闵惠芬:两根弦拉响生命感动
2014-05-30吴志菲
吴志菲
闵惠芬曾说过:“我的生命依恋着许许多多的生命,是二胡拉出了我第二条生命。”这位中国民族音乐领域传奇人物,在中国二胡史上开辟了一个以女性形象为主体的“闵惠芬时代”。她的演奏被国际音乐界评价为:即使在休止符时,也有情感!她演奏的二胡曲《江河水》,曾经感动得世界著名指挥家小泽征尔泪流满面地称她“奏出了人间悲切。”
一把皮筒旧二胡成就辉煌事业
闵惠芬是新中国成立后培养、成长起来的第一代二胡演奏家,“新中国成立不久我就开始学习二胡这种民族乐器,自新中国建立以来,民族音乐的风风雨雨我都亲身经历。我非常自豪,因为我和民族音乐同时成长。”
闵惠芬的家乡在江南丝竹之乡的江苏宜兴,父亲闵季骞是民族音乐的先驱刘天华的再传弟子,二胡、琵琶、三弦等江南丝竹无所不能。各种民族乐器中,闵惠芬尤其喜爱二胡,“它的魅力在于它特别接近我们中国人的情感,它的音色像我们中国人在说话歌唱”。闵惠芬直至晚年还保存着最初学艺时的二胡,那是父亲的同事罗哲元结婚搬家以后遗下的一把自制二胡,筒部蒙的还是廉价的癞蛤蟆皮。小惠芬像得到了一件宝物似的,把那把旧二胡带回家。从此,那“吱吱”的幼稚琴声时刻回荡在小院内。看到女儿如此着迷于二胡,父亲决定教她。8岁的闵惠芬开始随父亲学琴,那把旧二胡成就了闵惠芬后天辉煌的事业。
天资聪慧,加上生性好强,一年下来闵惠芬竟可以登台演出。1963年,还不满18岁的闵惠芬报名参加第四届“上海之春”全国二胡比赛,拿了一等奖,引起了全国音乐界的关注。随后,闵惠芬越级考入了上海音乐学院,从此走上职业艺术家的道路。自1969年从上海音乐学院毕业后,闵惠芬先后在中国艺术团、上海艺术团、上海乐团、上海民族乐团担任二胡独奏演员。
欣赏闵惠芬的二胡演奏是一种享受——只见她缓操琴弓、指揉细弦,忽而倾身俯耳,忽而闭目沉迷,忽而昂首仰醉,二胡音色似人声,悲情呜咽,闻者无不酸楚怅然。闵惠芬的演奏能在音乐还未展开、仅出弓的第一个音就有极为撼人的力量,究其缘由,除技术操作与处理方面的因素外,还在于她对整体音乐结构的全局把握、音乐意蕴的“成竹在胸”。古人云,凭一叶而知秋象,能出一音而得其神采者,这是成熟的演奏大家才能达到的一种艺术境界。
许多人都演奏过《长城随想》这一“祖国颂”式的作品。由于二胡这一乐器的音量、性能等受到限制,演奏这首乐曲时,往往有力不从心之感。相较而言,闵惠芬的演奏,纵横开阖,大起大落,以宽广悠长的气息,外柔内刚的力度,庄严持重的品格,弥补了乐器本身的弱点,避免了气魄不足的缺陷。一个女演奏家,比男子还要刚强,真的是“巾帼不让须眉”。
小泽征尔被《江河水》感动得痛哭流涕
1969年,闵惠芬从上海音乐学院毕业后,在中国艺术团担任二胡独奏演员。那时她年龄虽小,但在全国影响却不小。1972年,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以后,中美開始进行文化交流。一天,闵惠芬接到通知,让她参加一个音乐会。那次,闵惠芬在舞台上演奏了《江河水》。
随着中国民乐与国外交流日渐增多,闵惠芬多次随中国艺术团到世界各地演出。她的二胡之声回旋在她所走过的每一块土地上,很快引起了世界的关注,她甚至被称为“世界伟大的弦乐演奏家之一”。朝鲜金日成主席听了闵惠芬的演奏后对她说:“你的二胡把我迷住了。”世界音乐同行及媒体更是对闵惠芬不吝赞美之辞——美国费城交响乐团指挥大师奥曼迪称赞闵惠芬是“超天才的二胡演奏家”;美国波士顿交响乐团的同行们评价闵惠芬是“20世纪最杰出的弦乐家之一”;法国的报刊评论说闵惠芬“连休止符都充满了音乐”。
小泽征尔是中国观众最熟悉的世界级指挥家,闵惠芬的二胡曲曾经深深感动了他,让他与中国民族器乐结下不解之缘。后来,闵惠芬随芭蕾舞团去法国演出,和小泽征尔在那里相遇,14场演出中只要有闵惠芬演奏,小泽征尔每场都买第一排的座位。闵惠芬回忆说,“我的二胡一响,他就不看芭蕾舞了,把头伸向乐池,每次演完总是第一个狂叫鼓掌”。
2000年9月,闵惠芬应达拉斯中国艺术家联谊会的邀请,在著名的美国南美以美大学音乐厅举行了首场独奏音乐会。闵惠芬的精彩演奏使达拉斯的华人激动万分。她的《洪湖主题随想曲》《二泉映月》《新婚别》《寒鸭戏水》等名曲独奏令这些久居海外的华夏子孙们听得如痴如醉,也令那些第一次进入中国民族音乐境界的美国朋友们钦佩万分。“一件只有两根弦和一支弓的中国乐器,居然能演奏出如此美妙的音乐,中国的民族音乐真是太伟大了。”特别是她的一曲《江河水》演奏完毕后,鸦雀无声的音乐厅里顿时爆发出雷鸣般的掌声,长达3分钟之久。演奏会结束时,闵惠芬加奏谢幕曲达3首之多,全体观众仍然站立在音乐厅内,久久不肯离去。
