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新生代农民工文化素质的研究
2014-05-30张利峰
张利峰
【摘要】提高新生代农民工的文化素质,清除新生代农民工素质提升的观念、资金、社会组织角色缺位等障碍,发挥文化在新生代农民工市民意识养成、价值理念塑造、文明素质提升等方面的桥梁作用。文章从发挥政府引导作用,构建良好社会环境;综合运用多种手段,注重员工培训工作;充分发挥职业院校的技能培训特色等三个方面给出了提高新生代农民工的文化素质的解决之道。
【关键词】桥梁;环境;障碍;弱势群体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已有近2亿农民进城务工,其中新生代农民工约占农民工总数的60%。新生代农民工是指20世纪80年代后出生的农民工群体,他们已日渐成为我国产业工人的主力军。与第一代农民工相比,新生代农民工有着不同的追求和梦想,他们受教育水平较高,思想开放活跃,渴望融入城市。党的十八大提出“加快改革户籍制度,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努力实现城镇基本公共服务常住人口全覆盖”,这意味着我国在政策、法律层面上解决农民工市民化问题加快了步伐,户籍制度的改革,为农民工成为新市民提供了有力的平台。城市融入更为根本的是文化认同和文化融入,文化融入是新生代农民工真正融入城市的根本标志和重要切入口。基于此,尽快提高新生代农民工的文化素质,发挥文化在新生代农民工市民意识养成、价值理念塑造、文明素质提升等方面的桥梁作用,将为新生代农民工实现文化融入和城市适应营造良好的人文环境和社会氛围,将有利于社会的和谐稳定。
提高新生代农民工的文化素质,首先要清除新生代农民工素质提升的障碍。目前影响新生代农民工素质提升的障碍主要有:
(一)观念障碍
对大多数农民工而言,通过学习技能掌握扎实技术,逐渐向技术人员、高技术人员的转变以达到在城市的安居乐业,是最有可能也较稳妥的出路。然而一项调查表明,新生代农民工职业流动率高,平均每人每年换工作0.45次,其跳槽频率是其父兄辈的近6倍,即使能够做到“敬业”,也很难做到真心“爱岗”。这其中,近一半的人是因为“生活、生产环境和闲暇时间不足”而跳槽,17%的人提出“自己不喜欢那个工作”或者只是“想换个环境”。与此同时,高校教师、科研人员的职称评定进行得轰轰烈烈,无数人为了职称费尽心力,而与之相对应的技术工人的等级认定却门庭冷落。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是重理论、轻实践的思维模式,明明中国需要大量的具有实际操作能力的技术人员,但在实际中却对从事此类行业的人较为轻视。二是企业经营理念尚未转变,仍然停留在大量使用廉价劳动力的陈旧思维模式上。不注重科技的创新,企业文化理念的塑造。据调查获得技术证书的农民工与没有获得证书的农民工相比,收入差别不大。现实的残酷毫无疑问影响了农民工文化素质提升的积极性。
(二)资金障碍
(1)新生代农民工的支付能力有限。绝大多数新生代农民工在劳动力市场上属于弱势群体,工资微薄,无力支付较高的培训费用。
(2)企业缺乏投资动力。根据北京和宁波两地对农民工的培训情况调查显示:经常对员工进行培训的企业仅占2%——10%,从未培训的占71.7%。究其原因可能主要有农民工工作变换频繁、流动性强,使得追逐利润最大化的企业不愿出资用于员工培训,反过来影响农民工自身的发展,造成恶性循环。
(3)政府的教育资金拨付相对有限。中央财政用于“三农”投入从2004年的2.626亿到如今的12亿,虽说增长较大,但这些投入对于数以亿计的农民工而言,往往是杯水车薪,覆盖率极低。另外,与老一代农民工“白天机器人、晚上木头人”的单调灰暗生活相比,新生代农民工要寻找丰富多彩的娱乐生活,泡网吧、下迪厅、染头发、穿时髦服装,对攒钱并不十分看重。他们讲究的是“心随我动,率性自我”。这些都直接或间接的导致了新生代农民工资金匮乏。
(三)制度障碍
(1)国家对城镇教育的投资力度远远大于农村。在农村接受基础教育的农民工无论是师资力量配备,还是对教育的普遍认识明显弱于城市,使农民工较早辍学走上社会。而在城市里绝大多数企业重用轻养。私人培训机构由于较高的培训费用令农民工望而生畏。
(2)我国的职业院校教学形式与内容难以满足农民工的真正需求。职业院校通常以学历教育为主,教师往往理论知识过硬而实际操作能力较弱。教学中侧重理论化的教学与新生代农民工实用性、兴趣性的需求脱节。
(四)社会组织角色缺位
农民工要提高文化素质真正融入城市生活,不是简单地学习一门甚至几门职业技能就能达到目标,他们更需要在心理上获得认同,在情感上获得归宿。然而许多城市在农民工融入城市上设置人为的壁垒。2006年3月27日《国务院关于解决农民工问题的若干意见》发布后,经调查,许多省会城市都将农民工购房在60平方米之上作为落户条件之一。目前房价少则几十万,多则上百万,这种以货币构筑的经济壁垒对普通农民来说是难以逾越的。又如,目前不少省会城市落户要求农民工具有高中或高中以上文化程度,有的要求达到大专文化程度,也是进城落户的一大障碍。全面提升农民工文化素质需要社会的共同努力,需要全面真实了解农民工的需求并提供一定服务,以弥补政府和市场的不足。目前我国对社区的管理,依然以党政管理为主,就业信息引导、开展文化教育等内容,少有的一些福利服务,通常以是否为常住户口为设限原则,外來人口基本被排除在福利服务的范围之外。据笔者调查,大多数农民工认为工会在维护自身权益、个人素质提升方面作用不大,仅停留在组织一些文体活动、野外旅游等内容上。法律援助中心的职责使得其在满足农民工多样化的法律需求方面也力不从心。这就需要动员全社会的法律智力资源以提高农民工法律素质。通过社会组织的介入,吸引更多的人关注、参与农民工问题,促进其文化素质的提升,是当前工作的新视点。
综上所述,新生代农民工素质提升是一个迫在眉睫的问题,需要全社会群策群力。如何尽快提高新生代农民工的文化素质呢?
