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课改中数学教学的点滴体会
2014-05-30成健美刘艳萍
成健美 刘艳萍
摘 要:阐述了课程改革的几点感受:教学时,增加一节“序言”课;学生在活动中创造“奇迹”;“读”中“做”。
关键词:序言;吸引力;学生活动;思维;奇迹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基础之上。为此,教师应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础的数学知识和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我在近几年的课改实验教学过程中,出现了多次“奇迹”,真正感受到了课改、教改的优势。
一、教学时,增加一节“序言”课会产生强烈的吸引力和感染力
新课程的“新”是相对旧课程而言的,而对于刚刚从小学升入初中的学生来说,无论是新旧都是新的,然而由于新教材无论是教材的编排还是教学的方法上都与小学数学具有实质上的差别。是“中国的基础教育+美国的高等教育”的综合教育。为了能够让学生适应新的学习方法,我根据新教材改编的特点,给学生总结了初中数学的四大特点,让学生对数学有一个新的认识。
1.由小学数学重“结果”的教学转化为“重过程”的教学
“过程”主要指同学们的“学习过程”和“数學知识的形成过程”,学习过程需持之以恒,敢于猜想、发现,培养自信心和克服困难的勇气。“知识的形成过程”在小学只记“结论”然后再运用,而初中要“探究”结论成立的过程,以“乘法、加法的运算律”为例,培养初中生的“探究”精神。
2.由脱离生活的“纯数学”转化为“生活中的数学”
对于数学中的“1”学生们很熟悉,如果问一下“1”是什么?学生就很难回答。其实“1”就是来源于生活中具体的“1个同学,1个苹果,1个杯子等的高度抽象”。第一章《丰富的图形世界》会让同学们感到数学与生活息息相关,是数学把生活装扮得丰富多彩,这样学生就会明白学习数学的价值。
3.数学具有“魅力”和“魔力”
一个人如果一只眼大一只眼小,一条腿长一条腿短你就会感到不美。为什么呢?其根本原因就是失去对称,这就是数学具有“对称美”。还有,一般书本的宽与长的比,人的肚脐上、下的比都约是0.618,这也是数学中的“黄金分割”,如果远离了这个比就不美了。这样的例子举不胜举,都体现了数学无穷的“魅力”。然后举“一张0.1毫米厚的纸对折20次,让学生猜想其厚度”的例子,其高度约30层楼高让学生感到真像魔术师玩魔术,从中感受数学的
“魔力”。
4.由“枯燥”的数学转化为“趣味性”数学
课程给学生提供了现实的、有趣的、富有挑战性的学习素材,像“日历中的方程”“计算火柴的根数”等有趣的数学问题。
通过以上四点的说明,对学生产生很大的吸引力,学生传给家长,对家长产生很强烈的感染力——数学真有趣。
二、学生在活动中创造“奇迹”
在《展开与折叠》一节的教学中,课前让学生每人用硬纸做两个正方体并带上安全小剪刀,在课堂上我提出以下活动要求:“同学们拿出做好的正方体,先独立剪开它的某些棱,展成一个完整的平面图形,然后进行四人小组交流,讨论一共展成几种?并画出草图。”小组开始活动,课堂气氛十分活跃,有的学生加上自己的想象,画出了几种错误的展开图,令人高兴的是,没等我分析,同学们已经纷纷举手指出了错误,并用自己的语言说出错误的原因,将课堂气氛推向高潮,很顺利地突破了本节课的教学难点——逆向思维的培养。
三、“读”中“做”,再次创造“奇迹”
有“创造性”的老师,才会培养出创造性的学生,为了学习“正多面体”的“读一读”,我们教研组自己动手制作“五套”正多面体,学生看到老师做的精致的各种正多面体,也不示弱,也动手做了很多,在上这节课时,学生首先分组按规律“数”出面、棱、顶点数,并验证了欧拉定理的正确性,就此足以完成本节内容,然而我发现这里面还有一个更好的数学思维在里面,因此,向学生提出这样一个问题:“想一想正多面体的棱数、顶点数与正多面体的什么有关?关系怎样?”同学们经过十五分钟的讨论,得出:棱数=(面数×边数)÷2的正确结论,并能说明理由。顶点数比较困难,最后引导得出:顶点数=(面数×边数)÷每个顶点出发的棱数。
这两个结论本身并不重要,对于培养学生“有规律的思考”具有很重要的意义。
总之,从以上三个“奇迹”中足以感受到课改的成功,真正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让他们学会怎样去学习,相信,以后的“奇迹”会更多,课改不断向前,永无止境。
参考文献:
黄金水.注重教学思维的缜密性的培养[J].基础教育参考,2012(14).
作者简介:成健美(1973.10—),女,汉族,雁北师范学院毕业,现在山西省汾阳市海洪中学任教,担任初三数学教研组组长。
刘艳萍(1979.10—),女,汉族,吕梁师范学院毕业,现在山西省汾阳市海洪中学任教,担任初三数学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