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什温与他的管弦乐作品《一个美国人在巴黎》
2014-05-30吴双魏紫
吴双魏紫
一、格什温与他的创作风格
美国作曲家、钢琴家乔治?格什温(1898—1937)堪称为美国现代乐坛上的一位核心人物,他所创作的音乐作品为传播和发扬美国现代音乐开辟了一条崭新的道路。
格什温生于纽约布鲁克林,父母都是犹太人。13岁师从查尔斯?汉比策学习钢琴,之后又跟随爱德华?基伦尼和鲁宾?戈德马克学习和声与音乐基础理论知识。16岁时,在生产音乐电影的莱密克公司工作,是一位专职从事写作电影插曲的创作人。也许是因为格什温从小生长的地方是娱乐性音乐比较聚集的地区,也可能是因为他所从事的职业,在他的创作中,音乐常常呈现出幽默、诙谐的色彩和元素,在此基础之上,他又将严肃的古典音乐有机的结合进来,因此,他的音乐作品既具有明朗的喜剧性色彩,又暗含了深刻的音乐思想内容。
格什温的创作与其它美国现代作曲家的创作截然不同,没有一个人像他那样对爵士音乐有着与生俱来的浓厚兴趣,也没有一个人像他那样大胆,成功的将美国特有的爵士音乐融入到了古典音乐的创作当中。尽管一些与格什温年代相近的作曲家们也曾将爵士音乐的特点融于到了现代音乐的创作当中,例如,斯特拉文斯基、欣德米特等等,但是他们所感兴趣的是爵士乐不同于其它音乐所特有的鲜明节奏,而对于如何运用和掌握爵士乐的精髓之处,他们就显得略逊色于格什温了,这一点也是最重要的。因为格什温是第一个将爵士乐中所特有的“活力”、并结合西方音乐中受意识支配的“创造力”的艺术形式、以及工业技术的高端“产物”乐器,将这三者完美地溶合在一起,从而创造出一种新兴的、具有鲜明美国地域特色和风情的城市民间音乐艺术。在格什温的音乐创作当中,他力图运用纯粹的美国黑人音乐来展现美国人最真实的生活情感和变化多端的生活景象,极力将爵士乐与传统音乐紧密地结合起来,组成新的音乐织体,以此来表达更为丰富的思想内涵。
格什温在音乐创作领域取得的成功,绝大部分原因取决于他对爵士音乐风格的独特创新和运用,他将爵士乐特有的“蓝调”布鲁斯、拉格泰姆等音乐形式巧妙地融入到了西方传统音乐之中,他的这一创举为西方通俗音乐和西方传统音乐之间的融合与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也是他自己对于美国民间音乐的执着追求和悉心探索的成果。
二、标题性管弦乐作品《一个美国人在巴黎》
这部作品创作于1928年,这一年的夏天,格什温第一次到访欧洲巴黎,这是一座历史悠久的文艺之都,也是诗人、画家、音乐家聚集的地方。繁华的城市、热闹非凡的街道景象都给格什温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恰巧指挥家沃尔特?达姆罗西邀请他创作一部管弦乐作品,格什温便以巴黎这座城市为题材,开始进行创作。这部作品也是格什温的第一部纯管弦乐作品。1928年12月13日,这部作品由达姆罗西指挥纽约爱乐交响乐团,在纽约卡内基大厅首演,并获得了巨大的成功,从此便流传于世,为世人所知晓。
这是一部带有标题性质的管弦乐作品,在创作手法上,格什温没有采用循规蹈矩的古典奏鸣曲式结构(一般拥有两个性格鲜明的对比主题),这一首作品中格什温创作了五个不同风格的主题,他将这五个不同结构的主题通过统一的乐思巧妙地结合在一起,出其不意的创作使这部作品自然而然地与其他作曲家的作品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截然不同的创作方式,大胆而又新颖。