我认为应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发挥政府引导作用,构建良好社会环境。
政府在新生代农民工素质提升中要找准定位,发挥应有作用。
(1)转变观念,构建良好的社会舆论环境。必须按照中央提出的对进城农民工“公平对待,合理引导,完善管理,搞好服务”的政策要求,以感恩、包容的心态对待他们,城市要敞开胸怀接纳农民工,让农民工融入到城市中来,参与到城市管理中来,成为城市真正的主人。
(2)从基础做起,打造良好的基础环境。要加大对农村教育经费的投入,缩小农村教育与城市的差距让农民工获得和城市居民一样的平等待遇,这比在城市生存更重要。政府要构建覆盖进城务工人员的社会保障制度,让他们享受与其他城市居民同等的社会保障权利,以逐步达到将他们市民化的目标。
(3)构建良好的政策制度环境。加快户籍制度、社会保障制度的改革步伐,使农民工和城市市民一样享有平等的就业、生活、获得服务的权利,从而保证农民工在素质提升问题上免受制度层面的负面影响。各地各有关部门应当把农民工的住房问题尽快提上议事日程,将他们纳入保障性住房体系,通过各种渠道筹集资金,利用城市改扩建、发展小城镇、建设卫星城等机会,为农民工市民化提供必须的基本住房条件。
(4)创建良好的信息环境。政府应积极为农民工提供畅通的信息渠道和平台,使农民工摆脱初级社会网络的影响,获取信息渠道多元化。让农民工在有效信息氛围中自由驰骋、选择自我人生目标并确立事业发展方向。
(二)综合运用多种手段,注重员工培训工作。
(1)要加强对新生代农民工的职业技能培训。新生代农民工虽然在学历上高于老一代农民工,但两者面对的形势发生了巨大变化,新生代农民工面临的是过剩经济时代的产业结构调整的复杂局面。面对这种复杂局面,他们需要专业培训、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根据国家统计局的调查,84%的新生代农民工认为参加技能培训对找工作有帮助,但是仍有六成外出农民工没有参加职业技能培训。这就要求社会和政府加强对新生代农民工的职业技能培訓,提高新生代农民工的素质,让他们适合和符合经济社会发展和产业转型的需要,促进平等就业。
(2)适度减少企业的税负,鼓励企业设定实用有效的培训制度。地方政府可通过一系列奖励制度的设置督促企业做好培训工作。注重运用企业文化管理员工,增强员工的归属感。要以企业文化熏陶人,以人文关怀安抚人,让农民工的职业愿望与企业发展目标一致,增加他们的归属感和幸福感,使他们真诚地服务于企业,与企业实现双赢。
(三)充分发挥职业院校的技能培训特色。
(1)改革以学历为主的培训方式,设立多层次、多样化教学。加强企业、院校、社会组织之间密切合作,改革现有的职业院校培养模式,通过培训、教育、市场服务三方面密切合作。
(2)面向社会,增强课堂内容实用性。根据行业技能特点、岗位需求等,设置模块化、项目化培训内容,将教育培训与就业市场、产业升级及企业需求相挂钩,动态性、科学性地安排培训课程。
(3)建立灵活的学分制与学历相结合的教学模式。学分制允许学习弹性进行,依积累学分的多少发给相应的结业证书等。
总之,新生代农民工的出现是社会进步的体现,有助于加快中国城市化的进程,推动中国传统社会结构的转型。新生代农民工文化素质的进一步提升,是我国实现城市化、现代化、构建和谐社会的关键。
参考文献:
[1]杨丽 工人日报07版 2013年6月21日
[2]赵玉国.职业教育促进新生代农民工就业问题研究[J]继续教育研究,2011(5)
[3]代振华 周杏梅.农民工素质提升的困境与对策[J]甘肃社会科学,20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