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企业的知识产权系统化管理
2014-05-30沈吉
沈吉
摘 要:随着加入世贸组织过度期的结束,以及中国企业走出去战略的不断推进,知识产权保护和管理工作的瓶颈必然成为中国企业进一步发展壮大的巨大障碍。纵观国内各大工业企业的知识产权管理工作,大多以商标、专利、版权的日常登记注册、缴纳年费、维权诉讼等事务性工作为主要内容;然笔者认为,知识产权管理工作是一项系统化的管理工作,是企业管理工作体系的一个子系统,包括研发、品牌、财务、人力、法律、流程、信息、行政等多功能,那么,如何在多环节、多领域的协同过程中找到一个整合资源的最佳方式,便是本文需要探讨的核心问题。
关键词: 知识产权;系统化;管理
一、企业知识产权管理的概念
要讨论企业的知识产权如何进行管理,就首先要明确到底什么是企业的知识产权管理,也就要明确以下三个层次的区别:
1、企业的知识产权管理并不等同于国家或行业对知识产权的管理。国家或行业对知识产权管理侧重的是在公平、公正的基础上鼓励创新,保护智力成果,而企业对知识产权管理的侧重点则是如何利用国家或行业的各种法律法规、制度、政策使企业的各种知识产权开发、维护工作给企业带来经济效益。
2、企业的知识产权管理针对的是知识产权,而不是企业所有的生产经营活动。知识产权管理讲求的是与企业整体商务运营战略的契合度,与其它生产经营活动、管理体系的协同性,而不能凌驾于其他管理制度之上。
3、企业的知识产权管理不能简单的理解为知识产权的风险防控。尽管知识产权风险的防控是知识产权管理工作的重中之重,但这并不足以涵盖知识产权管理工作的全部内涵,知识产权管理工作不仅要预防法律风险的发生,同时还要促进知识产权的创造,从而最终给企业带来直接经济效益。
综上,笔者认为知识产权管理可以定义为知识产权管理是知识产权战略制定、制度设计、流程监控、运用实施、人员培训、创新整合等一系列管理行为的系统工程。
(一)紧密围绕企业整体商务运营战略,制定切合运营实际需要的知识产权保护目标和原则,以产品为联结点,促使营销与研发工作的协同推进。
知识产权的系统化管理应介入到每一款产品的技术查新、研发过程保护、专利挖掘、品牌形象设计痕迹化管理、目标市场法律环境分析、产权登记注册等多个环节;一旦产品面世就要密切关注市场对新技术、新产品、新形象的接受程度,从而决定是否对新技术、新形象进行二次开发或升级,相关知识产权保护措施配套跟进;如果某款产品退出市场,相关法律部门也应当做好退出市场前后的填补工作,避免对新产品的转型造成负面影响。
(二)研发过程应当处于知识产权的全程严密保护之下,不同的研发成果应当对应多元化的知识产权保护策略。
笔者认为,技术研发部门或相关技术岗位的每一项主营业务活动都应该成为知识产权管理的对象,对所有研发(或改造)活动的依据(或来源)、使用的研发手段或设备、研发思路、阶段性成果、最终成果、适应性改造或调整、效果评价与分析等多个环节进行痕迹化管理,进而通过专利工程师或专业代理机构的评价分析,对具有一定价值的研发思路、成果等进行分类输出。
(三)产品的外包装以及对外宣传活动必须严格控制,建立规整的、动态的声像资料库,在确保合规的同时提高营销工作效率。
笔者认为对单一的产品外包装或宣传活动的内容、形式进行法律审查并不能从整体上把握法律风险的控制水平,而且还会降低营销、研发工作的效率,加深法律风险管控和业务开展之间的矛盾。因此在企业产品设计思路和营销战略具有一定延续性的前提下,有必要对日常的设计、开发工作进行储备管理。这样不仅能够最大限度避免产品外包装设计和宣传活动的法律风险,而且能够提升企业VI识别系统,推广企业文化。
(四)将知识产权管理工作最终通过企业财务系统进行分析评价,确保知识产权管理与企业商务运营战略的密切相关度和工作成效。
如果无法将知识产权管理工作的成果进行量化,明确各类研发、营销工作对企业发展的贡献度,那么就不是一个成功的知识产权管理系统。通过一个全新的知识产权管理系统应当能够知道每一款产品包含了多少知识产权,这些知识产权成果的运用对实现企业整体商务运营战略有哪些价值,甚至能够通过一定的数学公式进行量化,从而实现战略部署——战略实施——战略评价——战略修正的闭环管理过程。
(五)制定可持续性的知识产权激励机制,确保研发活动的旺盛生命力
好的激励机制应当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第一,从纵向上看激励机制要从研发立项开始通过项目经费划拨进行推动,到每一个研发阶段和最终成果产生都应当有相应的激励措施;第二,从横向上看不同的研发活动应当分级分层实施激励,对于基础性研究和产品开发型研究的激励形式和程度是要有所区别的;第三,对于研发能力强的科研人员应当增加其接受各类培训的机会和层次,一方面可以进一步增强其研发能力,另一方面是激励措施对他的激发效果持续发酵。
综上, 知识产权的管理是一门经济、法律、管理、统计、数学、计算机等多门类交界的边沿学科,需要多领域专业人才进行配合才能发挥其效能。
参考文献:
[1]李培林.企业知识产权战略研究综述[J].经济经纬, 2006,(6).
[2]包海波.美国企业知识产权管理的构成及其特征分析[J].科技管理研究,2004(2)
[3]IBM公司简介http://www-900.ibm.com/cn/ibm/history.shtml.
[4]张瑶.“国外企业知识产权管理战略”[J].中外企业家,2004年第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