乐曲的一开始,由双簧管和弦乐器演奏的第一主题“散步”扑面而来。由倚音和大跳音程组成了连续不断的旋律线条,在热闹的气氛中夹杂了一丝诙谐的韵味,乐曲充满了幽默、夸张的表现色彩,似乎描述出了一位美国人初到巴黎时,对于周围陌生的环境表现出兴奋、新奇的状态。他兴致勃勃地在巴黎的大街上东张西望,漫步向前走去。繁华的大都市川流不息的车辆、拥挤的人群,作者在音乐中形象的模仿出了老式汽车喇叭的叫声、夹杂着街边时不时传来阵阵流行歌曲的音乐声响,将都市繁华的街景活灵活现的展现在眼前。紧接着,第二主题“散步”登场,由单簧管奏出,旋律采用了爵士乐所特有的连续重音,短短的四小节主题采用了模进的表现手段,音乐呈现出灵动、诙谐的特点,生动地描绘出了这位初到巴黎的美国人随着人流前进、穿梭的情景。
之后由铜管乐器演奏出第三主题“散步”,这一段音乐中充斥着喜悦感,似乎描述了这位初来乍到的美国人因为某些事情兴高采烈地不知所措了。这一段音乐中由第二主题和第三主题重复交替地出现,营造出接连不断的音乐氛围,将音乐一步步的推向高潮,又一次将车水马龙的繁华都市景象呈现在听者面前。
在一阵热闹喧嚣之后,音乐转向了平静、柔和,优美的旋律由小提琴在高音区呈现出来,似乎描绘了一位美丽的法国女郎在与这位美国人进行简短的交流。与之前三个主题不太一样的是,第四主题运用了典型的慢四步布鲁斯音乐风格,悠扬的爵士乐由加了弱音器的小号和乐队奏出,缓缓地音乐营造出慵懒、自在的美国风味。旋律以五声音阶的下行为主,采用了典型的降3级、降7级音的爵士风,节奏平缓、音乐流畅,似乎在诉说这位身在热闹都市的异乡游子对自己家乡的思念之情,音乐中带有一丝忧伤。短暂的忧伤之后,音乐突然明快、动感,明朗的小号又演奏出了热闹欢快的城市街景,将人们引入了最后一段“查尔斯舞曲”的第五主题。这一舞曲是美国二十年代最为流行的舞曲之一,具有鲜明的美国音乐代表性。强烈的切分节奏和大跳的旋律,使人情绪兴奋、高涨。这一主题的重复出现,将之前主人公的忧伤情绪一扫而光。
作品的尾声,格什温运用了常规的创作手法,通过将第一主题中的汽车喇叭声响、第二主题以及之后出现的“布鲁斯音乐”主题融合在一起,不停地重复交替,这一创作手法使作品的音乐气氛不断扩张,又一次的营造出高涨的音乐情绪,为了使作品的内容高度统一,格什温在作品的尾声运用了典型的布鲁斯音调来结束全曲,最终形成了整首作品的完美终止。似乎描绘了夕阳西下,这位美国游子心满意足地结束了一整天在巴黎的完美旅程。
乔治?格什温的这部音乐作品是他自己所创作的第一部纯管弦乐作品,和《蓝色狂想曲》、美国黑人生活歌剧《波吉与贝丝》一样都是他最具代表性、流传最为广泛、也是最被大家所熟知的作品之一。这一部作品巧妙的将美国音乐元素融入到传统音乐当中,旋律委婉生动、情节鲜明、作品一气呵成。作曲家通过鲜明的标题明确地向听者指引了该作品創作的背景内容与作品奇妙的构思方式,通过大胆的音乐创新将古老的欧洲名城与时尚之都美国紧密的联系在一起,形象地刻画出一个美国人在巴黎的所见所闻。作品中慵懒的布鲁斯音乐飘扬在古老而又热闹非凡的巴黎街区,这种时代与时代的碰撞、音乐与音乐之间的完美融合,更加奠定了格什温在美国音乐发展史中不可动摇的地位以及他对民族音乐的传播所做出的巨大贡献。他的每一部作品几乎都脱离不开爵士乐的范畴,虽然他的某些创作技巧不是那么的高超和完善,但是他在音乐当中所呈现出来的情节性、画面感和一语中的的表达方式是天衣无缝的,更没有任何一位作曲家能够像他一样将性格、节奏鲜明的爵士音乐完美无瑕、不留痕迹地融入到传统的西方音乐当中,他的创作如此合情合理,更加让人回味无穷、难以忘却。
参考文献:
[1]沈旋、谷文娴、陶辛著:《西方音乐史简编》,2004年7月第九版.
[2]于润洋主编:《西方音乐通史》,2007年6月第13版.
[3]伯恩斯坦著,林生翁译:《美国文化丛书》,1989年11月第1版.
[4]彼得?斯?汉森著,孟宪福译:《二十世纪音乐概论》,1981年10月第1版.
[5]李近朱著:《交响音乐史话》,1998年1月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