生产方式、文化特色等方面形成比较。我自认为重点应该都突破了,为什么在学习中学生仍然不清楚呢?我在教学中,忽视了新史观在教学中的贯彻,在复习中仅仅就高考考点讲教材,学生缺乏新史观的学习。

我将复习时容易碰到的能够从多角度看待的问题汇总,在每一次的分析时,强化史观的含义,分析的角度。渐渐的学生的视野开阔了。分析问题时,能够全面、准确的提取试题所给信息中蕴含的隐性史观观点,运用多元史观客观叙述历史事物、概括历史人物活动、描述和解释历史事物的特征、评价历史人物、认识历史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首先,文明史观是人类历史演进的历史。从纵向看。人类文明经历了采集文明、农耕文明、工业文明、信息文明;从横向看,包括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

在教学中,15到16世纪西欧国家开辟新航路,进行早期海外殖民扩张,各大洲不同文明的碰撞,东西两半球的不同文化圈汇合交融,加速了人类从农耕文明向现代工业文明转变的进程;工业革命就体现为人类由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转变的转折点。这一文明史观同样可以用来解析中国近代史上中国由农业文明转向工业文明。文明史观在中国近代史上体现为文明的差异——农耕文明与工业文明;文明的碰撞冲突——列强发动的侵华战争。文明的融合——从文明的引进、吸收、融合的视角重新审视“西学东渐”和思想近代化进程;而在罗斯福新政的教学中其文明史观则指资本主义文明面临巨大危机时采取的重大举措,从某种程度上挽救了资本主义文明,而且其手段又有所借鉴,体现了文明的发展与交融。通过强化教学过程中的文明史观。学生也不再质疑政治制度不是政治文明了,还可以感受到人类文明的统一性与多样性,尊重不同地区不同文明成果。

其次,全球(整体)史观认为人类社会是一个整体,是从分散到整体发展演进的历史。新航路开辟意义从全球史观上看,打破了世界孤立、分散状态,成为密切联系的全球统一体,世界历史迈出了从分散走向整体的关键性的一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雏形开始出现。

第三,现代化史观也称近代化,它是指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变迁的过程,包括政治上的法制化、民主化、经济上的工业化,思想文化上的科学化、理性化;社会生活的现代化。现代化是一场全方位的社会变革,其核心是经济的工业化和政治的民主化。

这是学生较为熟悉的史观,尤其在欧洲资本主义萌芽、发展时政治、经济、思想和社会生活上的表现。中国1840年以后近代化的艰难起步。可是怎样在新航路的开辟和罗斯福新政中体现近代化史观呢?新航路开辟的意义从对欧洲影响可以得出结论——商业革命和价格革命促进欧洲封建社会的解体和资本主义的发展,加快了落后地区的开发,是人类社会走向近代化的新起点。罗斯福新政则通過国家干预经济的手段,调整美国的经济模式,缓和了经济危机,探索了资本主义国家现代化的新模式。

第四,社会史观主要从社会的角度观察历史,着重研究历史的结构和进程,注重分析广义的社会问题,包括政治问题、经济问题、文化问题等所有问题。本质是大众化、生活化。具有广泛性、综合性和阶段性等特点。

第五,生态史观。生态史观认为,史学研究应从关注历史上的人转换为关注历史上的人与自然及其二者的关系。是史学研究的一个重要领域。总结人类处理与自然关系的历史经验和历史教训,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与协调发展是生态史研究的主旨。

同一史实,史观不同,得出的理解或判断会有差异,甚至对立。同学们在运用多种史观分析戊戌变法、辛亥革命等问题时,多可以驾轻就熟的根据题意,按照史观的方向答题。整体史观、现代化史观、文明史观等可以更新我的教学观念,极大地拓展我的教学视野。有利于培养学生历史意识和历史观念。也给我指导学生复习考试提供了新的视角。

参考文献:

[1]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2]马克垚.世界文明史.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作者简介:李永竹,女,1976.7,本科,就职于新疆石河子121团第一中学,研究方向:怎样提高课堂效率。

猜你喜欢

效率历史
提升朗读教学效率的几点思考
注意实验拓展,提高复习效率
效率的价值
新历史
历史上的6月
历史上的九月
历史上的八个月
历史上的5月
历史上的4月
跟踪导练(一)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