每当在出国演出时获得好评,闵惠芬弘扬民乐的信心便更加坚定,“我希望能通过我的二胡把这些中国传统文化精粹介绍出去。世界需要中国传统音乐的声音,它是全人类的财富”。
目不斜视专注于二胡艺术
2006年7月25日,上海贺绿汀音乐厅,热烈奔放的二胡曲《赛马》给闵惠芬的二胡专场演出打上休止符。这是闵惠芬2006年最大规模的一次专场演出,在这次演出中,这位中国最出色的二胡演奏家演奏了20多首个人保留曲目。
在半个多世纪的二胡演奏生涯中,闵惠芬生前说自己始终遵循着4个字——“目不斜视”。“这是著名评论家、香港音协主席朱道忠送给我的字,无论流行什么时尚,我永远都是从艺术中汲取民族艺术的精华。”能成为民乐界无人不晓的大家,闵惠芬对艺术的专注与勤奋有口皆碑。回忆自己的学习生涯,闵惠芬曾说:“在业务上从来没有感觉到什么困难,总是充满乐趣,充满喜悦地学习各种乐曲。”
从1974年起,正当盛年的闵惠芬爆发出惊人的艺术能量,成为中国最受欢迎的二胡大师。然而,她从来没有在鲜花和掌声中陶醉。有人问闵惠芬听到掌声后的心情,闵惠芬回答:“掌声过后我心里是空落落的,我在想下次我该拿什么去奉献给观众。”长年以来民乐的演奏家都有同感,那就是现有的曲目“吃不饱”。由于民乐曲目的贫乏,使不少民乐的音乐家都忙于创作新的作品。闵惠芬想,自己演奏的《江河水》《二泉映月》《病中吟》等曲目,都是前辈艺术大师留下的,琴声虽美,表达的毕竟是那个逝去了的时代的声音。正是因为有这种危机意识,往往是这个新曲子才拉着,闵惠芬已经开始筹划下一个新的作品了。闵惠芬不是等作曲者来找她,而是自己主动找作曲者,这就是她不断有新作问世的秘诀。
音乐艺术对于闵惠芬来说是个无止境的话题。闵惠芬认为,除了传承经典,民族音乐应不断推出优秀曲目,贴近生活、贴近时代,才能吸引更多听众。为了每一个新的奉献,闵惠芬花费了大量的心血。她说,练功是演员的本分,算不得辛苦,演员亲自去为自己抓作品才是再辛苦不过的事。“从构思、找资料到找作曲家,到说服作曲愿意创作这个曲子,再到作品出来了还要千百遍地试练,不适合演奏的地方要修改……每一步都要亲力亲为。”
主动“攻城”四处奔波觅知音
“学习民乐,不学传统乐器,等于白学。”闵惠芬十分重视传统民族乐器的推广。目前我国洋乐器成了年轻人学习的主流,而传统乐器却得不到普及推广。闵惠芬对民族民间音乐逐渐流失表示担忧,并殷切地希望学习民乐的人珍惜自己民族的民间音乐。她说:“民间音乐是经过不同时代传承下来的,它只有经过每一代人的不断进步,才能拥有旺盛的生命力。”
民族音乐振兴的希望在青少年身上。1987年3月,大病初愈的她和扬琴演奏家丁言仪及上海音乐学院的理论家钱苑来到了上海财经大学。闵惠芬说:“我们这是去攻城!”她们在一间T形教室里开始演奏,然而左面一间T形教室却放着惊天动地的迪斯科,还有大吼大叫的唱歌的声音。闵惠芬的座式独奏音乐会,深入浅出,融二胡的历史、作曲家介绍及名曲欣赏为一体,生动活泼。她们一口气演奏了八九个曲子,加上钱苑妙语连篇,博得了阵阵热烈掌声。
渐渐地,左面那个教室偃旗息鼓,而闵惠芬这边却人丁兴旺,学生们都转移了过来。全部乐曲演奏完,学生们强烈要求闵惠芬演讲。第一仗旗开得胜,闵惠芬信心倍增,并进一步体会到“人民需要艺术,艺术更需要人民”。
除了组织普及型独奏音乐会,闵惠芬作为知名艺术家,还不断参加各式各样的演出。普及型的独奏音乐会是没有出场费的。1996年,闵惠芬头顶烈日来到革命老区大别山,参加了上海市委宣传部等单位组织的“情系大别山”慰问演出。当看到老区有的孩子还未能上学时,闵惠芬现场捐资助学,在场的人无不感动。
1994年以后,闵惠芬的正式演出任务增多,有时一个月就有10多场次。闵惠芬说,“台下热烈的掌声、专注的神情,就是對我们最高的奖赏”。
二胡弦断乐声留!生前,闵惠芬的丈夫刘振学主编的《闵惠芬二胡艺术集成》收录了闵惠芬50余年演出生涯实况录像的《闵惠芬二胡艺术》和3集《闵惠芬二胡艺术研究文集》,这成为闵惠芬留给中国民族音乐事业最宝贵的财富。
闵惠芬走了,她对艺术的热情、对生命的执着,留下了一首动人的心曲,长久回荡。她给所有接近她的人的印象是乐观、豁达,“生命不息,琴声不止”是人们对闵惠芬发自内心的赞赏。