固定献血者心理状态分析
2014-05-30夏全民
夏全民
摘要:本文主要对固定献血者献血前后的心理状态进行了分析与研究;文章开头对我国无偿献血的现状和人们对于献血的认识进行了简要的介绍。其次,对2012年2月到2014年6月参与无偿献血的2000例固定献血者献血前后的心理状态进行了跟踪调查。接着就这些调查资料做了统计分析,由此对这2000例固定献血者的心理状态进行了分析研究。最后,对全文进行了总结。
关键词:固定献血者 心理状态 跟踪调查 总结
【中图分类号】R39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602(2014)08-0032-01
1. 引言
血液,是现代医疗和战场急救中不可缺少的特殊物质,这部分物质在现阶段还不能完全被其它物质所代替,还必须由健康者献出新鲜血液,来挽救病人生命。一个人能毫不犹豫地将自己的血液奉献给生命垂危的伤病员,这无疑是一种崇高的人道主义精神,但是,由于我国人民受封建思想束缚,使得人们对献血有很重的心理负担及恐惧感。因此,分析研究我国各种形势献血者的心理状态和开发血液资源,提高血液质量是广大公民重新面对的新课题!无偿献血者在献血过程中容易出现献血反应,特别是初次献血者和政府组织的计划献血者,献血反应的发生率更高。为了提高无偿献血者的献血热情、减少献血中的不良反应,笔者对无偿献血者献血前后的心理状态进行分析,并进行针对性的护理,取得了满意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2. 资料与方法
2.1 一般资料
2012年2月~2014年6月2000例固定无偿献血者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1000名无偿献血者采用针对性护理措施在献血前后进行护理,其中男800名,女200名,年龄19~48岁,平均年龄32.5岁;对照组1000名,其中男802名,女198名,无偿献血者对照组仅给予常规护理,年龄18~46岁,平均年龄31岁;所有献血者均为固定献血者,两组无偿献血者在性别、年龄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2.2 研究方法
观察组无偿献血者采用针对性护理措施在献血前后进行护理,对照组无偿献血者仅给予常规护理。
3. 固定献血者献血前后心理状态分析
固定无偿献血者对献血抱着很大的热情,相比于初次献血者,他们没有那么多的紧张和恐惧,笔者总结影响无偿献血者的心理状态的主要因素有以下几方面:参加这种形式献血的人,一般都有较高的文化修养和崇高的思想觉悟,并有一定的医学卫生常识和血液生理知识,对实行公民义务献血的意义,目的及其重要性认识较明确。例如:某单位一职工摔伤后,急播血液,家属求援于某部队,部队官兵闻迅后,赶来十几名战士,争先恐后献血,而他们在献血时,心里想的不是献血后能得多少钱,多高的荣誉,也不是献血后能否伤了元气及影响健康、生活和工作,更不是为了出风头,而是想自己献血能从生死线上拯救生命垂危同胞的生命,抵制那些人与人的关系就是金钱关系的说教,对深人开展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起到积极作用,最主要的是:他们心里想的是“人人都有用血的权力”那么“人人也都有献血的义务”、“血液诚可贵,奉献价更高”,如按正常间隔时间献血,能促进血液的新陈代谢和抗衰老,血液—是结成人与人之间最真诚友谊的纽带和桥梁。就调查来看,献血者因为穿刺原因造成穿刺部位红肿。以及设施简陋的采血环境,由于无偿献血,采血车多停在闹市,人流、车流量大,而且采血车内人员嘈杂,环境温度等不够适宜。还有献血后护理不到位,出现出血及采血部位淤血等情况。献血反应发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是献血者机体不能适应时产生的一系列生理、心理应激反应,当这一系列反应出现时,若不采取相应的干预措施,一旦刺激超过阈值,就会发生献血反应。经过对这些固定献血者不同采血过程的心理分析,说明在我们接触的几种类型的血员中,个体职业献血人数较多,身体健康状况,卫生情况和献出的血液质量均较差,数量也远远满足不了医疗和战备用血的需要,还直接影响着社会精神文明建设,而公民义务献血和自愿无偿献血在我市还尚未广泛兴起,因此,呼吁卫生管理部门和血液管理机构,应逐步取缔个体职业献血,政府有关部门应加强对个体职业献血者的思想教育,净化他们的心灵,并为他们提供劳动就业的机会,树立靠劳动解决生活经济来源的想法和信心,深人开展对国民医学卫生常识和血液生理知识的科普教育,使公民消除对参加公民义务献血的恐惧,逆反心理和糊涂认识,加强对全社会进行实行公民义务献血的惫义、目的及其重要性的宜传,使公民懂得:健康适龄者,适当献血对身体健康和延年益寿有益无害,要树立“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思想,积极主动参加到义务献血活动中来。因为,只有采取公民义务献血的途径来解决医疗和战备储备用血的血液来源,才是符合我国现阶段基本国情的行之有效的办法,而自愿无偿献血则是我国献血事业发展的方向,应大力宜传、鼓励和发展这种类型的献血活动,使越来越多的公民为拯救同胞的生命无私的奉献出自己的血液。无偿献血是一项重要的社会活动,是临床用血的主要来源,我们在采血过程中为了提高护理质量,一方面要重视生理因素对献血者的影响,同时对心理因素对献血者的影响更要引起足够的重视,无偿献血者均来自社会各阶层,职业、文化层次等均存在很大差异,表现的心理状态也不尽相同,因此,在献血前、后通过与他们的沟通,及时了解他们的心理状态,针对他们的心理状态给予针对性的护理,一方面可减少献血反应的发生,另一方面,对促使他们再次献血具有积极的意义。
4. 小结
综上所述,在采血过程运用心理学的理论对无偿献血者进行心理干预,同时加强献血对身体无害的宣传,积极提高操作技能,通过一系列护理手段控制高危因素的影响,以帮助无偿献血者保持最佳心理状态,可降低献血反应的发生率,促进无偿献血活动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 吴次宁,田浩,习光湘,汪彦,罗勋,冯伟.互助与自愿无偿献血者对机采血小板认知度的比较分析[J]. 现代临床医学.2012(01)
[2] 刘先敏.机采血小板献血反应的原因分析及护理体会[J].当代医学.2012(05)
[3] 何晓露.机采血小板采集效果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实用医药.2012(01)
[4] 齊虹.护理心理学在机采血小板献血前的作用探讨[J].中国实用医药.2012(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